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媒介文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细读策略
范文

    刘亚琼

    

    【摘要】现代化转型时期,新媒体和网络的发达给文学经典的传播和接受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细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语感和审美能力,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媒介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调动读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通过文本细读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使读者进入文本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媒介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I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02.024

    随着媒介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在当代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亟待新的调整。而另一方面,新媒体和网络的发达使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呈现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为文学发展和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1]。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将无声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感受和品味艺术世界的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作品间的对话和沟通[2]。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语感和审美能力,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必备的基本素质。然而,在媒介文化语境的影响下,人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思维正在发生着变化,这是每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和教育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媒介文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的现实境遇

    媒介环境对文学阅读的冲击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媒介文化正在改变着文学阅读的方式。这一现象的影响对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媒介文化语境下,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的现实境遇至关重要。

    媒介文化语境下,人们的阅读兴趣正在发生变化,在多数读者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已然成为“过去”,因此难以理解那个时代之下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他们所处的现实社会,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更愿意阅读网络小说,或是通过影视剧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而不愿静下心来走进文本。而在今天的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文本阅读也日益被碎片化。

    1.媒介文化语境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

    如今,影视媒介、数字媒介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渠道,读屏开始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下,现代文学经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渗透和挤压,尤其在互联网出现以后,现代文学经典的读者接受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文字转换成图像,使接受者的感知结构得以重塑,但读屏代替读书,阅读过程中的沉思与冥想便难以启动。这无形中破坏了读者的阅读状态,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維方式和认知。

    2.媒介文化语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发生了变化

    由于从小大量接触影视作品和电子产品,纸质阅读相对匮乏,致使当代年轻人很难沉淀下来阅读纸质文本。尤其是中学阶段,由于学业压力大,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做题与考试,系统性的阅读行为较少,因此难以形成文本细读的习惯。而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与作者碰撞的过程。读者对于经典作品的选择和阅读实际上也体现了读者自身的价值理念,每一部经典作品的产生、经典意义的实现,都是作者和读者关于人生态度的交流,关于价值理念的对话,从而达成某种共鸣[3]。因此,文本细读的缺乏,直接影响的是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认知态度。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多所高校对于媒介文化下现代文学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开始有所警觉,如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文学教学中的文学性和审美教育重新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学中,学校与教师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文学经典文本细读的习惯。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每位读者都应该深入到文本中,分析、鉴赏文本语言,只有真切而深入地体验文学作品,才能破除思维定式,提高自己的文学审美感知能力和思想认知能力。

    二、媒介文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的具体策略

    媒介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调动读者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通过文本细读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让读者进入文本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对我国现代文学阅读市场的了解,提出以下建议。

    1.搭建媒介平台,引导学生提高文本细读质量

    文本细读是读者对文学本体的关注,是对语言的深入感知,也是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文学性切实实现的有效途径。读者在静下心来沉潜到文本中后,结合具体的阅读方法,便可提高其阅读质量。这就要求读者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方法,在对文学文本具有细读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方法分析作品。因此,作者或是出版机构可为阅读者搭建媒介平台,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站、开展网上阅读活动、录制阅读指导视频、开设中国现代文学阅读讲堂、出版电子书籍等媒介方式,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式,提高读者的阅读质量。

    文本细读法是在20世纪前期由英美的新批评派提出的理论主张,新批评派主张通过语义分析和探究作品语言,强调文本语言与思想的关系,展开对文本审美意蕴的探讨。在长期的发展中,文学经典经历了不断被构建的过程,因此,分析文本既要从其语言、修辞技巧方面入手,也要重视其情感层面的感知、文本的内涵以及思想情感。关于我国当代文本细读的方法,如钱钟书的传统评点式细读注重考据,即将文本细读与考据相结合,考证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和注释,使细读更加的客观、公正;朱自清先生的文本细读法,主要是分析古典诗词作品,在文本细读中理解作品的意义,这一方法也可用于现代文学中的诗歌细读;王富仁的细读法与历史批评法相融合,将文本细读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社会背景相结合,可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各种文体的细读;钱理群文本细读的代表作是《名家重读》,围绕“立人”的教育观提出“知人论世”“因声求气”“以题解文”,注重对作家与其思想的挖掘,这些观点适用于阅读现代文学;孙绍振的代表作《名作细读》主要针对语文阅读教学所提出;王先霈的《文学文本讲演录》《文学文本解读》将细读与文学理论教学相结合;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立足于文学作品,主要细读现代小说文本,可以作为小说细读的范本。

