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
范文 | 李浩然 王诗畅 【摘要】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的精品广播剧筑就了新时代广播文艺新高峰。本文从坚定文化自信入手,针对如何守正和怎样创新展开论证思辨,强调了音频产品和市场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不断扩大广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剧? ?新时代? 守正创新? 广播剧+ 【中图分类号】G222? ?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9月,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同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守正创新融入贯穿到文艺创作实践全过程。”这是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新标尺,自然也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广播剧以其独有的方式参与、记录并书写着历史,但近年来由于创作团队匮乏、制作经费紧张、传播渠道乏力等原因,其影响力下降,市场逐渐萎缩。新时代的广播剧应努力走出低谷。 一、守正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 置身新时代,传媒界正在历经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变革。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显然,广播剧人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打造更自信的发展新格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影视创作中的守正,我认为是当务之急……第一是要守住作品的文化底线。离开了文化两个字,就是背离了根本、失去了灵魂、丧失了意义。” (一)守住广播剧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聚焦主题主线,真情讴歌伟大时代 1947年8月1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广播剧《红军回来了》,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广播诞生的第一部广播剧。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以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可见,“红色”是中国广播剧与生俱来的基因。2018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了精品广播剧《抢滩帕哈姆》,剧中人物和事件原型来源于一篇新闻报道——河南籍商人庞某出资10 亿元人民币购买德国帕希姆机场。广播剧主人公郑新阳在收购德国帕哈姆机场的过程中,和竞争对手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博弈,展现了中国企业家在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所彰显的良好形象,讴歌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面对国际竞争“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中国态度和立场。围绕“国际商战”做文章,以小人物展现恢宏的时代,这就是《抢滩帕哈姆》的创作初衷。③显然,抒写伟大时代始终是广播剧不变的追求,也是衡量作品质量的首要标准,而这些恰恰正是中国广播剧最深沉、最厚重、最珍贵的优秀品质。 广播剧首先是正剧,是国家声音,是满足和引领受众精神文化生活、寓教于乐的教科剧。主题是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是否用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了真善美,这是新时代发出的郑重考问。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呼唤并期待良好风尚的形成。广播剧人应聚焦主题主线,讲述家国情怀,以工匠精神打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在纷繁复杂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作为援疆干部之一,笔者亲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努力践行焦裕禄精神,成为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全过程,并作为编剧和统筹推出了以其为原型创作的广播连续剧《永不褪色的照片》。这是在多维格局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主题宣传的成功实践,在新时代的新疆有着明确的引领作用。④ (二)守住主旋律精品广播剧创作高地,举旗帜、聚民心,打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空间 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之后,各地出现了众多广播剧创作中心。据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约2180部近万集广播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县多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⑤2007年10月,黑龍江人民广播电台龙脉影艺公司成立,每年生产广播剧约2000部(集),成为“中国广播剧制作基地”之一。目前,随着我国广播剧生产量的大大提高和精品产出率的明显提升,广播电台的创作主阵地地位明显加强。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为迎合市场,畅销小说、热点新闻等被改编成广播剧,由此按题材就出现了武侠、科幻、言情、侦探、恐怖、逗趣广播剧等,按形式出现了微剧、系列剧、栏目剧、小说剧、多人剧、汽车剧等,紧跟时尚,以新的魅力赢得了特定听众群的青睐。但不可回避的是,大量非专业人士的加入使得主创团队良莠不齐,质量难以把控,甚至造成导向错误、价值观混乱、格调低下等问题。相比之下,主旋律广播剧精品匮乏。 作为主流媒体,广播电台有责任坚守并筑牢主旋律精品广播剧创作高地,强化人才培养,以工匠精神举旗帜、聚民心,将当今最鲜活深刻的题材如脱贫攻坚、“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等纳入创作视野。