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约瑟夫·熊彼特创新理论下的出版行业创新 |
范文 | 刘志彬 最近,笔者在审读一本管理学的书稿时,看到其中有关创新的部分写得很有新意,忍不住多读了几遍。再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出版行业,觉得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也许有人会说,出版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保守的行业,规制和限定较多,因此,没有创新的前提也没有创新的必要。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积累了很多传统国企的特征,出版行业才更有创新的必要,创新也才更能有利于企业走在前头,吃到甜头。 提到创新,多数人的脑海中立马想到的是开发一个新产品或申请一个新专利,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困难、适用于工业企业的概念。但是,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发现新的市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下面笔者就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结合出版行业实际,尤其是本人所供职的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清华社)的实际来谈一谈。 一、开发新产品,或者改良原有产品 对于出版行业,这种创新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产品以图书为主,形式主要是纸质的,都比较固定。然而就算是在这种不利情况下,还是有很多新的出版形式得到了业内外的好评。如在少儿童话图书中压入折叠模型,翻到那一页,压缩的动物、建筑物等模型自动弹起,图文并茂,很惹儿童喜欢;还有加入声音的,如清华社出版过的有声少儿英语,就很有新意。 但要说到革命性的创新,还要数信息技术、互联网与出版的结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博客、微博等新型出版形态以及手机短信、手机小说、手机视频等新型数字媒体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出版获得了更多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给传统纸质出版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有一些业内人士据此认为出版已经是“夕阳产业”。这实际上是把传统纸质出版这一特殊的出版载体当成了出版本身。 然而,出版的本质不在它的载体形式,而在它所包含的内容。自古以来,出版的载体形式一直在变化,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甲骨文时代的龟壳,再到竹简和丝帛,直至统治长达千年的纸张,出版的载体一直在革新变化,但出版产业却一直存在并发展壮大。可以说,出版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如果我们从出版的本质上来理解这个问题,则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其他出版新技术的出现,不但不是对出版的威胁,而且恰恰为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个性化出版、按需出版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创造了全新的交易方式、支付手段和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也使得出版可以为更广泛的人群和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创造了新的出版需求,扩展了原有的出版方式。对于我们出版社而言,将原有成熟的产品立体化、数字化也是迫在眉睫,必须在这轮创新中走在前头,否则可能就会损失很大的市场。 二、使用新的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在出版行业实际上就是指编辑和印制环节,主要涉及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 1.排版方法的创新。目前,大部分出版社都是采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进入排版流程以后电子文档就不能与word文档进行相互转换,而word是作者和编辑普遍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这方面应该尽早进行创新,改为用word排版或者用技术实现方正排版系统与word文本之间的转换,这可以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清华社产品中,教材占多数,其中需要改版的又占多数,采用word排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编校质量,减少重复编校,提高图书质量;第二,目前改版图书和新书整个流程是完全一样的,要四个月左右的出版周期,而通过用word排版,可以将改版图书出版周期压缩至一个月左右,有利于尽早入市抢占市场先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版量加大的压力;第三,减少了再版书重复部分的编校,可以压缩编校成本,有利于市场出版社经营效益的提高。 2.考核期限的创新。目前清华社是按照自然年来考核,这也是大多数出版社采取的方式。但是对于教材出版社来说,这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清华社2009年经营数据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这很大程度上可归于教材大小年的影响。鉴于此,可以采取按照教材发货季来考核的方式加以避免,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就采取每年10月底作为考核截止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将11月底作为考核截止月,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个考核期限涵盖一个春教和一个秋教的发货,可以有效平衡教材大小年的影响。 3.绩效考核的创新。出版行业由于多年来事业单位体制的影响,考核方面还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平均主义倾向。然而,作为企业,考核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的,否则就会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绩效考核要在国家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大原则下,充分借鉴著名的“SMART”原则,即要求考核目标的是具体的(Specific)、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完成的(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并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对于编辑、发行、院校代表等能够数量化的岗位,一定尽量数量化,制定出明确的考核公式和奖惩措施,公布出来,并严格遵照执行。 三、发现新的市场 目前,发现新市场在出版行业还做得远远不够,这还是源于出版行业多年来在事业化体制下固步自封,缺乏压力和动力。开拓国际市场也是发现新市场,清华社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如理工分社做了许多高水平的英文学术专著,面向国外市场推出;经管分社徐学军编辑与一名希腊作者签约,实现外国人英文图书版权放在国内出版,目前麦格劳-希尔出版集团已经表示出要从清华社引进版权的意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笔者认为,开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外资开放一定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是积极鼓励本土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两个方面,出版行业都大有可为,一方面是积极寻找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结合本土实践,打造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传媒集团;另一方面,是利用我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地位,找准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而清华社则可以在纳米、信息技术、艺术、医学等领域作为着力点进行市场开拓。 其实,出版之外的市场都可以看作出版行业的新市场,有一些是我们有实力进入的。对于清华大学出版社来说,通过深入挖掘清华社的作者资源,可以涉猎教育培训、管理培训等新市场,将清华社发展为教育服务商,而不是简单的图书出版商。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其培训、数据库等非图书出版业务已经占到很大的份额。 四、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 笔者认为,发现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创新是出版行业很难涉足的。因为出版行业的原材料主要是纸张和印刷,这方面的创新又是单个出版社无力也没有必要承担的。想来想去,还是要联想到新的载体方面的创新。电子化、网络化的出版趋势,要求有新型的阅读设备、电子图书格式以及防止网络恶意复制的技术,如果能尽早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会对今后的竞争形成很大的优势。对于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参股等方式参与这方面产品的开发。 五、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 所有转制中的行业和企业,在组织管理创新方面都有很多文章可做,出版行业概莫能外。清华社在这方面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例如转制、按岗定酬、ERP的开发等。此外,还可以适当关注股份化和集团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市场化体系,使得资源配置市场化,文化产业改革也必将遵循这一路径,国家也希望能使得文化产业最大化的市场运行。 在目前出版行业上市大潮和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尽早上市也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实现企业跨越性发展。前面谈到,出版社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做大的教育服务集团、内容提供商,而不仅仅是纸质教材出版商,上市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另外,上市还有利于积极开展行业内并购,拓展出版社的出版范围。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版传媒(601999,SH),在2007年上市之后,公司积极推进跨区域、跨所有制、跨媒体的外延式扩张:跨区域方面,公司与天津出版集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跨地域合作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跨所有制方面,与金星国际教育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大型民营书业集团纳入主流出版渠道,实现优势互补;跨媒体方面,公司联合控股股东辽宁出版集团,收购蓝猫动漫55%的股权,进军动漫产业,同时与盛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公司向数字出版及网络出版新业态发展。 当然,合作除了国进民退,还可以是国退民进。一些大型出版企业,可以拿出一定的资源与民营公司合作,除了在选题的内容和方向上进行必要的掌控外,其他方面也可以放手任其经营,充分发挥民营公司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能事无巨细地对民营公司按照国有企业的机制进行规范,如此,既不能发挥其原有的优势,还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水火不容。 以上许多观点是笔者主观判断,管中窥豹,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愿意拿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以利于个人认识的提高。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