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学者型编辑更要发扬工匠精神
范文

    陈鹏鸣

    

    

    学术是文化的根基。编辑担负着积累学术、传承文化的使命,要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发扬工匠精神,提升学术修养,立志做学者型编辑。

    编辑要崇尚学术,力求成为学者

    我国历史上的名编辑大多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均为大学者,有多部著作行世,他们在校书过程中,创造出“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的古籍校雠方法;明代《永乐大典》的总编解缙、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均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近代以来,一些著名编辑也多为大学者,他们在出版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如:被称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先驱”的张元济,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后人整理出版的《张元济全集》共10卷,550多万字。被称为新闻出版界“全才”的胡愈之,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这些出版大家博学多才,在各自所研究的学术领域成就丰硕,在出版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这才有了点校本二十四史、《辞源》《辞海》《大百科全书》等一大批精品力作的相继出版。

    “洪炉思哲匠,大厦要群材。”提升我国的出版水平,需要无数出版人特别是学者型编辑的共同努力。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学者型编辑数量仍显不足,学术水平、编辑策划能力及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虽然我国近年来每年出版新书数十万种,但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批评的那样“有高原、缺高峰”。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若从出版环节来看,编辑自身的学养不足,判断不出所编图书学术质量的高下,提不出高水准的修改意见,以及缺少工匠精神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当前,全社会都在谈论“四个自信”,有追求的编辑更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学者型编辑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崇尚学术,既要拿得起红笔改稿子,更要拿得起蓝笔写稿子,争取成为有成就的专家学者。

    学者型编辑要心无旁骛,有敬业精神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名叫梓庆的木匠,在制造乐器鐻的时候,必先斋戒几天以静心养性,心无旁骛之后才能制造出鬼斧神工似的乐器。“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一旦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就会变成精美的器具。同样,一部普通书稿,一旦经过编辑的精心加工处理之后,也会变成一部精品著作。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最初只是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撰写的交代材料,远未达到正式出版的水准,后在群众出版社编辑李文达等人的协助下,数易其稿,反复打磨,著名学者刘大年、老舍、吴晗、侯外庐、翦伯赞等人也分别审阅了书稿。十年磨一剑,直到1964年3月,《我的前半生》才得以公开出版发行,立即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长销不衰。没有众多编辑和专家的多年修改,《我的前半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编辑是幕后英雄,常年为人作嫁衣,不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改正书稿里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等硬伤,而且还要审查学术的科学性、文字的规范性、表达的严谨性、知识的准确性、资料的真实性,乃至于谋篇布局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等等。此外,还要考虑装帧设计、印刷工藝、纸张用料等细节。图书出版之后,虽然在某一不起眼处,署有编辑、校对的姓名,但读者关注的只是作者和作品,很少有人会注意到编辑校对的姓名,更不会知道他们的无私奉献。作为出版人,要像梓庆那样,心无旁骛,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方有可能编辑出精品图书。有人或许以为,自媒体时代不再需要编辑了。其实,未经编辑审读加工过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有时只能微微一信,甚至是全不可信,这从反面说明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学者型编辑要独具慧眼,勇于创新

    过去工匠学技能,只能通过子承父业或者拜师学艺两条道路,没有师、父的引领很难入门,更难登堂入室。所以古话说:“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虽然可以通过大学教育和培训来传授入门知识,但师傅言传身教的作用难以完全取代,关键之处,也就是匠心所在,师傅一句话的指导,有时比书本上、教室里的几节课更有效。现在一些出版单位,依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于新入职员工,除了业务培训之外,还选派严谨的老编辑、老校对担任他们的师傅,以老带新,两三年后,新员工方能独立工作。出版人的匠心体现在出版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选题策划上。作为出版风尚的引领者,经验丰富的编辑能够从茫茫人海中发现有价值的作者,能够从只言片语中发现优秀作品。早年的陈忠实寂寂无名,编辑何启治在读过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后,就约请其写长篇,20年后,《白鹿原》惊艳问世。学者型编辑更要独具慧眼,能够分辨出书稿的学术质量与水平高下,并能帮助学者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与此相反,缺失了创新能力的出版人,只能亦步亦趋地模仿跟风。以至于当一种“奶酪”或“好妈妈”畅销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几十甚至上百种“奶酪”或“好妈妈”,这样的跟风只会让读者反感。

    学者型编辑要敬畏文字,严把质量关

    出版是与文字打交道的职业,古人一向敬畏文字,传说仓颉造字鬼夜泣。《论语》里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记录下来后就是文字。即便到了今天,许多偏远地区,还保留有敬惜字纸的习俗。学者型编辑更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坚守出版的质量“门槛”,努力挑出书稿中所有的差错,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斟酌再三,绝不放过任何差错,力争出版之后不留下任何遗憾。在《毛泽东选集》的出版过程中,“校对王”白以坦和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校对们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四卷本《毛泽东选集》至今未发现一个差错,真正做到了“百万无一失、万万无一失”。与此相反的是,个别出版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编校质量,编辑素质不高,甚至不设专职校对人员,将书稿的编校工作完全交给“黑马”等文字处理软件来处理,以至于无错不成书这样的咄咄怪事屡见不鲜,出版物质量下滑严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同样,这也是一个需要学者型编辑并一定能够产生学者型编辑的时代。理论和思想的创造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述学和立论,理论和思想的传播呼唤更多的学者型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学者型编辑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发扬工匠精神,干良心活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身上所承担的责任重于泰山,自觉地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