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高中化学“3D课堂”的构建策略
范文

    赵一鹏

    摘要:3D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三种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实践探索,一般包括“情境创设”、“问题发现”、“合作探究”、“总结运用”等环节。以3D课堂模式为例,设计“硫酸的性质”(苏教版化学1)的教学案例,介绍了3D课堂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3D课堂;操作要领;硫酸的性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4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14

    为了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观念,体现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校提出了“发现(Discover)—领悟(Digest)—发展(Develop)”的3D课堂教学模式,旨在引领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理解、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学力成长,进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人格的成长。以下,笔者简单介绍两年来课堂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一、3D课堂模式的基本操作要领

    1. 3D课堂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

    3D教学模式的程序不是刻板地1、2、3,其结构可以视学生、内容而灵活处理,如发现问题可以在先,发现规律在后;技能发展先行,归纳思维发展随后;3D教学模式的元素不是三者的割裂,而是有机的整合,真正达成在发现中领悟,领悟中发现、发现与领悟中发展、发展中发现与领悟。

    2. 化学3D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激发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

    学习动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它较为持久,且能使学习者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状态。3D课堂模式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于自信、愉悦的状态,这是发现、领悟、发展的前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契机,以下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面:①化学史及化学历史人物的了解、研究。②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化学。③化学实验。④化学中的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及自然法则。⑤化学学科思想等。

    (2)互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反思领悟

    科学探究是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建构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和学科教学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氛围,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落实知识点并不矛盾,可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将知识点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可以有机整合,故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充裕的活动空间,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探究、自我分析归纳、自我反思,课外又注重学生的拓展延伸;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成问题的探讨,而并不仅仅拘泥于教师预设的探究;教师要不仅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化学课堂能给学生的一定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方法,更能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善于质疑、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通过自己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乐于探究志趣;形成自觉、果断、顽强和自制的意志品质。

    所以,3D课堂模式应融合多种教学方式,其核心应是少讲多学(做),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教材、资源进行整合设计教学,自身不断反思、研究,再回到实践中去。

    (3)引问质疑、应用反馈、综合发展

    3D课堂要注意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增强学生的质疑精神。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要求听话,服从,安静听讲,以致学生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指教很迷信。没有一点质疑精神,就不会有思考,不会有探究,怎会有创造性思维?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没有质疑,学生在教师的灌注、填塞中机械地学到知识,就不可能能灵活运用。在应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问和质疑。

    二、课例——苏教版必修二“硫酸的性质”

    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展示汽车电源、化学(硫酸型)肥料、小儿硫酸锌糖浆、硫酸新霉素眼滴水、3D观影眼睛等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硫酸的重要性,领悟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赞赏化学学科的作用。

    2. 互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反思领悟

    (1)浓硫酸特性——吸水性

    师:投影“铅蓄电池内部的酸液成分为硫酸,回收酸液时有哪些简单的方法可以鉴别其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

    生:分组实验“向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浓硫酸,搅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进化学,旨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发现知识,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回忆浓硫酸初中阶段可用以干燥气体,从而联想到其区别于稀硫酸的特性之一吸水性。并在此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2)浓硫酸特性——脱水性

    师:投影新闻:八旬化学老师用硫酸画画。

    生:欣赏美丽的硫酸画“清明上河图”。思考质疑:硫酸画画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师:教师演示“黑面包实验”。

    生:观察现象,交流总结。

    教:讲解分析浓硫酸的特性:脱水性。

    生:提出问题“脱水性和吸水性的差异?”

    师:引导分析脱水原理:浓硫酸把这些物质中的氢、氧元素按水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2∶1脱去。

    设计意图:从艺术走进化学,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硫酸画发现硫酸特性—脱水性,通过比较领悟脱水和吸水性质差异,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以及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3)浓硫酸特性——强氧化性

    师:投影工业运送硫酸的铁罐槽车,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生:与已有知识即铁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产生强烈冲突,思考原因所在。

    师:介绍“钝化”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思考稀浓硫酸差异。

    生:讨论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离子和H2O分子,浓硫酸中主要H+、SO42-离子和H2SO4分子,学生领悟微粒的差异决定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师:投影“资料查询: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变得更强”,提出问题“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写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预测实验现象”。

