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学术出版如何真正“走出去”
范文

    李延玲

    

    

    热词:学术出版 走出去

    学术出版,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应该如何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通过走出去来实现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则成为一项重大的课题。而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所指的是版权的国际贸易,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的版权贸易可以清晰地了解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而可以更加明确我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化程度。

    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仍然明显

    虽然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加大版权输出量,减少版权引进量,但是我们目前的版权引进量仍然远远大于输出量。据统计,2013年我国共引进各类版权18100多种,输出版权10300多种,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约为1.76:1。在输出版权中,图书版权输出为8649种,比2012年的7568种增长了1081种,同比增幅为14.28%。在上述统计数据中,因为版权引进必须通过出版社才能操作,所以版权引进数据比较准确;而版权输出的统计数据少于实际数据,原因是参与版权输出的一部分权利主体(如作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不经出版社直接输出,因此这部分版权输出的数据目前还无法纳入新闻出版统计体系。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比例在不断缩小,但是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版权逆差仍然有增大趋势,中国在版权贸易强国面前竞争力依然不足。

    我国版权引进的数量远远多于版权输出的数量,是由多种外部原因造成的,是有其历史渊源的。第一,国家综合实力的差异。第二,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有关出版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已经十分健全,且国家历来重视版权输出,不但在管理方面给予重视,而且在政策方面也给予支持。第三,欧美发达国家版权代理业较为发达。第四,外国媒体对中国出版产业的报道,影响了外方出版机构与中方的合作。

    当然,版权输出少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自身原因则更为复杂。第一,中国尚未形成强势出版。第二,中国图书整体质量不高。第三,版权输出利润低。第四,语言翻译难。第五,版权输出渠道不成熟。

    在这样的版贸形势下,我国开展学术出版“走出去”显得更为重要。

    积极加大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步伐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关于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规划,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相关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充分用好各部门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资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

    在税收政策方面,通过对不同的出版企业、出版物征收不同的税率,可以起到调节出版资源配置、引导出版业向着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的作用。我国政府对于出版物也有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增值税税率为13%(其他行业为17%),有些出版物的增值税先征后返等,但是与国外出版业相比,税种还是偏多,税率还是较高的(德国图书的税率为7%,法国为5.5%,英国纸质图书更是免税)。

    为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闻出版总署也实施了一系列走出去重点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两个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等,对于学术出版来说,还有一项资助是广大学者们极为关注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但是每个项目的资助对象又有所不同,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为例,该项目致力于通过学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向国际市场全面、深入、准确地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精髓,鼓励出版物面向发达国家主流读者发行,借助发达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学术出版企业的国际出版能力建设

    “走出去”的图书产品必须符合海外市场需求,这是“走出去”的重要前提。在“走出去”过程中,必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图书产品,增强出版社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要策划适合海外市场的选题,优化内容结构,提高版权输出的质量。充分调研国际市场的需求,实现业务内容的多元化。

    第二,要细分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出版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探索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多元化合作模式。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可以提前至图书策划环节,共同编译、设计、出版,兼顾国内外两种出版资源、两个出版市场的关系,既有国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有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要提高对于原创类图书学术规范的要求,与国际接轨,为图书“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如引文与索引等)。

    第四,要挑选海外一流学术出版机构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和国际知名度,向培生和剑桥大学出版社学习,对于合作机构进行学术出版能力评估。

    第五,还应该认真研究国家的各项对于“走出去”项目的资助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出版社的优势与特长,借助国家支持,实现学术图书的海外出版与宣传和推广。

    第六,我们应创新出版方式,加大数字出版的力度。学术图书尤其适合开展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使得图书“走出去”的距离缩短、时间缩短,信息传递更加及时、交易更加便宜,成本明显降低。借鉴国外出版机构的经验,形成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相互促进的格局。

    第七,搭建学术传播平台。充分利用参加各国际书展的机会,组织邀请重点作者、学者参加书展并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图书发布会,对与外方合作出版的图书进行推广与宣传,真正实现中国学术“走出去”。

    第八,建立版权输出激励机制,使编辑人员与版权贸易业务人员紧密协作,利益共存,通力配合,促进版权输出的实现。

    第九,加强对于合作图书的后期管理。签订版权输出或者合作出版的合同,只是实现图书走出去的第一步,后续工作其实更为繁杂和重要。国内出版企业应该在加强版权输出力度的同时,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管理,尤其是获得国家资助的项目,确保版权输出既有量,更有质。科学且有效的管理既有利于出版企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版权贸易,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中国学术出版企业的国际出版队伍建设

    就每年图书的出版数量来说,中国已经是个出版大国,但是并非出版强国,其国际影响力还较弱,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加强对于既懂经营又懂出版,既了解国际惯例又善于掌握市场,能够独立运用版权知识进行版权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包括版权代理人、国际策划编辑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国际出版能力建设与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四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一,具有语言优势和丰富国际合作经验的国际编辑(版权贸易)队伍。鼓励版权贸易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书展与国际出版界的活动,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积累实战经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化的出版运作。

    第二,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的优秀内容编辑队伍。组织各学科专业编辑参加国际书展与国际学术研讨会,使之对图书和海外图书市场有全面了解,掌握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图书的选题策划阶段加入国际出版因素。

    第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队伍。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策划选题,通过积极版权输出,使作者扬名得利,吸引作者积极与出版社合作,形成良性循环。邀请外语水平较高的作者直接承担本人图书的翻译工作,或者直接用外文写作。

    第四,由国内外外语人才组成的译者与审校人员队伍。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网站及招聘机构,以及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招聘高水平人员承担翻译和审校工作,组建稳定的审、译者队伍,确保图书的翻译质量。

    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逐步实现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化,实现中国学术出版的“走出去”。

    (作者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