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古筝艺术中的诗词底蕴探析
范文

    胡菁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在历代文献中也被称为秦筝。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在秦地、齐鲁、郑卫和赵国等地广为流传,《史记》《战国策》中皆有记载。古筝通过手指拨动琴弦发出声音,音色玲珑剔透,音调或舒缓轻柔或掷地有声,从而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

    古诗词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它以简练的手法、丰厚的文化底蕴、多样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的风土人情、传统道德、价值理念、人文科学、经济发展等情况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赏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仅能体会古诗词用字的精妙之处,更能体会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同时收获诗词美和艺术美。

    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探究它们的内在关系?这就需要对古筝和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一、古筝艺术的魅力

    古筝自古以来就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全唐诗》中描写古筝的诗篇共有一百三十余首。唐代诗人将古筝艺术的特点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是极具参考性的宝贵文献。李白、岑参、白居易、李端等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筝诗。白居易在《夜筝》一诗中写道“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不仅描写出了筝乐的如泣如诉,还表达了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张祜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壁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道“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将乐器的华美和演奏者那双拨动琴弦的素手呈现在人们眼前。

    古筝由面板、琴弦、调音盒侧板、底板、出音口、穿弦孔、前岳山、后岳山、雁柱等组成。每根弦的音高可在一定区域内调节,一弦一音,距离琴岳山越近的位置声音越清脆响亮,靠近琴弦中部的声音则更为浑厚、深沉,弹筝者根据乐曲的要求调整所弹奏的琴弦位置,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色,使其表现力更加饱满丰盈,演奏出或悠扬或沉郁的旋律,表现风格各异的作品。

    古筝分为传统筝和改革筝。历史上的传统筝主要采用丝弦,后期发展为钢丝弦及尼龙缠弦。传统筝又分为十三弦筝、十五弦筝、十六弦筝等各种形制;改革筝主要包括二十一弦筝、转调筝、蝶式筝、多声筝等,现在最普及的是二十一弦筝。古筝自秦汉以来,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古老的音乐与各地区的风土、语言、自然及其本土艺术相融合,地域文化的特点很明显,因此形成了众多古筝流派,如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以及蒙古筝、朝鲜筝、闽南筝等,各具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特色。

    古筝的演奏形式也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古筝的早期演奏形式主要是以弹唱筝歌或弦索乐合奏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近现代逐渐出现了独奏、重奏、室内乐、乐队协奏等多种演奏形式。二、古诗词韵味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华文学发展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国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和韵律,古诗词由于文字流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而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

    从诗的音律角度划分,可以将古诗词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包括楚辞体、乐府、歌行体,不讲究对仗,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从诗的内容划分,可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旅行诗、闺怨诗和送别诗。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中国最早流行且沿用至今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述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兴是托物起兴,借用事物开头来引入主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有三种,即比拟、夸张、借代,无论是哪一种手法,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加以大胆的想像甚至是幻想。

    中国古诗词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词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且大都具有音乐的美感。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琵琶行》等深受读者喜爱的诗词如今已被改编成歌曲,读来朗朗上口,唱来意蕴唯美。第二,古诗词具有抒情性,通读时常会给人一咏三叹的感觉。第三,古诗词的表达比较含蓄,仅仅通过阅读不一定能立刻明白其中的涵义,这时讲解用典或将其翻译为现代语言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第四,古诗词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古诗词的篇幅限制决定了其高度凝练这一特性,诗人只能通过短短几十或者几百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诗人的用词做到优美、精练。三、古筝和古诗词之间的深层联系

    古诗词与古筝之间有着必然的某种联系。筝乐作品能让听众更好地了解历史远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筝乐作品在命名时,常常会用古诗词或者古诗词的延伸意来命名,连古筝这一名称都可看作是中国古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通过古筝的演奏,可以探寻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脉络。古诗词讲究韵律节奏的把握,而古筝则可以通过演奏者的演奏,将音调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音色、力度和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例如,演奏浙江筝曲《高山流水》时,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指法、多变的音色处理、描绘流水的动态,抒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之意。人们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柔和婉转,更能了解这首曲子背后所要表现的故事。“高山流水”这一典故出自于《列子·汤问》,主要叙述一名琴藝高明的琴师伯牙善弹古琴,而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可通过音乐将心中的志向表达出来,而子期又每每能听出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后世常用“高山流水”指代“知音”。

    古筝与古诗词的融合是古代和现代的结合,同时也是传统与创新的兼容。通过研习古诗词,可以在演奏时将其中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完美呈现。所以,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古筝不仅是一门传统乐器,也是一种艺术表现载体,更是一种人文价值体现,所以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古筝相结合研究,不仅要掌握演奏技巧,更要深层探究其中的精神文化价值,体会音乐与传统文学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作用。

    四、古筝演奏中的古诗词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远久、内涵深刻,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所寄予的精神文化、人文修养、世事情怀被人们寄情于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也承载着丰厚的人文情怀。

    古筝艺术中的山水情怀,就如同一股潺潺的溪流延绵不绝流传至今。无论任何时期,不管是文人还是音乐家都乐于投身于山水情怀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怡然自得。《高山流水》是中国的十大名曲之一,乐曲取典故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按地域风格特征,可以分为河南、山东、浙江三个版本,风格各异,其中浙江版本流传最广。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分为“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第一部分旋律古朴典雅,韵味十足,第二部分表现了流水的时而猛滚、时而轻曼;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对于山水文化,古人有着独到的理解,他们将山比作为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把水比喻为一种坦荡的胸怀。

    古筝艺术饱含了深刻的人文情怀。人在创作、演奏音乐时表达情感,又在情感表达中照见心灵,音乐和人文是相通的,筝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与内涵,当我们演奏古筝时,音乐的韵味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透过古筝的演奏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价值。比如《渔舟唱晚》,主要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摇曳的优美景象,这一曲名取自《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整首乐曲古朴的音调、悠扬婉转的旋律暗含中华传统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静、美、天人合一的思想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一脉相承的人文思想和人文价值。五、古筝演奏完美地实现了动态美与静态美的融合

    古诗词与古筝演奏的结合,其实是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融合。古筝演奏主要通过动态形式展现出来,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肢体的动作、指法的灵活多变、音乐的旋律或织体发展、演奏时间的延续、演奏的场景构成了动态变化的几个方面。而古筝演奏过程中体现的静可以是演奏者肢体运动的短暂静止,可以是音乐的休止、气息的凝滞、是无声胜有声的静,也可以是听众情感体验上的静,是内心的空灵。总之,动与静在不同的意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要依具體情况而分析,在动与静的灵活变通中把握好古筝演奏的节奏和旋律,使演奏更加引人至深。六、把握好古筝演奏中的古诗词文化

    音乐与诗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形成了诗中有曲、曲中有诗的色彩斑斓景象。具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古筝表现了一种文化现象,而从诗人的诗词创作中人们又能对古筝艺术进行多维度的文学解读,跨越时空与古代文人对话,把诗的意韵、意象、格调与古筝的音韵、意境相融、相合,最终达到诗意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实现艺术手法与文化精神的高度契合。因此,要想完美地诠释一首古筝作品,可通过深入了解相关的古诗词的内涵,从多层面领会乐曲的思想内涵,演奏出来的效果将更富诗意,真正实现古筝演奏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完美统一呈现。

    【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专业音乐院校古筝教学中中国古典诗词应用研究”(1502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