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期美国对华定位和认知及中国对美传播思考 |
范文 | 江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格局的剧烈动荡和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美国对华政策正在经历中美建交以来最深刻的变化。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在保持对华接触的同时,防范和遏制明显增加,而与此同时,在很多美国精英的认知中,中国的形象也日趋负面。不过,与政府和精英层相比,普通美国民众的对华认知却保持了相对稳定。那么,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政府、智库的对华定位和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认知差?我们应该怎样应对? 本文通过特朗普政府发布的两个文件、美国智库的两个报告以及美国重要民意调查机构2018年的民调数据来分析这些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侧重从公共外交的角度就中国对美国传播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新时期美国对华定位和认知:政府、智库与普通民众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尽管两国关系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总体上中美关系在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把中国列为友好的非盟国,还是克林顿政府时期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以及2005年将中国列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美国对华定位基本上是正面的。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国政府对华定位在战略上开始发生质的变化。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和“对手”,认为“中国和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和利益,企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中俄意图通过削弱经济自由和公平、扩展军队以及控制信息和数据来压制社会和扩大他们的影响力。”①不久,在2018年 1月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另一份重要的官方文件——《强化美国军事竞争优势:2018年版美国国防战略报告综述》(摘要版)中,美国再次强调了这一论调,指责中国“利用其军事现代化、影响力行动和掠夺式的经济活动来胁迫邻国,重塑对其有利的印太地区秩序。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将继续追求军事现代化,以便在近期取得印太地区的霸权,并在未来取代美国获得全球主导权。” 报告在开篇中明确指出,“国与国间的战略竞争,而不是反恐,将是现阶段美国国家安全方面的首要关注”。② 智库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国政治精英的重要载体,智库在外交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美国,智库通常会提供各种不同的思想。由于特朗普是借助民粹主义的浪潮、以反建制主义面目上台的,因此,特朗普政府与智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和谐。然而,十分诡异的是,虽然美国精英层在不少问题上与特朗普政府有分歧,但是在对华政策方面却出奇一致,还不时地为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摇旗呐喊。 2017年12月,美国一家名为“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智库发表一份题为《锐实力:上升中的集权主义影响》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花费巨资,运用各种手段,诸如人文交流、各类文化活动、教育项目以及传媒和信息项目,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和观念。中国和俄罗斯正在打造一种有别于传统影响力的“锐实力”。报告认为,这种“锐实力”是中国的“投枪匕首,甚至是注射器”,要特别警惕其对美国的影响。③ 2018年11月,另外两家美国智库——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亚洲协会联合发布了另一份报告——《中国影响力与美国利益:提高建设性警惕》,该报告罗列了中国影响美国政府、媒体、智库、企业、华裔社群等的各种手段,指出中国正在通过外交、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投射寻求影响力,担心“北京近来寻求文化和信息化影响力的多种方式会破坏我们的民主进程。这些方式包括中国在努力渗透如美籍华人社区、中国在美留学生、美国公民社会组织、学术机构、智库以及媒体”,“随着在外交、经济和安全领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中国的影响力让中美关系陷入极度不平衡和对立状态”,采取“建设性警惕”是“保护我们的民主传统、制度和民族的最佳途径,也是建立更公平、更互惠、更健康的美中关系的最佳保证”。④ 与美国政府和精英层对华政策咄咄逼人的态度相反,美国民众对华的认知和态度变化并不是特别明显。美国著名的民调机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2018年10月发布的一份舆论调查显示,只有39%的民众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构成重要威胁。而且这一比例自从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变化。实际上,1978年美国普通民众对华持有负面看法的比例是44%,而2018年为45%,40年来并没有特别大的波动。⑤ 同样的,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2018年发布的一份调查也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达到53%,近30年来首次超过50%。实际上,尽管有所波动,但是自从2000年以来,这一数据一直稳定在45% 左右。⑥ 整体看来,当中美关系进入“四十不惑”这样一个新阶段的时候,我们面临的情况是美国政府和精英的对华定位和认知日趋负面,而普通民众对华的认知和十多年前(甚至是40年前)相比并没有太大波动。 二、美国对华定位和认知调整与差异的原因:体系、国家与个人 如前所述,中美建交40年了,尽管其间经历了多次震荡,但总体上经历震荡后都能回归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那么,造成当前美国政府和精英层对华认知全面走向负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政府、精英层和民众之间出现了认知差别呢? 首先,从国际体系的层次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着百年以来的巨大变化。尽管对这一变化有不同的认知,对国际体系的转型到底要持续多长时间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美国的相对衰落、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实力差日益缩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中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0年中国的GDP只有约3600亿美元,2000年達到了1.21万亿美元,而到了2017年超过12.23万亿美元;1990年美国的GDP约为5.97万亿美元,2000年约为10.28万亿美元,而2017年为19.9万亿美元。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GDP总量差距从17倍缩减到不到1.5倍。⑦客观地讲,GDP的变化不能代表全部,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实力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美国看来,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却是真实的。 