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气象宣传科普工作在宣教方面的功能研究 |
范文 | 董青 摘 要 人有终生社会化的需要和认知发展的需要,利用传媒手段能实现终生教育功能。气象部门是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气象宣傳科普工作者应当履行好气象传播的宣传教育职能。文章结合理论和实践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气象宣传科普;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2-0179-03 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一书中将传播功能定义为以下4种:社会雷达功能、管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指的是,大众传播在受众的文化素养、道德伦理、审美情趣、人格形成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文学、艺术、价值观等精神文明通过大众媒介得到继承和发扬。 《辞海》对“教育”一词的注解是,“教育”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和“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播对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传播心理学者刘京林认为人有“终生社会化的需要和认知发展的需要”[ 1 ]。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2]。在人的终生社会化和认知发展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有效利用传媒手段实现教育功能,能帮助个体实现终生社会化和认知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1 ]。 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性事业,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在传播气象信息中应兼顾气象信息传播和宣传教育职能。2012年8月3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下文简称“宣传科普中心”)在北京正式正立。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指出,“在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中,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中,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责任重大。”[ 3 ] 时任宣传科普中心主任余勇表示,宣传与科普中心“以服务气象软实力提升和全民文化科学素质提高为理念” [ 3 ]。宣传科普中心的定位是,宣传科普资源和力量的“协调者”,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服务者”,社会各界关注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的“助推者”。 1 媒体对大众教育的影响分析 传媒介质的内容和形态是影响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有言,“媒介即讯息”。每一种传播媒介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传播工具之所以能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传播知识的内容,还在于这种传播媒介本身。比如学校使用幻灯机、录像机、计算机取代粉笔、黑板、模型等教学工具,强化了知识传递的形象性、趣味性、可触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媒介从报刊文字、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由于传播工具的变化,即使传播内容一致,也能造成对接受者不同感官的刺激,易引起受众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自身潜力的挖掘,如今的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使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 不同形式的媒体对人们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报刊媒体所负载的文字,适合做深度报道,理论性强的文字的呈现,有助于提升受众的逻辑思维;广播媒体稍纵即逝,时效性强但不适合令人深度思考,同时,因为声音的感染力强,对于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调动人们的情绪情感十分有益;电视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对受众形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颇具优势;互联网的海量性、实时性、互动性、虚拟性都是传统媒体远远不及的,网民不仅靠视觉、听觉,还要增加触觉和动觉的活动,多种感官调动将主体进入处理信息之中。从受众利用传播渠道来看,广播、电视受众可以随时随意切换频道,还能够通过热线电话、现场活动等方式介入传播过程;网民借助键盘和鼠标有效控制屏幕,甚至影响舆论走向乃至形成社会动员。 在文字、印刷、电报等发明之后,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网络的虚拟性、海量性、交互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传播权力的全民化,让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媒体独立地获取各类信息。在人人都可以写新闻、发新闻、成为新闻的当下,人们在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以及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培养跳跃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有学者曾统计,一个新的传播介质普及到5 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用了14个月,微信只用了10个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颠覆了最有想象力的预言家的想象。”[4] 2 气象宣传科普资源 气象科普资源指气象科普活动、气象科普实践中所涉及的内容及相应的载体。从抽象的角度,可以把气象科普媒介分为科普场馆、媒体,内容是这些媒介所承载的具体气象科普资源形态,文字、声像、图片及其综合表现形式[5]。具体来说,气象科普资源可以分为七类:图书、影视、报刊、网络、展品、挂图/折页、场馆/教育基地。 除了以上资源,气象领域活跃着一支没有编制的队伍,相关领域专家、知名人士、信息员、自媒体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也是气象“朋友”。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有意识拓展气象“朋友圈”,吸纳社会力量,形成联动效应。 综合来看,气象科普资源与气象“智囊团”,都是气象宣传科普资源珍贵构成。在互联网带动的新传播格局下,有效统筹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气象宣传科普宣教目的、积极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和人格健全发展应是不断思考的主题。 