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由中日大使BBC交锋想到的 |
范文 | 谭峰 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口若悬河……用这些中国成语来形容新年伊始中日大使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论战再贴切不过了。这场交锋是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之夜》节目当红主持人伯克斯曼的主持下,分别通过对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就西方社会对中日两国间近日纷争的质疑展开的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日方政府悍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设置防空识别区等问题。这个不到十分钟的短短访谈视频被中国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并转载,这一短暂的交锋却拓展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利用媒体开展外交活动的思考。 对于大部分民众而言,这段采访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也许是那位时而翘着二郎腿,时而将身子前移的节目主持人——杰里米?伯克斯曼(Jeremy Paxman)。这位主持人不简单,在英国可称得上媒体圈之翘楚。他的主持风格和中国的大部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不太一样,咄咄逼人的问题、深邃冷峻的眼神、一连串敏感问题的设置共同构成了英国民众对此节目的关注和热爱的理由。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拷问方式,对中国这一讲究“面子”国度的民众而言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即便是这样,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仍然用沉稳、冷静、不卑不亢、富有诚意的语气和话语来回答种种的猜疑和质问。这种豁达的气度通过电视画面真切地传递到全球的每个角落,让观众从大使个人的气质了解到他所代表的中国大国的风采。这可谓中国“媒体外交”的成功范例。 提到利用媒体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这一话题,人们不禁想到前中国驻英大使傅莹的“报纸评论外交”,她在任期间利用英国主流的报纸和杂志,撰写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文章向海外受众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然而,最近几年来,好多外交工作人员更倾向于用做客电视节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说明中国对媒介形态的倚重有所变化。 电视,作为一个视听结合的特色媒体,最能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运用最为感性和形象的形式展示一个人物的独特魅力,一个国家的立体形象。早在2012年中国农历春节之际,刘晓明大使就欣然接受《新闻之夜》节目主持人伯克斯曼的采访。他在面对类似“中国是共产党国家吗”之类的问题时,依然保持沉稳、诚挚的态度,用智慧的思维和精妙的语言做出观众满意的解析。除此之外,2013年7月17日,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做客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谈论诸如“中国梦对于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在这期节目中,吴大使与前《纽约客》驻华记者欧逸文、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等多人就“中国梦”进行了深刻而亲切的讨论,大部分美国观众通过这样一期聊天味十足的电视节目,更为积极主动地建构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多元的中国形象。 毋庸置疑,中国外交的这种微妙变化不仅仅囿于媒介形式的多元化表达,还扩展到一种理念,即中国的外交行为更被视为一种传播行为,一种分享媒介符号的过程。中国的外交活动告别了理性的说教,迎来了情感的营建。以电视画面和声音效果为取向的传播方式逐渐用来诠释一种观念和思想,试图用全球观众所青睐的充满直接、个性、真实的方式来营建一种基调。从BBC的这档节目中,我们依稀看到中国媒体外交的未来。技术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