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近两年推出两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剧目《虎啸山林》和《森林小镇》,具有清新的东北山林气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内涵,均获“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奖”一等奖。以《森林小镇》为例,在一个叫布罗镇的小镇上,一个叫阿洛的年轻人,成为了小镇邮局的邮递员,他肩负着沟通布罗镇人与人之间亲情关系的使命,给别人带去消息,带去美好……在最后的灾难面前,人类和森林里的动物们达成了最真诚的合作,最终让布罗镇和森林两处的居民真正融合在一处,携手共渡危难,重新找到了美好和幸福。整个故事散发着令人喜悦的暖流,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进而感受故事背后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仿佛在听众的内心种下一颗友善的种子,这一剧情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感染力和引人深思的教育意义。 (三)坚守广播剧传播的引导力和公信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为了让广播剧满足受众的真实需求,以精品力作提升引导力和公信力。笔者认为,最可靠的方法还是贴近人物、走进生活,夯实剧本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这也是广播剧质量、品位、风格的重要支撑。 编剧们多维体验、丰富细节、提炼要义对剧情构架和情感铺设会起到坚韧的支撑作用。有部描写希望工程的小说,讲述大西北落后农村的一个小男孩被安排到北京参观,回到家,同村人问他北京咋样?他说:“北京好,北京什么都好,可就是太偏僻了!”小说到此戛然而止,巧妙且回味无穷,足以给听众一种别样的思考:我们该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像孩子一样以质朴的情感执着关注脚下的土地,如何在体验生活时既能保持一定的理性,又能站在被描写对象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辽宁广播电视台和中共辽宁省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广播连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播出后好评如潮。主人公董福财无怨无悔植树治沙,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剧中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真,给予听众无限的想象力和画面感。编剧李铭深有感触:“只有站在沙丘上看着那成片的樟子松林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董福财治沙植树时的艰辛与伟大,才使得自己从心灵上与董福财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近,董福财的形象才越来越清晰、真实,人物形象也逐渐立体化和血肉丰满起来。” ⑥无疑,该剧的成功得益于其完美集合了创作者的情节架构能力和声音空间的营造能力。精品力作的引导力和公信力就扎根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沃土里和奔涌向前的伟大复兴实践中。 二、创新是推动新时代广播剧繁荣兴旺的主线 广播剧行业已迈进了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广播剧人应躬耕前行,在创新中打造广播剧的产业化生产和传播的新格局,在受众消费升级中引爆作品核心内容的全新爆发,以此打造更美好的行业发展前景。 (一)探索建立广播剧发展专项基金,多元解决资金问题 影视剧行业的产业化运营已日臻成熟,但广播剧因体量小、投资少、影响力有限等因素而不被社会资金看好,长期以来几乎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设立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建设专项资金,并实施“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广播剧行业应借力重塑,争取支持,积极探路专项发展基金建设。 北京广播电视台尝试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众筹制作”新概念,对业内也极具启发。他们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向网友们众筹广播剧制作经费,使网友们成为“制片人”,积少成多,为羞于启齿的“钱事”找到了新鲜有趣、极具网络特色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广播剧+”新样态的出现,为内容爆发提供了新可能 在广播剧创新发展中,广播剧人激荡灵感,探索实践,收获了不同版本极富新意的“广播剧+”产品。“广播剧+”不仅局限于互联网概念,还包括物理性的形式和结构上的重塑。 广播剧+新闻:即新闻纪实广播剧,这一音频产品的出现是极富专业性的创新。2016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首次推出新闻纪实广播剧,有两部代表作:一是7集的《遇见海昏侯》,首创了“历史广播剧+录音报道”的形式,用报道呈现海昏侯墓考古重大发现,用广播剧还原历史事件;另一部是10集的《生死关头》,采用“广播剧+口述新闻”的形式,用声音生动、细腻地呈现了长征史诗般的色彩,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创优大奖。⑦两部创新型新闻纪实广播剧迅速燃爆业界,引起关注。此后,《开放浦东梦想之城》《石家庄1947》《不忘初心——寻找张人亚》等大量新闻纪实广播剧在各地陆续推出,反响良好。 新闻纪实广播剧更贴近广播剧的正剧属性,适合大多数基于重大新闻事实改编创作的作品,表现主题可以宏大广阔,体量也以连续剧居多。新闻纪实广播剧丰富了表现形态,同时新闻元素的渗透也强化了广播剧的真实性。 广播剧+众筹编剧:创作于2016年的众筹追案剧《寻找刁爱青》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实验性网络音频产品。“众筹破案”使曹禺先生提出的“听众是广播剧的创作者”成为现实,节目邀请网友根据案件事实证据进行推理,主创人员时刻跟进网友反馈并据此制作续集,网友成为“编剧”。所谓高手在民间,这种模式使网友不仅是消费者,也是节目制作的参与者,最终也是为此买单的人。推而广之,这种方式可尝试导入更多社会热点话题,汇聚受众的好奇心理,满足其喜好,是贴近性较强的广播剧产品。 网络广播剧:网络直接催生了网络广播剧,即编剧、演播、音乐、合成、传播等所有工序均在网上完成并在网络圈流行。剧本以网络小说家原创或改编自网络小说为主,由网络演员在各自所在城市分别演播后提交音频在网络上制作合成,团队成员可能互不相识,只为一个目标共同工作。