3 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着力方向 3.1 扩大气象宣传科普队伍 统筹社会媒体资源,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与中央主流媒体、地方媒体和相关行业媒体合作机制,在为记者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媒体记者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气象宣传工作者与媒体是共赢关系,可以在联合策划、集中发声、有效联动、全媒体传播等方面充分合作,推动产品、载体、平台和渠道等宣传资源共享,实现宣传效益最大化。 3.2 提升气象内部人员媒介素质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做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型,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用来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并独立判断信息价值。媒介素养是一种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是面对海量、繁杂的信息,独立思考、反复评估,从中凝练出个人态度而非随波逐流的基本功。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虽然未必都是科班出身,但是无论从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角度,还是从事宣传科普工作职业的角度,都应当在工作中注意不断学习,主动参与培训,积极研究当下各类型传播产品,熟悉媒体思维,掌握传播规律,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3 气象宣传科普信息类型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气候变化背景下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及次生灾害持续不断敲响警钟:防灾减灾,任重道远。气象工作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立足气象部门的职责,面向公众需求,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当具备大局意识,在这“第一道防线”的牢固建立中发挥能量。具体开展工作可以按照以下4个思路进行策划。 1)实用。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天气是公众随时都在感知的环境,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获取具有实际效用的天气信息是公众的基本需要。实用性信息指天气现象的实况、趋势的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技能等能对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信息。这一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强,在推出文章的时候应该抓住时机。在发生暴雨、高温、寒潮等高影响天气前,如仅仅发布预报预警信息,较容易滋生谣言,此时如配套发布实用性防范措施,对公众自我保护及社会恐慌情绪平复十分重要。 2)极端。极端性天气,指发生概率小的天气事件。它们往往是气象预报预测难点所在。2015年6月1日发生的“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被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为,“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 [6]。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飑线”“下击暴流”是生僻的气象专业术语。按照气象学定义,飑线指范围小、生命史短、气压和风发生突变的狭窄强对流天气带;下击暴流指是指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这些抽象的术语,一般公众的知识量恐怕难以明白其概念。公众往往对不熟悉的名词带有不安情绪,此时专家如果将这些看似“高深”的气象术语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详细解释清晰,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十分有益。 3)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气象常识、原理,受到受众广泛欢迎。科学社会科学家贝尔纳说:“如果不让全体公民在一生的某些时间,和许多公民在其终生都亲自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科学就永远也不会真的普及起来”[7]。往往,由于各专业学科知识壁垒的存在,公民对科学知识总是“可望不可即”“雾里看花”。因此,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想要做好宣传科普工作,必须做好气象科学家和公民之间的纽带。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传播的友好度,施拉姆对传播功能定义中,娱乐功能十分重要。“大众传播主要用于娱乐的比例大得惊人”[8]。因此,在科学传播中应注意将科学术语“翻译”成公众容易理解的语言,配合抽象概念进行可视化创作,帮助公众在茶余饭后等非工作时间实现“悦读”,轻松愉快的“涨知识”。 4)创新。公众总是喜新厌旧的。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方便公众在获取信息时,不仅要靠视觉、听觉,还要增加触觉和动觉的活动。因此,为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要紧跟形势,主动拥抱技术红利,善于利用新奇的高科技科普产品增加活动吸引力和科普实效。如,2017年5月21日,首届气象科技活动周在广州拉开帷幕,活动周期间举行气象科技成果展,气象科技创新产品悉数展现。宣传科普中心利用基于HTML5技术的全景产品首次打造气象数字科技馆,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全国气象爱好者的需求。此外,2018年世界气象日公众开放日期间,中国气象科技展厅的《穿越台风》VR(虚拟现实)体验和“互动气象装备”AR(增强现实)体验在活动现场备受公众欢迎。 4 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作为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者,应当充分用好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传播平台,统筹利用内外部资源,切实履行好气象宣传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刘京林.传播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241-247.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3]谈媛,孙楠.中國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正式成立[EB/ OL].2012-8-31. [4]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媒体融合如何“合而为一”——2018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EB/OL]. 2018-9-10. [5]王海波,刘波,邵俊年.气象科普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网络传播,2017,(7):68-69. [6]新华社.“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调查组专家答记者问[EB/OL].2015-12-30. [7]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417. [8]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2版.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