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安徽省世界前沿科学成果新闻的科普报道模式分析
范文 许骏+王国燕
摘 ?要 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资源,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地区的科研水平,也可以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本文通过对安徽省科研机构近十年在世界一流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PNAS上发表基础科研成果共240篇的量化研究,及相关报道的搜集分析,对于科普报道模式做出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科普报道模式;科研成果;科普化调研
中图分类号 G2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60-03
根据Nature自然出版集团公布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前两位的科研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就中国城市的科研基础实力而言,合肥市位居中国大陆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不仅省内科技实力靠前,安徽省科技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三项“大科学工程项目”,占全国总数的30%;国家实验室3个,占全国
的16%。
近几年,我省的世界一流基础科研成果更是丰富多彩,如:“八光子量子比特的拓扑保护”;“百公里量子态隐形传输”;“新型的惠勒量子选择性延迟试验”;“全基因组研究发现红斑狼疮易感基因”;“全基因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易感基因”等重大科研成果纷纷发表在国际最顶级的四大学术期刊 《Nature》,《Science》,《Cell》,《PNAS》上。因此,以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化报道为案例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价值和实用意义。
1 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分析
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2004—2013的十年间,安徽省的科研机构共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四大期刊及子刊上发表了240篇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该数据不计省内机构合作的重复计数)。其中,安徽科学家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共发表科研成果146篇,在Science及其子刊上发表了25篇高端成果,在Cell及其子刊上刊登了14篇,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55篇。
通过对于地方媒体、国家媒体以及专业型网站和门户型网站的不同分类,笔者在研究中创立了一套赋值体系,按照媒体的影响力划分,国家级报纸期刊赋值为1,地方级报纸期刊赋值0.1;综合类门户网站赋值为1,地方性媒体、城市行业等其他类媒体赋值为0.1。根据调研2003-2013年安徽省科研机构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四大期刊及子刊上发表的240篇世界一流科研成果(该数据不计省内机构合作的重复计数),各项研究成果在媒体上科普化情况如表1、表2。
2 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平台分析
根据调研发现,安徽省内10年以来的世界一流科学研究成果的媒体报道平台主要分为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由于电视媒体的资料较少故而没有纳入研究。主要有国家级的报纸媒体、地市级的报纸;以及影响力极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和专门的科普类网站、地市级网站及行业内部网站等几个方面综合的
考察。
在国家级报纸上的报道过的科普信息比较容易被各大门户网站和省市级报纸转载,而在科学机构本身网站中挂出的通稿比较经常被行业内交流的科学共同体网站转载和消化。不同的科普报道平台面向了不同的受众,这些受众分别是普通大众和业内科学人士,故而报道的模式和语言、专业化程度也有不同。
省内成果的科普报道平台
综合性门户网站 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等
主要行业内网站 生物通,生物谷,医药讯息网,等等
著名科普网站 果壳网,科学网,等等
国家级报纸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等
省市级报纸 《安徽日报》,《江淮晨报》,《合肥晚报》,等等
表3 ?安徽省内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平台
3 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结构种类
3.1以突破性科研成果为中心
此类科普报道以科研成果为中心,主要介绍科学研究的突破并对这一结果进行科普介绍和相关知识普及。多见于行业内部的网站以及国家级的报纸,报道比较正规、规范,对于受众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优点在于能够将科学研究成果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是缺少了一些趣味性,往往面向科学公众。
3.2以著名科学家为中心
此类科普报道用科学家的团队成长以及个人发展经历串联起他的各种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会拉近科学家群体和公众的距离,并且可能详尽的呈现出科学家坚强的研究精神和不懈付出的心血。这类报道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相对来说对于科学研究的专业知识方面涉及较少。这类报道一般面向普通大众和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助于他们立志高远并确立坚定地研究理想。
3.3以宣传科研机构为中心
这种以宣传机构的知名度为主要目的的报道一般会出现在研究机构或者大学的官方网站中,尤其当学校的某位科学家产出了第一篇登上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时,学校会刊登出以宣传本校的科研进步和科研实力的报道。这种报道有助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声誉和知名度,但对于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和科学成果的科学原理的介绍较少,一般出于提高知名度和本机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目的;也有著名的高校会在门户类网站或者著名报刊上开辟本校著名科学家、教授团队的连载,提高了机构知名度的同时,立体的呈现了科学研究的氛围和进展。
3.4 模糊的科普报道
模糊的科普报道一般既没有明确的科研成果介绍也没有关于科学家团队的描写,只是单薄的呈现某科学家发表了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的即时讯息。这种报道时常出现在科研机构或者高校院系的报道中,很难被受众吸收,也难以被科普工作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因为信息过于模糊,没有呈现出应有的重点。
4 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解读模式分析
4.1面向科学家团队的专业信息解读
这类的科学成果解读方式一般出现在行业内的精英网站中,例如:生物通、生物谷等网站,一般是专业的科学家经常交流和了解讯息的地方。所有的世界一流科研成果(Science Nature PNAS 以及Cell的最新闻文章),都会很快的呈现在网站中。这类解读由于还原性好、专业名词多、编辑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所以往往专业化较高,一般面向同领域的科学家团队以及相应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者。
4.2面向科学公众的科普化文字解读
