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信平台如何做好气象科普工作
范文 张娟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当前手机已经成为公众接受资讯及其获取知识的首选。在碎片化的阅读大环境下,微信公众平台以其便捷性、自主订阅性、内容的多元性已成为气象服务重要的一环。而基于微信平台的气象科普工作对于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微信公众号;气象;科普;碎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6-0142-02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影响着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是否有强大竞争力的关键性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在争夺人才的同时,致力于普及和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 在微信平台开展气象科普服务的必要性
1.1 微信的社交属性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
气象作为基础自然学科,本身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尤其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气象宣传和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以及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这不仅是普及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除了自身需要关注外,及时把这些实用的信息传递给更多关心的人也是用户重要的功能诉求。而微信公众号作为当前最具优势的社交平台,具有信息传递的先天优势。
1.2 碎片化阅读已成趋势,自媒体凸显服务优势
近些年,随着传统纸媒的逐步消亡、自媒体的不断涌现,行业格局的变化提示我们,当前公众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日渐加快,人们从以往的深度阅读已转为更具灵活性的碎片化、订阅式阅读,而微信公众号在自媒体平台中,以其极高的用户留存率,成为大众手机阅读的首要阵地。
气象科普作为和天气、生活相关度较高的内容,借助微信公众号的日常推送可以形成用户对气象知识的阅读习惯,培养对气象更多的关注兴趣。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每日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大片的时间系统学习气象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订阅式的推送,一次一个知识点层层递进,可以很好地实现渐进式学习效果,对于提升用户群整体的科学素养和认知水平有很好的作用。
2 如何做好微信平台上的气象科普
2.1 针对订阅用户群体,提供针对性气象服务
微信的订阅功能从源头上决定了已订阅用户是对气象有一定关注度的人群,对这部分人群进行定向的点对点气象服务,从传播效果来说,比普通的大众化推送效果更好。
具体到实际操作上,微信公众号筛选用户群体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自己的服务定位,打造有针对性、独特性的服务品牌。
目前,气象公众号有几种比较有针对性的服务类型,相对来说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借鉴:
第一种是本地化气象服务,服务内容以属地的天气预报、气象科普等内容为主,用户群体针对性强,可延伸的本地服务较多,容易实现较好的联动服务效果;第二种是针对全国区域进行气象服务,基于全国的天气数据进行大数据的挖掘,通过更具传播力的图形、图解、解读等系列产品,一目了然表述全国性的天气变化;第三种是偏向政务的服务定位,内容以反映行业动态、最新进展、基层气象部门声音等内容为主,以气象科普、热点天气关注为辅,主要面向行业用户服务,针对性较强,传播效果较好。
2.2 碎片化时间的大环境下,抓住热点等于抓住用户
在不同的平台上,内容传播的特性不同。多平台的整合传播不是在不同渠道重复同一个信息,而是互相的配合。在碎片化阅读的大趋势下,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受限于节目、版面的固定发布时間点,不能第一时间响应热点事件的节奏;微博可以短平快地第一时间传递最新消息,时效性较强,但缺点是内容详尽性不够,更适合消息类内容的传播。
微信公众号则可以在热点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制作更为详尽的产品,内容篇幅不限,可同时展示视频、音频、图文、H5等多种产品形式,非常适合进行热点事件的第一手解读,展现更多的事件要素、原理分析、专家观点等,是进行科普传播的不二选择。
气象科普的内容很多都是对当下热点天气事件进行解读,通过微信进行及时的科普,可以很好的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的知识、天气事件的机理,达到很好的全民科普效果。
2.3 借助微信二维码功能,线上线下活动互为促进
在进行气象行业的许多线下活动时,很多时候受限于宣传册的数量、内容的全面性,只能进行一次性的科普教育,活动效果不够理想。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功能,可以在线下活动时,让公众扫描关注后长期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一改线下只能一次性科普的弊端,通过每日的科普提示,循序渐进提升用户的科普素养和知识积累,更好地应对气象灾害、天气变化。
3 打造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受欢迎的气象科普
3.1 从枯燥的数字服务转为深入浅出的趣味服务
如何在众多的微信公众号中获得用户的关注?实用、有趣、脑洞大开、涨姿势、贴心、情感关注……这些关键词都是用户希望从内容中得到的体验。
作为气象科普,除了能一本正经的提供天气信息、深奥的专业词汇之外,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从公众角度挖掘满足以上这些服务效能的内容,是打造受欢迎气象科普公众号的不二诀窍。
比如,云为什么能挂在天上?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啥关系?同是下雪,南北方有啥不一样?……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果换种好玩的角度,其实很多人都有探求奥秘的欲求。特别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都是天生的探索者,成人习以为常的天气现象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奥秘,想要一探究竟。
3.2 视觉效果决定服务效果,展现形式要多元
除了文字预报之外,微信公众号可以同时支持视频、音频、图片、H5等多种内容形式。相比文字而言,视听效果更强的视频、图解等形式以其直观性、易懂性明显更受公众欢迎。在制作公众号内容时,除了把关内容本身之外,内容的展现形式也是决定效果很重要的一环。
大到内容是以视频还是图文进行展现,小到标题是否具有抓眼球度,配图是否和内容相关、能否吸引用户关注等都是决定内容最终阅读量的因素。
4 不足与改进
当前成系统的气象科普内容资源相对还是较少,且科普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
大多数现有的气象科普从内容上来说是较为枯燥的,以文字居多,以专业解读为主,易读性不强。面向公众做更为接地气、贴心的气象科普内容,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微信公众号作为公众每日接受信息的重要来源,在上面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具有很好的公众服务价值和科普效应。操作起来可以借助热点气象事件由点及面、分层次分系列地进行气象知识的传播,渐进式地提升公众的科普素养、增加应对气象灾害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能力,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峥嵘,李耀先.广西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2):100-102.
[2]周煜.新媒体时代做好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7,9(19).
[3]唐鹤云,毛琪.气象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14):32-33.
[4]谭萍,霍林,李晓黎,等.基于“互联网+”的气象宣传工作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6):252.
[5]董国豪.技术时代中国科普的使命[J].科普研究,2007(1):1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