标题 | 迁徙的声音: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有声书发展的新模态 |
范文 | 刘丹凌 傅梦婷 【摘要】? 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技术发展吹响了新传播革命的号角,其标示性特征不仅表现于信息容量的扩张、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信息传播路径的丰富,亦表现在信息生产方式、接收方式和传播交往关系的变迁。这种革命性的传播变迁触发了有声书的异军突起,形成了有声书平台化、场景化、多元化和社交化的发展新模态。 【关? 键? 词】新传播革命;有声书;平台化;场景化;多元化;社交化 【作者单位】刘丹凌,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傅梦婷,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传播革命语境下的媒介焦虑研究”(2017YBCB058)的阶段性成果;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7306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4.003 有声书是将诉诸阅读的语言文字材料转化为诉诸闻听的声音材料的一种特殊读物。按照美国音频出版商协会的解释,有声书指“其中包含不低于51%的文字内容,复制和包装成盒装磁带、高度光盘或单纯数字文件等形式进行销售的录音产品”[1]。有声书的发展与录音技术和音频载体的进步密切相关[2]。留声机的发明催生了最早的有声书设想,唱片、磁带、CD和光盘则作为承载声音的重要介质推动了有声书的演进。但是,在很長一段历史时间内,有声书仍是文字书刊的补充,旨在为盲人、儿童和低识字率群体等特殊人群提供服务,其经营理念、呈现形态、市场规模和影响范围并没有跃迁式的变化。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体技术发展吹响了新传播革命的号角,其标示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信息容量的扩张、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元、信息传播路径的丰富,亦表现在信息生产方式、接收方式和传播交往关系的变迁。这种革命性的传播变迁触发了有声书的异军突起,使有声书迅速成为继纸质书、电子书之后的第三种出版力量,并形成了有声书平台化、场景化、多元化和社交化的发展新模态。 一、平台化模态:基于云技术的有声出版流程再造 数字技术、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存储、传输和接收的方式,形成了新型的内容聚合平台。在这样的云平台上,有声书的内容提供者、出版者、发行者和用户等相关群体都可以获取相应的服务,这为有声书的发展确立了平台化的新方向。 第一,借助云平台,有声书得以摆脱传统唱片、盒式磁带、CD和光盘等载体的束缚,超越MP3、MP4和Pad等存储介质的限制。这极大地突破了有声书的体量桎梏,推动了有声书的品种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截至2018年1月,美国Audible平台出售的有声书达396648册,内容涉及悬疑惊悚类、自我提升类和浪漫传奇类等;语言种类包括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和法语等[3]。在我国的喜马拉雅开放平台上,有声书涵盖了文学、历史、社科和教育等多种类型,从原文诵读到说书、讲书,从录播到直播,从专业内容到用户自创……每日大约有10万条声音信息上传、更新,极大地拓展了有声书的规模。 第二,借助云平台,有声书实现了虚拟的分类排列,通过关键词搜索、热词搜索、语音搜索和搜索联想等基于云计算的智能搜索功能,“用户可以按照自身需求链接云端,选择对这一资源、知识、信息、数据的使用”[4]。这极大方便了受众的访问、下载和分享,使得有声书的获取、传播和消费变得更加便捷。 第三,借助云平台,有声书突破了传统的封闭形态,代之以一种开放的形态。具体来说,传统的有声书存储于一定的声音介质,依赖于特定的播放工具实现阅听,同一资源与用户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其接收相对封闭化、个体化;而云平台中的有声书以超链接的方式存储于各种界面,同一资源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同时访问、下载和分享,具有开放性,拓展了有声书的服务范围,并提升了使用效率。 第四,借助云平台,有声书突破了单一的声音表现形式,能够集文、图、声、像和互动于一体,打造一种立体的、多维的产品形态,甚至超越有声书本身,成为新型的声音平台,集阅读、资讯、娱乐、社交和商业等服务于一体。 第五,借助云平台,有声书创造了版权获取、作品朗读、音频制作、销售推广、受众阅听和互动反馈等全流程的生产和传播共生体系,挖掘了新型的出版发行空间。 总之,平台化已经成为有声书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有声书平台甚至呈现与电商等其他平台有机整合的趋势,开启了新传播革命语境下数字出版流程再造的新探索。 二、场景化模态: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伴随性阅读 “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从任何地点到具备相应通信基础设施的任何地点的多元化通信方式得以实现……”[5]事实上,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Pad和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屏逐渐取代电脑屏成为重要的信息入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7.88亿,占网民总数的98.3%。这种从大屏幕向小屏幕的转移亦投射在阅读领域。据《2018年中国移动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稳步上升,达到132.2亿,同比增长32.1%;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用户规模达到3.4亿,同比增长13.2%[6]。移动化阅听也成为有声书发展的新常态。目前,国内重要的有声书平台,诸如喜马拉雅FM 、蜻蜓FM、考拉FM、荔枝FM、听听Radio、企鹅FM、豆瓣FM、懒人听书和氧气听书等都设有电脑版和APP版,阿基米德FM、听听Radio等甚至只有APP版。 