现在能够追溯到的最早的中文广播剧论坛是2000年出现的E时代论坛,该论坛在短短4年时间里制作出了数十部广播剧,其中不乏优秀原创之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原创音乐广播剧《当心,看车》,其开创了广播剧生产的网络制作先河。网络广播剧并非电台制作和播出,它创新的生产方式及出人意料的传播效果,值得专业广播剧人认真思考。 微广播剧:网络的发达和用户碎片化收听习惯催生了微广播剧。2015年,脱胎于传统广播剧并具有共同美学精神的微广播剧登上大雅之堂,继而在新媒体上大行其道。微广播剧改变了广播剧的传统形态,因门槛低、时间短、内容精、互动强、易传播而拥有更加游刃有余的发展空间。目前,微广播剧已成为与传统广播剧并驾齐驱、各地电台争相上马的音频产品。但正因“微”才不足以取代傳统广播剧的存在,它是广播剧形式和结构上的重塑。 相信更多的“广播剧+”产品一定会与创新求索的广播剧人不期而遇,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两者兼容并蓄,相得益彰,最终形成广播剧创新活力迸发、创优热情高涨的生动局面。 三、以人民为中心,紧跟流量,扩大新时代广播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随着网络动能的不断释放,广播剧也被用户的时空生产和身体实践所重塑,或长或短地以碎片化形态挤进人们的生活。自然,流量在哪里,用户的注意力就在哪里,广播剧也要以最佳的姿态在那里发声。广播的线性传播和声音的稍纵即逝特征终结于融媒时代,音频市场和互联网收听使音频不再仅仅以声音的形式存在,而是嫁接了文字、视频甚至动漫等,实现了矩阵式跨领域融合。广播剧也幸在其中,并呈现出网络特点十足的新景象。 (一)音频市场 目前,中国的音频市场尚在起步阶段,用户的付费收听行为还在培养之中。2016年是我国知识付费产品批量涌现的元年,如今较大的音频市场主要有“喜马拉雅FM”的“付费精品”、“罗辑思维”的“得到”、“果壳”的“分答”、“知乎”的“知乎Live”以及“懒人听书”“蜻蜓FM”等。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音频产品从类型到品质都将面临全面的升级改造,已完全具备与主流媒体争夺用户的实力。 广播剧人已失去第一时间打造专属网络平台的机遇,现在只有借力渠道,以绝对的内容优势参与网络的搏杀,紧跟流量,让用户聚集的主场成为广播剧内容发布的主场,这是新时代放大广播剧传播力和影响力,并反哺扩大再生产的必由之路。 2017年初,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号召全国80多家会员台将拥有版权的广播剧统一授权给研究会,研究会委托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龙脉影艺影视有限公司与“懒人听书”“蜻蜓FM”等新媒体对接。新媒体平台免费展播,进行中国广播剧品牌项目推广,扩大中国广播剧的影响力,此举响应者众,效果良好。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广播的热度不断增加,广播剧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拓展。 (二)广播剧微信公众号 在广播剧的新媒体开发上,中国广播剧微信公众号依然是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沃土。长期以来,广播剧的新媒体传播大多搭载在媒体本身的微信公众号上,没有独立门户,更没有形成品牌,这和具有广播剧资源聚合能力的机构缺乏有一定关系。据笔者观察,中国微广播剧微信公众号上线已久,已发原创文章 500多篇,但遗憾的是关注人数不足百人,普及推广的初衷没能实现,优质资源被荒废闲置。究其原因可能是维护不足,用户的在线收听习惯仍需培养,微信编辑的吸粉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此背景下,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应整合资源,围绕音频形成丰富的文字和视觉补充,进行有效的新媒体再造,使其在网络上拥有与其身份相符的地位和影响。 (三)同仁传播 同仁传播依然是广播剧基于网络传播的主要形态。基于微信朋友圈,具有共同爱好的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相同兴趣的人中间进行传播,其网络聚合力不可小觑。“其传播对象有限定,传播迅猛的基础是志趣相投,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质。”⑧ 这是目前各类社交媒体中大行其道的推广方式,广播剧人尤其是年轻的广播剧人应借力网络聚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廣播剧。 新时代需要更加多元和精彩的优秀文化引领风尚,这也为广播剧提供了崭新的创新空间。广播剧人只有关注内容、借力网络,在“平常中见真情,朴实中现力量,以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对艺术创作的深情追求,不断开掘平凡生活所蕴含的崇高价值”,⑨才能以新时代的标尺创作出更多让人民满意的精神文化产品。 注释 黄坤明:《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精品? 努力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0/c_1123462004.htm. 《华策影视的寒冬方法论:责任担当、锻造精品、孵化人才、华剧出海》,文娱商业观察,https://mp.weixin.qq.com/s/OlIVxzrxvwJepDwf-Q1eKA,访问日期:2018年12月15日。 刘阿潜、周文凯:《与时俱进,推动广播剧艺术创新》,《中国广播》,2018年第12期。 ④李浩然:《典型人物主题宣传刍议——以央视201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宣传报道为例》,《中国广播》,2018年第8期。 ⑤《剧动广播——中国广播剧发展历程大事记》,央广网,http://www.cnr.cn/gbyj/bar/201007/t20100727_506799430.html. ⑥《傲然挺立的丰碑——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好大一棵樟子松>》,央广网,http://www.myzaker.com/article/5a67b48d1bc8e0d265000000. ⑦⑧高岩:《用最适合的方式讲述最有吸引力的故事——当新闻遇到广播剧》,《中国广播》,2017年第3期。 ⑨聂辰席:《40年,展映华彩中国(逐梦4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成就与经验》,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m/gn/2018/12-14/8701659.shtml.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广播文艺部) (本文编辑:饶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