这类的报道的科普解读一般出现在国家级平面媒体以及专业化的报纸期刊中,可以用相对易理解一些的文字和科学知识解读最新的科研进展。这类的科普报道比较尊重科学事实,也具备一定的科普功能,读者能够通过这类报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逻辑方法。
4.3面向通俗大众的简单通俗化解读
简单通俗化的科普解读能够把专业的科学进展和专业知识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读会出现在平面媒体中,但一般在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的特质。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参与过研究的强制性脊椎炎的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后,很多网站的头条变成了“困扰周杰伦的家族病有望被治愈”等,这将困难又复杂的基因学知识用最通俗的手法解读出来,由于基因组研究得出了其致病基因,这种科普报道也给受此病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这将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和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针对普通大众以及青少年科普的优秀手法。
4.4面向小学生等特定群体的启蒙性解读
这类的启蒙性解读,一般出现在专门网站的学生板块,一般配有鲜艳的图示和卡通,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原理,并且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科研理念的培养和科学理想的树立。
5 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建议
5.1以科普受众为导向的科普模式
安徽省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科普形式,这样才能提高科普效率,并且使得科学知识更加容易吸收。科学普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并且日益丰富的。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效用,并且使各类受众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2以科普目的为导向的科普策略
科学普及应该根据进行科普的目的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如为了提升竞争力和知名度则应该加大在全国性媒体上的宣传、选择影响力更大的平台等等;而为了宣传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则适合发表在比较适合普通大众接触阅读的媒介上,能够有效地拉近科学家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并且帮助学龄儿童树立正确且伟岸的榜样。
5.3鼓励科学家承担科普作者任务
科学普及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科学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只交给科学家;科学家也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做科学”。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在产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11篇的同时,也担任了科普作家的职务。亲自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比较适合科学公众的语言写成科普读物,这样最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准确传达和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当鼓励省内更多的科学家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撰写成科普文章,供更多具有科普诉求和热爱科学的受众们阅读。
5.4提升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可视化水平
安徽省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一定要注意其可视化的表达,研究显示,四大期刊的封面文章的影响因子是同期其余文章的数倍,将科研成果进行可视化设计和成果展示,是国际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平面的成果通过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生动的程度,不仅能够加强科学成果的影响因子,也能让受众更清晰地解读科研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美国,已经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众多顶尖大学内的科学可视化从业者,他们是一种具备平面设计、甚至是动画设计等技能的科学传播工作者,这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普及发展的潮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传播系在这方面也做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侯建国校长等著名科学家制作的拉曼成像图和动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率,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呈现的可能性。
5.5提升高校科普新闻稿的写作质量
高校的科普新闻稿常常是很多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但是这些科普新闻稿的撰写一般都过于直白、简单,只呈现出发表文章的事实,没有提炼出科学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此项世界一流科研进展的科学意义乃至社会意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成果需要经过科普工作者的加工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没有任何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是缺少了科学普及化的表述的这一环节而与社会大众脱轨,难以被公众接触到。这需要科普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加强与科学家团队的沟通和了解,例如:“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被提炼为“中科大科学家实现对于量子的环境控制”后,作为了很多网站和纸媒的头条新闻。也使得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科普新闻通讯稿的写作质量有助于更广泛的科普工作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建议可以采取主持的科学家与专业的科学传播学者合作写作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科学信息的正确性,又能兼顾文章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参考文献
[1]王甲东.论科普编辑专业化与专业编辑科普化[J].编辑学报,2008(4).
[2]王国燕.科学图像传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3]朱国平.科技传播能力为何呈弱化趋势——华东地区主要晚报科技新闻、科普宣传状况的调查[J].2009(6).
[4] Hackett E J, Amsterdamska O, Lynch M, et al.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M]. The MIT Press, 2008:297.
[5] Siber M. Visual literacy in the public space[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05, 4(1):5-20.