一方面,搭乘智能移动终端的有声书APP、有声书微信公众号等,使得在线阅听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空间切换,其伴随性得到最大程度开发和利用。用户的运动、乘车和入睡前等碎片化时间都被有效地转化为可供阅听的时间,这实际上增强了用户的操控能力[7]。按照保罗·莱文森的说法,有声书一旦被存储在网上、云端,那么,它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被用户使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条件的限制,以及播放器的容量桎梏,尤其为直播类、表演类产品开拓了新的阅听时空场所。 另一方面,这种伴随性也推动了有声书的场景化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罗伯特·思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指出,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构成了“场景五力”[8],因为它们激活了用户对场景的深度需求。国内学者彭兰将场景视作移动媒体时代的新要素,并认为场景一词“同时涵盖基于空间和基于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9]。也就是说,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用户不仅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和互动设计有所期待,亦对传播的场景,即所处时间、空间、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等的适切性有所诉求。 有声书的伴随性解放了人的眼睛和双手,使得阅听可以在更多的场景中实现,围绕场景的开发遂成为继内容、形式和互动之外的又一重要探索目标。事实上,许多有声书平台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新的发展契机,率先展开了场景建设。比如,喜马拉雅FM创建了“清晨朗读会”“深夜小茶馆”“3岁宝宝睡前故事”“睡前听”等场景,阿基米德FM设有“逛街”“清清下午茶”“饭点说吃”“悄悄话”“午间书场”等场景,根据空间与环境、用户实时状态、用户生活惯性和社交氛围[9]等场景要素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包装,适配不同的内容、风格、时长、朗读者/讲述者、语速和情感表达方式等,彰显了产品的精准性、人性化特点。 三、多元化模态:基于融合技术的跨域发展 在新传播革命语境下,媒介融合的影响从技术层面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领域。正如亨利·詹金斯所言,融合“所涉及的一些共同理念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交流、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寻求新旧媒体缝隙间的媒体融资新框架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更宽泛地讲,融合是指多样化的媒体系统共存,媒体内容横跨这些媒体系统顺畅地传播流动。在这里,融合被理解为一种不同媒体系统之间正在进行的过程或是一系列交汇的发生,它不是一种固定的联系”[10]。有声书的发展在这种融合的架构中进一步走向多元化、跨域化。 首先,在融合技术支持下,有声书呈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发展态势。一方面,线上的有声书(包括音频网站、APP、有声书数字图书馆和微信公众号等)与线下纸质书联动,互为引流、宣传的途径。比如,广受欢迎的听书平台“樊登读书会”就驱动用户从线上听书到线下买书的行为,“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等微信公众号也架设了线上有声书和线下纸质书的桥梁。与此相应,一些纸质书会通过二维码附赠有声书,挖掘潜在用户,打造阅看、闻听融合的服务。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也积极搭建自身的有声书平台,谋求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比如,山东教育出版社依托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了“小荷听书”微信服务号,设置了包括“文学佳作”“传统文化”“名家讲坛”“学生必读”“唐诗宋词”“家庭教育”“幼儿蒙学”等丰富的内容板块,深受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中信出版集团打造了“中信书院”APP,精选历年出版的经典书籍并创制有声书产品,受到读者好评。 其次,在融合技术的支持下,有声书的生产主体日趋多元化,涌现了“PGC+UGC+PUGC”的内容生产模式。PGC模式指专业生产内容,强调有声书内容选择的经典性、声音表达的专业性,多由有声书平台、专业出版机构和专业朗读者等开发;UGC模式指用户生产内容,是用户借助各种开放平台开展的自主内容选择、作品录制和上载传播;PUGC指专业生产者与用户联合的内容生产模式,对接了专业性标准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裂隙。在这样的生产格局中,有声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既有符合传统趣味的经典作品,也有契合市场长尾的个性化内容,为用户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增加了用户黏度。 第三,在融合技術的支持下,有声书的形态日趋多元化。朗读、说书、讲书、评书、释书、分角色配音和直播等多样化的形态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阅听偏好和习惯。以喜马拉雅FM为例,其有字正腔圆、情感饱满的经典名著朗读,有鲜活生动、极具表演性的分角色配音,有“晓松说”“每天听见吴晓波”“刘慈欣的思想实验室”等内容大V说书,还有可与主播实时互动的在线直播。 第四,在融合技术的支持下,有声书行业开启了跨界发展的探索,产业链条延伸至其他行业。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考拉FM等有声书平台都纷纷与汽车厂家和手机品牌合作,以获得预装软件的权利;酷酷听书还开发授权早教机、故事机和数字书下载等业务;喜马拉雅FM自主研发车载设备随车听及儿童智能音响等硬件设备。