其次,从国家层次来看,影响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以及美国国内民粹主义的转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出现了明显变化,中国逐步调整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的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而在美国看来,中国的外交趋于咄咄逼人,开始重塑在区域和全球的影响力,挑战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 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粹主义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姿态,“茶党”的快速崛起和著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成为民粹主义在美国社会和政治上的进军宣言,而特朗普作为一个局外人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民粹主义的因素。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其让美国再次强大、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经济外交)也夹杂着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再次,从微观层次来看,特朗普个人的性格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特朗普与美国历史上的总统有很大不同。特朗普核心的特质是不羁善变。这意味着特朗普对于传统的颠覆、改造和重塑的意愿及其行动将是空前的。尽管会受到国内政治和国际大局的制约,特朗普仍将具有打破常规的意愿,因此要全面评估其在不同领域的各种政策的可能性。⑧特朗普对华贸易外交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另外,特朗普的短视与商人的可交易性的禀赋也会影响其决策。他倾向于将每个问题独立思考,而不考虑各个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很少考虑一个问题对另一个问题的影响。⑨ 最后,美国国内对华认知之所以会出现认知差异,与其关注点不同密切相关。在政府和精英层面,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宏观的、战略性的问题。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他们感到不适应,甚至是焦虑。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更关注微观的、日常性的问题,没有特别强烈的竞争和忧患意识。 三、公共外交视角下中国对美传播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应该“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对美公共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当中美关系再次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的时候,公共外交应该而且能够对推动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进一步推动改革,以更开放姿态应对外部挑战,为中国对美公共外交奠定良好基础。中国的改革开放几乎是和中美关系正常化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在,要解决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⑩今天,当中美关系遇到困难,面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负面的定位以及无端的指责,最好的办法还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用更开放的事实和更包容的心态来回应。 其次,以首脑外交为抓手,重视地方人文交流,积极推动中美民间交往。在当前中美关系严重的阴霾中,首脑外交在某种程度上是唯一的亮点。以首脑外交为抓手,借助领导人公共外交来改善中美关系是一个重要选项。鉴于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其社会是多元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做好与美国州市地方层次的人文交流,不仅可以弥补当前中美地方人文交流的赤字,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打下牢固的地方基础,还可以以地方层次的交流为杠杆,撬动国家和联邦层次的坚冰。 再次,鉴于美国普通民众对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积极开展民间交流也十分重要。要了解美国普通民众的关切,深入到美国基层做工作,邀请更多的美国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来华交流对于中美关系的长期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争夺话语权,提高传播能力,改进传播方式。当前,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局面,国际社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中国威胁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很多问题上我们没有话语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创新国际传播工作的突破口来研究和部署。 在对美公共外交方面,我们要重视话语权的建设,可以借助媒体,善于设置议题,让热点问题保持热度,让该冷却的问题降温,把该说的问题讲透,尽量避免被国际舆论牵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美国受众的对华舆情,倾听对方的声音,用对方听得懂的话语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回应美国对华认知的错位。2010年以来,我们制作的多个宣传片和纪录片在美国的传播都曾经取得不错的效果。今后一个时期,应该有更多的作品,采用更新的方式来诠释中国。 當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习近平主席在祝贺中美建交40周年给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的确,中美两国应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去40年,加强交流合作和沟通协调,推动双边关系进入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发展时期。 「注释」 ①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ecember 2017. ②Department of Defens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harpening the American Militarys Competitive Edge, January. 19, 2018. ③The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Democratic Studies. 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 December 2017. ④The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Chinese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November 29, 2018. ⑤Karl Friedhoff,“China Not Yet Seen as a Threat by the American Public”,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October 19, 2018; Karl Friedhoff,“American views toward US-Japan Relations and Asia-Pacific Security”, April 17, 2018. ⑥Jim Norman,“Favorable Views of Japan, China Keep Climbing”, March 6, 2018. https://news.gallup.com/poll/228638/favorable-views-japan-china-keepclimbing.aspx. ⑦数据来源 The World Bank Data 和SIPI Military Expenditure Database。 ⑧尹继武等:《特朗普的政治人格特质及其政策偏好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2期。 ⑨Xenia Wickett, Americas International Role Under Donald Trump, Chatham House Report, January 2017 . ⑩《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0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第1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