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故事的化学教学 |
范文 | 摘要:所谓故事,主要指旧事、先例、典故等。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化学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够有效地展现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对全国优质课“水的净化”的思考,从具体的课例出发提出应用故事设计课堂情境、设计教学环节、编辑故事视频等方面的策略,同时指出应用故事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故事;化学教学;水的净化;应用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4 一、引言 2016年11月我区陈彪老师执教的“水的净化”一课荣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创新教学奖第一名的佳绩,笔者有幸观摩了其教学过程,亲身感受这节课带来的轰动效应,同时为这节课的设计和陈老师的课堂风范所折服。依据多年听课的习惯,笔者课后立刻与就近的几个学生交流了一下:“本节课中的哪方面你最喜欢?”学生的共识之一是“贝尔野外求生”的故事。也就是说,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其教学策略中引用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风靡全球的节目“荒野求生”。活动结束后,笔者感触颇多,尤其是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引发了深思。 二、与常规教学设计的对比 “荒野求生”是一档年轻人(包括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其中的故事性和真人秀使节目充满着活力与刺激,用这样的故事(节目)进入课堂,学生的关注与兴奋可想而知。陈彪老师的一句话“今天让贝尔带着我们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学生的关注和思绪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课堂的学习。教师引领的方式是故事的关键剪辑——“贝尔面对浑浊的水”、“水有颜色和异味”、“水中有细菌”、“贝尔来到荒岛”等,将学生的学习依次自主地、犹如画卷般展开。 而在平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学生身边出发利用问题“如何将长江中的水净化为自来水?”创设情境,在教师的引领下展开水的净化方法——静置沉降、吸附沉降、过滤、吸附、消毒、蒸馏等的学习,而教师引领的方式则是提问、提示、或直接告诉。表面看起来也是将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由于学生对自来水的制取场景与设备都不熟悉,这样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因此对于学生来讲是无意义的、不真实的。课堂上依然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其量也只能讲是主线明确的灌输。 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传统习惯与现今多元教学评价的缺失,教师往往片面强调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割裂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被束缚在抽象的符号世界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化学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畏难情绪日益滋生。因此,我们教学中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两种课堂的对比,我们可轻易发现:故事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运动且自然有序地流淌。同时,利用故事创设真实的场景,将知识的学习置于其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学生深深地感受着知识的有用与价值,感受着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三、化学教学中讲故事的策略 著名作家、中央电视台文学编辑王开岭老师提出,故事是吸引受众、传递价值理念唯一有效方式。因此,讲与化学相关的故事已成为化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寻求问题解决,以达到认知和谐”[1]。 1. 运用故事设计课堂情境 课堂情境是指与整节课的知识内容相结合的背景(或场景),知识内容镶嵌于背景中,背景中有需要知识内容解决的问题,胡久华等认为:具有迁移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教学情景应该能够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形成具有驱动性的问题系列。如化学史故事、轶闻、人的生活活动等都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线索与情境,全国优质课“水的净化”即以“贝尔野外求生”的活动故事为情境,以获取干净的饮用水为目标,不断地产生问题驱动学生基于已知的经验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串联起水的一系列净化方法教学;再如,“溶液的酸碱性”对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这一化学史故事进行艺术性处理,在全景把握的前提下,选择在事件的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点,如波义耳与朋友的对话、不小心酸溅到了花等,构成了教学的线索,从而将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石蕊试纸等统一于故事的发展进程中,引导着教学内容的展开[2]。 这种课堂情境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与故事的进程交织起来,学生的情感融入了事件发展的进程。学生跟随着事件的发展,体会着化学中的至真、至善、至美。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改变着学生的观念,从而落实了知识的教育价值。 2. 运用故事设计教学环节 如果寻找不到与教学内容整体吻合的故事,那么退而次之,只要故事合适,可以在导课、过渡、小结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讲,即为教学的片段(或部分内容)创设故事情境。如有教师在“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教学时,讲了一个故事:小明同学早晨起床,感觉胃不舒服,有反酸、想吐的感觉。爸爸带着他去社区医务室看了一下医生。医生告诉他们病因是胃酸过多,并且开了“斯达舒”的胃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药片说明书中关于药片主要成分的说明[3],在此基础上展开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惯的故事呈现,展示了知识的来源和落脚,突出了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同时,因故事取材于生活,彰显了课堂的真实。 3. 制作、编辑故事视频 故事不仅仅可以“讲”,还可以“看”。由于不是每位教师都具有歌唱家的声音、演说家的激情与煽动力,因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视频呈现故事,从而避免教师本人的不足。同时,因比教师的“讲”更加直观和生动,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所以学生会更加投入,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些故事视频包括电视、电影的片段,故事动画片,学生小品演出等等。当然,这些视频都可以从网上搜集,但又不会自然符合教学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视频素材进行精心的剪辑,并采用多种形式的组合,从而形成与教学内容契合的故事链,在课堂上呈现。