4 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解读模式分析
4.1面向科学家团队的专业信息解读
这类的科学成果解读方式一般出现在行业内的精英网站中,例如:生物通、生物谷等网站,一般是专业的科学家经常交流和了解讯息的地方。所有的世界一流科研成果(Science Nature PNAS 以及Cell的最新闻文章),都会很快的呈现在网站中。这类解读由于还原性好、专业名词多、编辑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所以往往专业化较高,一般面向同领域的科学家团队以及相应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者。
4.2面向科学公众的科普化文字解读
这类的报道的科普解读一般出现在国家级平面媒体以及专业化的报纸期刊中,可以用相对易理解一些的文字和科学知识解读最新的科研进展。这类的科普报道比较尊重科学事实,也具备一定的科普功能,读者能够通过这类报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逻辑方法。
4.3面向通俗大众的简单通俗化解读
简单通俗化的科普解读能够把专业的科学进展和专业知识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读会出现在平面媒体中,但一般在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的特质。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参与过研究的强制性脊椎炎的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后,很多网站的头条变成了“困扰周杰伦的家族病有望被治愈”等,这将困难又复杂的基因学知识用最通俗的手法解读出来,由于基因组研究得出了其致病基因,这种科普报道也给受此病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这将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和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针对普通大众以及青少年科普的优秀手法。
4.4面向小学生等特定群体的启蒙性解读
这类的启蒙性解读,一般出现在专门网站的学生板块,一般配有鲜艳的图示和卡通,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原理,并且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科研理念的培养和科学理想的树立。
5 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建议
5.1以科普受众为导向的科普模式
安徽省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科普形式,这样才能提高科普效率,并且使得科学知识更加容易吸收。科学普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并且日益丰富的。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效用,并且使各类受众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2以科普目的为导向的科普策略
科学普及应该根据进行科普的目的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如为了提升竞争力和知名度则应该加大在全国性媒体上的宣传、选择影响力更大的平台等等;而为了宣传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则适合发表在比较适合普通大众接触阅读的媒介上,能够有效地拉近科学家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并且帮助学龄儿童树立正确且伟岸的榜样。
5.3鼓励科学家承担科普作者任务
科学普及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科学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只交给科学家;科学家也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做科学”。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在产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11篇的同时,也担任了科普作家的职务。亲自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比较适合科学公众的语言写成科普读物,这样最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准确传达和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当鼓励省内更多的科学家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撰写成科普文章,供更多具有科普诉求和热爱科学的受众们阅读。
5.4提升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可视化水平
安徽省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一定要注意其可视化的表达,研究显示,四大期刊的封面文章的影响因子是同期其余文章的数倍,将科研成果进行可视化设计和成果展示,是国际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平面的成果通过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生动的程度,不仅能够加强科学成果的影响因子,也能让受众更清晰地解读科研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美国,已经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众多顶尖大学内的科学可视化从业者,他们是一种具备平面设计、甚至是动画设计等技能的科学传播工作者,这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普及发展的潮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传播系在这方面也做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侯建国校长等著名科学家制作的拉曼成像图和动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率,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呈现的可能性。
5.5提升高校科普新闻稿的写作质量
高校的科普新闻稿常常是很多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但是这些科普新闻稿的撰写一般都过于直白、简单,只呈现出发表文章的事实,没有提炼出科学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此项世界一流科研进展的科学意义乃至社会意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成果需要经过科普工作者的加工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没有任何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是缺少了科学普及化的表述的这一环节而与社会大众脱轨,难以被公众接触到。这需要科普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加强与科学家团队的沟通和了解,例如:“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被提炼为“中科大科学家实现对于量子的环境控制”后,作为了很多网站和纸媒的头条新闻。也使得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科普新闻通讯稿的写作质量有助于更广泛的科普工作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建议可以采取主持的科学家与专业的科学传播学者合作写作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科学信息的正确性,又能兼顾文章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参考文献
[1]王甲东.论科普编辑专业化与专业编辑科普化[J].编辑学报,2008(4).
[2]王国燕.科学图像传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3]朱国平.科技传播能力为何呈弱化趋势——华东地区主要晚报科技新闻、科普宣传状况的调查[J].2009(6).
[4] Hackett E J, Amsterdamska O, Lynch M, et al.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M]. The MIT Press, 2008:297.
[5] Siber M. Visual literacy in the public space[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05, 4(1):5-20.