    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导读者从阅读文学作品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读者的文学修养便得以提高,从而对其所阅读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4]。掌握具体的细读方法可使阅读更加准确、深入,避免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错误解读、妄加评论。

    2.为数字阅读的文本细读做补充

    進入电子时代、读图时代、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来源主要依靠媒介和网络。如今,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已不仅仅是通过文字和书本,还有各种电子媒介,这些新兴媒体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感知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在当代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日益多样,其中,影像化传播和电子阅读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传播的主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文学经典以影视形态走进民众的生活,以此拉近与大众的距离,扩大受众范围。影视、网络以其动感的声像、丰富的画面、大众化的内容缩短了观众与文学作品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但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情境。一方面,单纯从影视、网络了解文学作品,获取到的只会是大概的故事情节,无法领略到文本的魅力,甚至会受不同编剧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干扰,对文学经典本身形成一种“误读”。另一方面,影视剧主要关注的是演员、场面、故事情节等要素,而文学作品关注的是语言、修辞、结构、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等要素。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读者需要养成查阅资料、积极求证的习惯,经过理性分析、反复推敲,从具体的标题、重点字词、重复词句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从不同时期的经典文本中领略作家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及其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体会不同风格的作家和作品。

    因此,比较影视接受和文本阅读的优劣,文本阅读对于认识、解读名著要优于影视接受,而要真正从阅读中得到快乐,从阅读中感悟人生,从阅读中提高素养,读者必须沉潜进文本进行细读与揣摩。文本细读一定要从文本实际出发,紧扣上下文,离开文本,则会失去最重要的根基。影视改编虽不能代表文本原著的阅读,但它具有自身的传播优势,因此,可以合理利用影像化传播,让中国文学经典进入公众视线,所谓合理化即影视改编不能脱离和扭曲原著。出版行业可利用影视传播出版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及其文本细读指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认识,引导作者通过比较,认识到文本细读的魅力。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从影视改编到文本阅读,将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相结合,让文本细读融入读者的日常阅读中去。

    3.借助媒介资源,拓展文本细读的视野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数字化转换,作者可以合理利用大数据查找功能和分析功能,找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作品,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到作品原始的影印本,这种快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本细读的视野,因此,媒介文化语境下,有利于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同时,读者可借助网络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动态,随时查阅优质的学术文章,了解具有启示意义的学术会议,关注学术价值高的公众号和期刊网址,通过电子阅读,扩展阅读的范围。除此之外,作者或出版机构还可通过在网络上建立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微信公众号或网站,分多个板块向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细读,包括经典原文、名家评论、方法指导、学术动态、交流研讨等,让读者通过网络阅读、学习、交流,拓宽视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结合作家和评论家们所写的序跋、评注、赏析以及评论,与自己的阅读感受相比较,便可进一步感受文本的内涵和意义。面对时代转型,文学史的编著者们花费大量心思,力求文学史的写作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如朱栋霖2018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版)在每一章节的前后都附上了二维码,章节前主要是本章各位专家的视频课,章节后的“研习提升”是每一章节所提供的优秀文论,学生可扫描二维码进行阅读,既方便又快捷。

    文本细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精神。阅读者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入文本,还可掌握阅读的技巧,有效利用阅读资源,提高阅读质量,最终达到凸显经典关于“人”的问题的深切表达[5]。媒介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能够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乃至读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实现作品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文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传播与接受”学术研讨会综述[J].创作与评论,2014(24).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勇.对话经典:人生价值的选择[J].名作欣赏,2016(13).

    [4]王卓慈.文本细读与名著选本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5).

    [5]何玉艳.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教育传播的反思与探索[J].出版广角,2019(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