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下载了波义耳发明石蕊试液故事的漫画视频,然后对此进行剪辑与深度加工,去除了其中一些故事的演绎,留下了盐酸使紫罗兰花变红色、波义耳的猜想、波义耳发现石蕊等概性片段,并增添了波义耳与朋友对话的音频、波义耳发明试纸的视频,组成了完整的故事链,课堂实施后效果显著。这些视频的使用不仅使教学的思维逻辑合理、教学过程流畅,而且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更加有效,学生在课堂中的关注度更是前所未有的提高。 四、化学教学中讲故事应注意的问题 1. 故事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切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知识内容为载体落实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要求,因此选择故事进入课堂教学只是服务于实现三维目标的一种形式,教学中对故事的要求必然首先是要与教学内容相贴切。例如,在面对“水的净化”教学内容,教师想到了野外求生,因为人的生存首要就是要有水、有清洁的水,这就需要多种净化水的方法,“荒野求生”这一节目故事中就包括本节教学中的化学问题,从中可见教学内容与故事应用之间逻辑关系。而在有些课堂中教师为故事而讲故事,故事与教学内容之间无实质性的联系。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讲了“纽约大停电”的故事,“纽约大停电”故事情境中虽包含了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电”,却不蕴含着与“化学能与电能”这一主题相关的化学问题,如“化学能为什么能够转化成电能?”、“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等需要探究、思索才能解决的问题。停电事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较常见,也没有必要从纽约大停电说起)因没有蕴含学科问题,并不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 2. 故事需要合理的編辑 故事的体裁特点决定了其文本往往结构比较松散,故事材料中的信息是杂乱的。又因故事本身并不是为课堂教学所写,不仅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信息都掺杂其中,且信息内容过多,这就造成学生需要时间阅读,从而冲淡主题。因此教师首先对故事资源进行了文字处理,“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做适当的删减或增加,将容易引起学生误解或纠缠不清而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使之短小精悍,突出强调的、暗示性的、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细节内容”[5],这应是故事在教学中运用时最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在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后的一次聊天中,陈彪老师在谈本次竞赛的收获时就说到了“荒野求生”故事的编辑,那是煞费苦心,不断地调整,最后成形的故事与故事原形已有了较大的不同,也就是为了能让故事有效服务于教学,教师也必须会编故事。当然,化学知识内容与生活故事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坚持“化学来源于生活”的同时也要秉承“化学高于生活”的理念,对化学故事进行高屋建瓴式的建构。另外,编辑时也要充分兼顾故事的娱乐性和知识性,不过略微侧重于知识性。 3. 故事不能喧宾夺主 故事是为教学服务、为知识的学习服务,课堂中学生有效地学习才是重点。因此,故事不应过于夸张和曲折,以致于喧宾夺主。例如,在上“甲烷”这节课时有教师用“东陵大盗”的故事引入新课[6],然后抛出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CH4)的气体创下的奇迹。”选用这则故事的意图是为引导学生进入甲烷的学习,但事与愿违,学生的思绪会长时间地停留在慈禧墓被盗的事件上。因此,过于夸张和精彩的故事不会使学生产生驱动性问题,学生可能更关注故事情节本身,从而违背了以故事创设情境的目的。 4. 故事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 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如果与学生已有经验相一致则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以致被学生所认同,顺利地产生驱动性问题。例如,教学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这一部分内容时,有教师引用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7]。这个故事与教学内容要求比较切合,但与学生对军舰的认知相背离:学生无法想像军舰里还装有草料。笔者在教学中则改用了另一则故事:夏日的一个晴朗夜晚,X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突然浓烟滚滚,幸运的是因发现及时,火势被迅速地扑灭而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后来消防人员查明起火点来自一个废纸篓,结合实验室的情况排查出“纵火犯”——白磷。白磷怎么成了“纵火犯”呢?同样是包含“燃烧与缓慢氧化”的知识内容,后一则故事则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同时,也进行着安全知识教育。 5. 故事应突出化学的正面意义 历来科学都是双刃剑,而对化学物质与技术的使用也存在正面与负面,现如今人们普遍对化学存在误解(将化学与有毒、爆炸、污染等等同起来),热爱化学、选学化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化学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之一。例如,在学习“爆炸”知识时,笔者利用视频编辑工具合成了一个故事:工人王华的爷爷是名石匠,年轻的他接受一个任务去修造山路,他使用的工具是榔头和凿子;而王华现在也在修建山路,却用炸药开路。结合视频学生充分掌握了爆炸的知识内容,同时感受了“爆炸”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然,也不应回避“爆炸”对社会的破坏作用,这恰恰是引起学生对安全知识关注的需要。正面的化学故事培养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化学的不当使用也是教学末尾环节的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风险认知。 五、结语 感性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理性常被看作“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更是喜欢引人入胜的故事。因此,只是以知识传递、讲道理为主的课堂交流形式已经很难吸引学生,而故事所蕴含的知识却成为让课堂妙趣横生的动力。课堂上恰当使用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有趣的生活现象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从而实现“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8]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如此,教师应该成为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特征。 参考文献 [1][4]杨玉琴,王祖浩.教学情境的本真意蕴[J].化学教育,2011(10):30-33 [2] 杨宝权.构建真实课堂发挥知识育人功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0):16-19 [3] 杨玉琴.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内涵、特征及创设[J].化学教育,2014(9):5-8 [5] 胡久华,乔敏.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J].化学教育,2008(5):12-14 [6] 白芳.谈故事在化学教学中的妙用[J].宁夏教育,2009(7-8):102 [7] 周信蓉.讲故事学化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36-3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