    生:分组实验探究,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验证实验猜想:浓硫酸氧化性强,能将不活泼金属铜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成+2价铜离子。

    师:提出问题“推测非金属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的情况”,旨在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书写反应方程式,交流讨论,推测得出正确结论。实验现象分析遗留的“为什么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生产走进化学,从稀浓硫酸和金属铁反应的现象差异入手,分析讨论得出浓硫酸特性之一强氧化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浓硫酸和铜反应产物。该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熟练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构建了物质转化观和实验观。

    3. 总结提炼,对学生进行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师:“现在你有哪些方法鉴别铅蓄电池内部的酸液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

    生:依据稀浓硫酸差异,设计实验,知识应用;完成浓硫酸性质归纳小结。

    师:仅仅浓度不同的硫酸性质上为何出现差异?

    生:化学哲学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质基础上对硫酸有了更为全面认识,并能灵活应用;深刻领悟微粒观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化学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4. 回归生活,树立正确学科观念

    师:投影各种泼硫酸事件,提出问题“究竟谁之过”?

    生:反思感悟,通过整节课领悟“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的同时,还要注意要科学地、正确地运用知识,让科学真正为社会、生活带来变化。

    设计意图: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在领悟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时,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教学反思]

    (1) 发现。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化学老师作硫酸画,铅蓄电池的内部酸液,硫酸的运输等情景设置学生发现问题的起点;同时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问题解决中发现浓、稀硫酸性质差异及原因。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在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其他实验现象,若讨论更充分,则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需要在预设与掌控两方面做更好地调整。

    (2) 领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设计浓、稀硫酸的鉴别实验,深刻体会浓稀硫酸性质差异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组成的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质疑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不足之处:领悟需要学生自我内化,但也需要教师及时总结,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学法示导,与心灵对话,实现学生本我与超我的耦合。

    (3) 发展。学生掌握了浓稀硫酸的鉴别方法和基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提升了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树立正确的微粒观,深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化学的科学性,知识的应用性。不足之处:整节课教师放手—学生自主的力度不够,尤其是两个重要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书写,未能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书写和点评。

    (4)3D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效果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长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 D教学设计[J]. 生物学教学,2012,(12):26-28

    [3] 包静怡. 3D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实践 [J]. 数学教学,2012,(11):18-19

    设计意图:从艺术走进化学,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硫酸画发现硫酸特性—脱水性,通过比较领悟脱水和吸水性质差异,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以及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3)浓硫酸特性——强氧化性

    师:投影工业运送硫酸的铁罐槽车,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生:与已有知识即铁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产生强烈冲突,思考原因所在。

    师:介绍“钝化”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思考稀浓硫酸差异。

    生:讨论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离子和H2O分子,浓硫酸中主要H+、SO42-离子和H2SO4分子,学生领悟微粒的差异决定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师:投影“资料查询: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变得更强”,提出问题“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写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预测实验现象”。

    生:分组实验探究,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验证实验猜想:浓硫酸氧化性强,能将不活泼金属铜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成+2价铜离子。

    师:提出问题“推测非金属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的情况”,旨在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书写反应方程式,交流讨论,推测得出正确结论。实验现象分析遗留的“为什么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生产走进化学,从稀浓硫酸和金属铁反应的现象差异入手,分析讨论得出浓硫酸特性之一强氧化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浓硫酸和铜反应产物。该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熟练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构建了物质转化观和实验观。

    3. 总结提炼,对学生进行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师:“现在你有哪些方法鉴别铅蓄电池内部的酸液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

    生:依据稀浓硫酸差异,设计实验,知识应用;完成浓硫酸性质归纳小结。

    师:仅仅浓度不同的硫酸性质上为何出现差异?

    生:化学哲学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质基础上对硫酸有了更为全面认识,并能灵活应用;深刻领悟微粒观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化学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4. 回归生活,树立正确学科观念

    师:投影各种泼硫酸事件,提出问题“究竟谁之过”?

