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融海啸,出版企业为什么还纷纷上市 |
范文 | 周百义 在国际性的金融海啸袭击下,各地出版集团上市的热情依然如火如荼,对此现象业内外却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整个股市一败涂地,还谈什么上市,上市也很难募集到资金,有人认为,我现在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要将手中的利润分给别人呢?全世界不是还有很优秀的出版企业没有上市吗?也有人认为,全国出版集团纷纷上市这是出版界的一场大跃进,结论是中国的出版企业不可能都成为上市公司。 对于现有的出版集团而言,上市是不是唯一的选择,当然不是。上市其实也并不是目的,笔者以为,其目的是通过上市这套规定的“广播体操”,达到强身健体,保持企业生命的活力。 首先,上市必须是股份公司。上市的股份公司要达到如下几项基本要求:一、形成清晰的战略发展目标二,突出主营业务,形成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和规范关联交易;四、产权关系清晰,不存在法律障碍;五、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的治理结构,六、具有完整的业务体系,和直接面向市场经营的能力,做到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七、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符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规章的要求。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财务制度的可靠性、生产经营的合法性和营运的效率与效果。 我们的出版企业能够达到上述要求吗?答案是可想而知的。从目前来看,出版集团或者大的出版社,在其内部规范上应当说还没有摆脱“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局面。从产权上看,我们的出版集团虽然大多数通过行政命令已经转为企业集团,但只是若干个子公司“捏合”在一起的企业集团,虽然有了物理变化但还没有化学变化。甚至物理变化也只是表面的,从法律角度上还没有得到承认。集团内出版社之间特色不鲜明,产品线不清晰,许多都是围绕教育出版做文章,内部竞争激烈,出版社缺少核心竞争力。还有些出版企业,要负担很多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经济负担较重,发展缺少资金。 如果出版企业要上市,如此不规范的行为怎么办?出版企业必须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进行改造与规范。这就需要中介机构,其中包括有资质的保荐机构,如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对企业在尽职调查的前提下,提出完备的整改方案。要根据上市公司的要求,对企业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主营业务、赢利状况进行条分缕析。解决公司遗留问题,打通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瓶颈。 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圈钱”。其实,这只说对了一点点。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获得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低成本的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美国的500强企业,95%都是上市公司。国内的电器连锁零售企业苏宁电器,2003年成功上市后,企业的总资产从7.5亿在三年时间内增加到88.5亿。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器销售王牌。同时,通过上市,使企业成为一个公众公司,证监会等机构会对其严格管理,使公司会更加规范地运行。通过上市,公司也有了一个宣传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和形象,增强公司知名度。提升资信能力,增加金融机构对公司的信任,降低融资成本。另外,公司的价值,股东的价值通过金融市场来确定,实现了股东财富增值。但是,“圈钱”就可以自由支配吗?这也许是不了解上市企业资金使用的人的一厢情愿。上市企业募集资金的使用方向,事先必须得到证监会的批准,如果改变用途,也必须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香港上市的“创维”集团。因为将募集到的资金改变其在招股说明书上的用途,结果其董事长到香港时被股东一纸诉状送上法庭。 所以笔者以为,中国的出版企业,不管是否上市,都应当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来规范企业。如果企业能像上市企业一样经得起股东与有关管理机关的监督,那么我们的出版企业就会具有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当然,能否达到上市要求是一回事,上市后经营的业绩又是一回事,愿不愿意通过上市准备这个“炼狱”使出版企业变得产权更加明晰,制度更加规范,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又是一回事。愿不愿意通过成为上市企业,而使自己有更大的压力,迫使自己必须面向市场,不断地攀登更高的目标又是一回事。我们不是为了上市而掀起出版界的又一场大跃进,而是要通过上市这个过程,促进我们的改革,促进我们的发展。上市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之需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