此外,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企业、硬件厂商和广告商也纷纷加入有声书的产业链中[11]。 在融合技术的推动下,有声书行业正在突破各种界限,走向多元化、多层级的跨域道路,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社交化模态:基于互动技术的阅听交往体验 互动技术催生了新媒体的社交基因,这种基因已经蔓延至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及平台。有声书的社交化发展模态也表现得越发突出,“这种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的全新阅读模式,我们称之为‘社会化阅读,它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书为核心,以内容为主的阅读模式提出的,它更注重人,注重阅读的社交(关系),倡导UGC(用户生成内容)共同传播和共同赢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12]。 目前,有声书的社交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多数有声书产品都具有一键分享的功能,有声书因而也成为亲友之间互通有无、联络感情和推介资源的一种方式;二是对部分用户来说,听书分享也是自我身份、社交形象和人格魅力的符码和表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透露背景、阅读偏好、审美趣味、生活动态和交往取向等,代表一种社交资源和资本。三是在直播作品、微信公众帐号中,主播与用户(粉丝)、用户与用户构成了一种动态的交流时空,听书行为演变为集点赞、聊天、打赏和竞赛等于一体的娱乐休闲活动,甚至促发了新型兴趣群体、兴趣社区的建构;四是大量有声书产品借助各种渠道和平台开放了留言、评论等板块,用户可就有声书的内容、表达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和沟通,形成阅听反馈和延伸空间。 有声书的社交化发展有两个重要影响。一是这种社交化推动了现代阅读形态的转向,传统阅读更多是一种沉浸式的私人阅读行为,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取、智识的养成和审美的体验等,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义建构。那种私人化的阅读要求脱离公共交往状态的自我沉思,沉浸在阅读中建构“想象的世界”,属于波兹曼所描摹的“阐释年代”[13]。而有声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阅读的私人性、封闭性和沉浸性,将阅听变成一种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社交行为,承载了身份建构、人脉拓展、情感沟通和资源交换等新的功能。二是有声书的社交化提升了有声书的商业价值。一方面,借助用户在各种论坛、贴吧、讨论区、社区、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圈层的推送和分享,有声书的传播范围、传播渠道和传播情境得以拓展;另一方面,依托社交媒体的垂直式传播、病毒式传播,比如,邀请好友听书,听书打卡竞比活动等,有声书用户的数量不断扩大,用户忠诚度得到提升。 五、结语 在新传播革命的驱动下,有声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北美、欧洲还是中国,有声书的市场占有率、用户群体都在不断攀升,而用户年轻化、用户黏性增强、部分不阅读群体转化为阅听群体等新趋向也进一步表明了有声书的美好前景[14]。毫无疑问,有声书已然超越了传统的有声版图书范畴,朝着平台化、场景化、多元化和社交化的“2.0”时代快速演进。这种迭代的背后是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接洽,与用户快速变化的需求相匹配,更是新型社会文化转型的直接表现,宣告了一种新的知识生产、传播、接收和影响形态的到来。 |參考文献| [1]常晓武. 我国有声读物的市场空间[J]. 编辑之友,2004(4):30. [2]袁敏,张宏. 美国有声书出版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J]. 出版广角,2017(10):22. [3]章萌. 有声书业的领跑者Audible如何创新经营[J]. 出版参考,2018(2):19. [4]徐雅金. “云出版”平台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J]. 传播与出版,2015(12):50. [5][美]曼纽尔·卡斯特尔等. 移动通信与社会变迁:全球视角下的传播变革[M]. 傅玉辉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易观. 2018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白皮书[R]. 2018-10-31. [7][美]莱文森.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M]. 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2. [8][美]罗伯特·斯考伯,[美]谢尔·伊斯雷尔.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9]彭兰. 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3):20-21. [10][美]亨利·詹金斯.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 杜永明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孔凡红. 全媒体时代有声读物的市场策略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6. [12]钟雄. 社会化阅读:阅读的未来[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5-12(6). [13]陈瑞华. 从自律主体到多元自我:社交化阅读的公共交往伦理[J]. 编辑之友,2018(8):6. [14]窦元娜,许惟一. 上半年有声书市场:势头强劲 年轻化趋势突显[N]. 国际出版周报,2018-07-02(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