    生:反思感悟,通过整节课领悟“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的同时,还要注意要科学地、正确地运用知识,让科学真正为社会、生活带来变化。

    设计意图: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在领悟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时,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教学反思]

    (1) 发现。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化学老师作硫酸画,铅蓄电池的内部酸液,硫酸的运输等情景设置学生发现问题的起点;同时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问题解决中发现浓、稀硫酸性质差异及原因。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在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其他实验现象,若讨论更充分,则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需要在预设与掌控两方面做更好地调整。

    (2) 领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设计浓、稀硫酸的鉴别实验,深刻体会浓稀硫酸性质差异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组成的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质疑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不足之处:领悟需要学生自我内化,但也需要教师及时总结,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学法示导,与心灵对话,实现学生本我与超我的耦合。

    (3) 发展。学生掌握了浓稀硫酸的鉴别方法和基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提升了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树立正确的微粒观,深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化学的科学性,知识的应用性。不足之处:整节课教师放手—学生自主的力度不够,尤其是两个重要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书写,未能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书写和点评。

    (4)3D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效果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长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 D教学设计[J]. 生物学教学,2012,(12):26-28

    [3] 包静怡. 3D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实践 [J]. 数学教学,2012,(11):18-19

    设计意图:从艺术走进化学,旨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硫酸画发现硫酸特性—脱水性,通过比较领悟脱水和吸水性质差异,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以及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3)浓硫酸特性——强氧化性

    师:投影工业运送硫酸的铁罐槽车,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生:与已有知识即铁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产生强烈冲突,思考原因所在。

    师:介绍“钝化”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思考稀浓硫酸差异。

    生:讨论交流,得出稀硫酸溶液中主要存在H+、SO42-离子和H2O分子,浓硫酸中主要H+、SO42-离子和H2SO4分子,学生领悟微粒的差异决定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师:投影“资料查询: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性变得更强”,提出问题“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写出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预测实验现象”。

    生:分组实验探究,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验证实验猜想:浓硫酸氧化性强,能将不活泼金属铜在加热条件下氧化成+2价铜离子。

    师:提出问题“推测非金属碳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的情况”,旨在横向拓展,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生:分析原理,书写反应方程式,交流讨论,推测得出正确结论。实验现象分析遗留的“为什么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生产走进化学,从稀浓硫酸和金属铁反应的现象差异入手,分析讨论得出浓硫酸特性之一强氧化性,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浓硫酸和铜反应产物。该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浓硫酸性质的认识,熟练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构建了物质转化观和实验观。

    3. 总结提炼,对学生进行化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师:“现在你有哪些方法鉴别铅蓄电池内部的酸液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

    生:依据稀浓硫酸差异,设计实验,知识应用;完成浓硫酸性质归纳小结。

    师:仅仅浓度不同的硫酸性质上为何出现差异?

    生:化学哲学思想“量变引起质变”的具体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在初中稀硫酸性质基础上对硫酸有了更为全面认识,并能灵活应用;深刻领悟微粒观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对化学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认识。

    4. 回归生活,树立正确学科观念

    师:投影各种泼硫酸事件,提出问题“究竟谁之过”?

    生:反思感悟,通过整节课领悟“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的同时,还要注意要科学地、正确地运用知识,让科学真正为社会、生活带来变化。

    设计意图:从化学走向社会,学生在领悟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魅力的同时,通过案例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教学反思]

    (1) 发现。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化学老师作硫酸画,铅蓄电池的内部酸液,硫酸的运输等情景设置学生发现问题的起点;同时在教学中突出让学生问题解决中发现浓、稀硫酸性质差异及原因。不足之处:实验过程中,在铜和浓硫酸反应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许多其他实验现象,若讨论更充分,则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需要在预设与掌控两方面做更好地调整。

    (2) 领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设计浓、稀硫酸的鉴别实验,深刻体会浓稀硫酸性质差异是由于溶液中微粒组成的不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质疑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不足之处:领悟需要学生自我内化,但也需要教师及时总结,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学法示导,与心灵对话,实现学生本我与超我的耦合。

    (3) 发展。学生掌握了浓稀硫酸的鉴别方法和基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提升了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在实验探究中树立正确的微粒观,深刻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化学的科学性,知识的应用性。不足之处:整节课教师放手—学生自主的力度不够,尤其是两个重要氧化还原化学方程式书写,未能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书写和点评。

    (4)3D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思想的转变,核心在于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效果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4

    [2] 梁长余.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 D教学设计[J]. 生物学教学,2012,(12):26-28

    [3] 包静怡. 3D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实践 [J]. 数学教学,2012,(11):18-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