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的若干措施 |
范文 | 李游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仅应当带动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更要能够利用数字出版产品的独特体验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到阅读行列。 近年来,随着网络速度的全面提升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逐步普及,数字出版相关产品和服务在日常生活领域中俯仰皆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了快速和多元化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休闲娱乐类产品与新兴数字化内容产品结构不均衡等现象。这与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全民阅读愿景有着不小的差距,凸显了数字出版在产品模式创新、借力先进技术、产权保护、探索新的赢利模式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数字出版是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它是建立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主要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 2010年8月,《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它是集内容生产、技术服务、渠道运营和终端市场开发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 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态势 2005年我国举行了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传统出版业,增长速度逐年攀高,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不仅如此,数字出版产业转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手机、iPad 等数字阅读终端更新迭代逐步加快,正在改变着用户的使用习惯。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驱动下,随着资金、技术、渠道、平台等多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出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现代出版产业格局渐趋形成、需求市场不断细分、新兴媒介定制化趋势明显、长尾经济凸显、双边市场广泛应用等发展态势。 1.休闲、娱乐类产品占据相当比重 2015年7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2014-2015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年收入已达3387.7亿元,比2013年收入增长了33.36%,互联网广告、移动出版与网络游戏依然占据收入榜前三位。其中,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的收入分别为784.9亿元和869.4亿元,两者合计占比48.83%,占据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半壁江山。这说明轻生活、娱乐产品在数字出版产业中依然占据相当比重,移动出版和网络游戏收入俨然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2.传统出版物数字化产品发展迅速,比重不高 在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连续发布的九年间,互联网期刊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率稳定;从2012年开始,电子图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7%。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网络期刊总收入为69.8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13.04%,但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2.06%,占比依然较低。这意味着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存量资源的盘活及应用仍需积极探索,融合发展尚需时日。 3.数字出版产业赢利模式多重探索 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已从传统的电子书、网络文学、数据库发展成为目前正在形成的云出版、大数据、知识资源服务等为主体的多种营销模式,数字出版产品从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多终端服务,赢利模式不断成熟,新的消费理念不断形成,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模式和产业链条。 4.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多年的数字化发展,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部门正在发展中不断践行“数字化”传播理念,采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把图书、期刊、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知识源高度整合,改变图书、期刊等出版物之间内容分散,缺乏整体性,支持决策研究和执行乏力的特点,正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受众的使用选择和使用感受。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在内容资源、编辑特色、移动交互等方面增强了内容传播的延续性和互动性,使数字出版产品包含的知识和文化更具互动交流功能,凸显了二次传播的产业潜能和价值。 5.新兴阅读需求日渐成熟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总数达到6.88亿,手机网民总数达到6.2亿。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带来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等新兴数字阅读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新兴阅读需求日渐成熟。尤为重要的是,目前全球手持阅读设备、智能终端、智能手机等新兴数字阅读设备的销量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二、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措施 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动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国家规划,“数字出版”等被列为新兴产业要求加快发展。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这说明,数字出版已为国家规划所认可、采纳,并在规划中得以体现,这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先进技术是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借力对象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模式被普遍接受,出版单位不仅要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关注度,而且要强化借力发展意识,增加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把控能力。读者的“大数据”蕴藏着尚未被挖掘的巨大价值,出版单位要能够建立起基于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开放体系,建设数据联盟,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要不断改进业务流程、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跨终端呈现工具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践,加强结构化加工制作、资源知识化管理,加紧解决阻碍融合发展路径中的技术难题。与此同时,利用国家所大力倡导的信息服务、数据服务、智能化服务,缩短资金周转机制,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产业变革和改造。 2.产权保护是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数字出版具有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的数字化以及传播渠道的网络化等特征,与网络的虚拟化、法律条文更新的滞后性共同引发了数字出版产业产权认定复杂、处理无章可依的现状。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出版产业对高科技的广泛应用无疑加重了这一点,打击了原创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商的积极性。因此,在立法层面,应当尽快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法律、法规,对现有数字出版内容的相关条文进行完善和修订。补充关于数字出版作品权利主体的认定规范,适度增加对数字出版作品版权认定和保护的相关内容。在可执行层面,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出台管理实施细则,使得法律法规有法可依,同时规范网络作品使用许可,打击侵权盗版,不断优化监管技术水平。在公众层面,应当进一步普及版权知识,提高大众的版权意识和认知水平。 3.人才培养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源泉 产业的变革得力于技术的进步,更依靠观念的革新,这就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人才。首先,要建立健全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纳入人才评价考核体系。继续加大对新闻出版人才的培养,向数字出版方向倾斜,设计完整的培养规划、课程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不仅要通过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更应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成绩突出的行业内部人员、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作为讲师授课、分享经验。其次,为领军人才提供发展平台。以专项资金和项目课题的形式资助撰写相关著作,以高薪酬和高福利鼓励人才研究创新,鼓励并组织分享业务经验,邀请参与数字出版产业重大改革事项的制定和研究。最后,建立科学的人才流通机制。鼓励人才在高校、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阶段不同平台的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 4.全民阅读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探索方向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继2014年、2015年后,“倡导全民阅读”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除了获取经济效益之外,出版单位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文化属性,其所肩负的传播文明和提升国民素质的责任,娱乐和休闲产品占据数字出版半壁江山的现实,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学术数字出版产品的占比形成鲜明对比,与出版业传播知识和提升文化的传统功能还有较大差距。传统出版单位更应探索专业性强、更具有科学性和知识含量的书籍、报纸、期刊等数字出版产品,加快传统出版单位的存量转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尝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数字出版方式呈现的多种途径,进一步挖掘数字出版助力全民阅读的潜力。 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李克强总理回复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肯定24小时书店这一创意经营模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通过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和变革,数字出版产品不仅应当带动读者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更要能够利用数字出版产品的独特体验吸引更多用户加入到阅读行列。未来,类似三联韬奋的24小时书店,更应开在每个人的手持终端上,这将有力地带动我国迈入全民阅读时代。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