4 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报道解读模式分析
4.1面向科学家团队的专业信息解读
这类的科学成果解读方式一般出现在行业内的精英网站中,例如:生物通、生物谷等网站,一般是专业的科学家经常交流和了解讯息的地方。所有的世界一流科研成果(Science Nature PNAS 以及Cell的最新闻文章),都会很快的呈现在网站中。这类解读由于还原性好、专业名词多、编辑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厚,所以往往专业化较高,一般面向同领域的科学家团队以及相应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者。
4.2面向科学公众的科普化文字解读
这类的报道的科普解读一般出现在国家级平面媒体以及专业化的报纸期刊中,可以用相对易理解一些的文字和科学知识解读最新的科研进展。这类的科普报道比较尊重科学事实,也具备一定的科普功能,读者能够通过这类报道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逻辑方法。
4.3面向通俗大众的简单通俗化解读
简单通俗化的科普解读能够把专业的科学进展和专业知识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解读会出现在平面媒体中,但一般在被网络媒体大量转载的过程中呈现出更加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的特质。例如,安徽医科大学参与过研究的强制性脊椎炎的基因组研究成果发布后,很多网站的头条变成了“困扰周杰伦的家族病有望被治愈”等,这将困难又复杂的基因学知识用最通俗的手法解读出来,由于基因组研究得出了其致病基因,这种科普报道也给受此病困扰的患者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这将世界一流科研成果和普通大众可以理解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针对普通大众以及青少年科普的优秀手法。
4.4面向小学生等特定群体的启蒙性解读
这类的启蒙性解读,一般出现在专门网站的学生板块,一般配有鲜艳的图示和卡通,能够深入浅出的讲解科学原理,并且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助于科研理念的培养和科学理想的树立。
5 安徽省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建议
5.1以科普受众为导向的科普模式
安徽省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该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科普形式,这样才能提高科普效率,并且使得科学知识更加容易吸收。科学普及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样化并且日益丰富的。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效用,并且使各类受众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2以科普目的为导向的科普策略
科学普及应该根据进行科普的目的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如为了提升竞争力和知名度则应该加大在全国性媒体上的宣传、选择影响力更大的平台等等;而为了宣传科学家的个人品质,则适合发表在比较适合普通大众接触阅读的媒介上,能够有效地拉近科学家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并且帮助学龄儿童树立正确且伟岸的榜样。
5.3鼓励科学家承担科普作者任务
科学普及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科学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只交给科学家;科学家也太重要了,因此不能只做科学”。安徽医科大学校长张学军教授在产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11篇的同时,也担任了科普作家的职务。亲自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用比较适合科学公众的语言写成科普读物,这样最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准确传达和科研成果的科学普及。应当鼓励省内更多的科学家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撰写成科普文章,供更多具有科普诉求和热爱科学的受众们阅读。
5.4提升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科学可视化水平
安徽省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一定要注意其可视化的表达,研究显示,四大期刊的封面文章的影响因子是同期其余文章的数倍,将科研成果进行可视化设计和成果展示,是国际一流基础科学科研成果的发展趋势;科学的可视化呈现有助于平面的成果通过立体的方式展现出来,提高生动的程度,不仅能够加强科学成果的影响因子,也能让受众更清晰地解读科研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美国,已经有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众多顶尖大学内的科学可视化从业者,他们是一种具备平面设计、甚至是动画设计等技能的科学传播工作者,这已经成为世界科学普及发展的潮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科技传播系在这方面也做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帮助侯建国校长等著名科学家制作的拉曼成像图和动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率,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科技呈现的可能性。
5.5提升高校科普新闻稿的写作质量
高校的科普新闻稿常常是很多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但是这些科普新闻稿的撰写一般都过于直白、简单,只呈现出发表文章的事实,没有提炼出科学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和此项世界一流科研进展的科学意义乃至社会意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成果需要经过科普工作者的加工才能进行广泛的传播,没有任何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是缺少了科学普及化的表述的这一环节而与社会大众脱轨,难以被公众接触到。这需要科普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加强与科学家团队的沟通和了解,例如:“Experimental control of the transition from Markovian to non-Markovian dynamics of open quantum systems”被提炼为“中科大科学家实现对于量子的环境控制”后,作为了很多网站和纸媒的头条新闻。也使得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提升科普新闻通讯稿的写作质量有助于更广泛的科普工作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建议可以采取主持的科学家与专业的科学传播学者合作写作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科学信息的正确性,又能兼顾文章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参考文献
[1]王甲东.论科普编辑专业化与专业编辑科普化[J].编辑学报,2008(4).
[2]王国燕.科学图像传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
[3]朱国平.科技传播能力为何呈弱化趋势——华东地区主要晚报科技新闻、科普宣传状况的调查[J].2009(6).
[4] Hackett E J, Amsterdamska O, Lynch M, et al. The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M]. The MIT Press, 2008:297.
[5] Siber M. Visual literacy in the public space[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05, 4(1):5-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