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家级危机公关的应对与思考 |
范文 | 马晨光 2018年10月2日,沙特籍记者卡舒吉进入沙特驻土耳其领事馆后再也没有出来。从记者失踪到被证实遇害,继而问责追凶,多个国家卷入该案。透过该案,我们可以窥见突发事件是如何影响国家形象的,同时可以思考国家级危机公关应该如何应对。 媒体营造的国家形象“秀场” 2018年10月2日到12月2日,英美主流媒体轮番在头版头条报道卡舒吉遇害事件。随着报道的展开,卡舒吉案逐渐超出刑事个案范畴,许多国家被迫卷入一连串与事件原因或者结果有关的解释与表态中,从而演变成国家级危机事件。 1.沙特:处处被动,压力如山 沙特一度坚决否认记者死于领事馆,辩称该记者在事发当天于领事馆内短暂停留后便已离开。沙特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欧泰比还在事发后不久邀请媒体进入领事馆内逐层参观以示清白,但迄今未给出任何显示卡舒吉离开领馆的直接证据。 沙特以为可以通过死无对证来搪塞外界,但其回应最终却使得外界进一步确信卡舒吉已遇害身亡。迫于压力,沙特国王萨勒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这一棘手难题,并最终在无法继续遮掩的情况下,间接对外承认沙特方面“失手”杀死卡舒吉。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沙特从未占据主动,而是在舆论紧逼下节节败退。与国家形象蒙羞相比,事件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影响更大。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或明或暗报道王储本人直接涉案。其结果是王储在国际上的信用受损。 2.土耳其:占尽先机,主导舆论 土耳其是卡舒吉案大白于天下的最大推手。他们是这样将舆论一步步推向高潮的: 2018年10月2日,土耳其警方散布消息称,卡舒吉可能在领事馆遇害;10月8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亲自过问此事,并要求沙特证明这名记者已经离开领事馆;10月11日《华盛顿邮报》报道,土耳其政府已经告知美国官员,他们掌握视频和音频证据,能证明卡舒吉一进领事馆就遭拘禁,并被杀害分尸;10月23日,埃尔多安宣布土耳其方面的调查结果,并介绍案件详情,将事件定性为“一起事先策划好的谋杀”;11月2日,埃尔多安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称,“杀害卡舒吉”的指令来自沙特的“最高级别”;11月5日,土耳其媒体报道称,曾有一个由11名成员组成的“掩盖小组”从沙特赴土耳其处理卡舒吉尸体,其中包括化学家和毒理学家;11月10日,埃尔多安表示,土耳其向法国、德国、沙特、英国和美国共享了卡舒吉遇害前的录音,继续将事态扩大。 土耳其官方和媒体不断发布有关卡舒吉之死的信息。正是这些信息迫使沙特不断改变说辞,致使其前后矛盾,狼狈不堪,越来越让外界相信正是沙特当局“策划”了卡舒吉谋杀案。 土耳其一方面让“宿敌”沙特处处被动,另一方面成功地在国际上树立了“主持正义”的揭黑者形象。他们成功地将大众关注焦点转向“领事馆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谁策划了这起骇人听闻的残杀记者事件”。 3.美国:国际道义与国家利益拔河 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其石油储备与军火需求是美国最需要的“国家利益”。在时常把“美国优先”挂在嘴边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眼里,一边是“美国优先”,一边是“国际道义”,这道选择题本来并不难选,但在全球媒体密集关注以后,要想做到彻底的“美国优先”并不容易。 特朗普首次提到卡舒吉是在记者失踪后的11天,即10月13日,他表示关注沙特籍记者卡舒吉的命运,但同时又说,不愿因此终止美国对沙特价值1100亿美元的军售。在11月15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对17名沙特政府官员进行制裁后,特朗普依然想控制事态,大事化小,辩称沙特国王和王储萨勒曼均对谋杀计划毫不知情。美国媒体大概是最讨厌如此唯利是图、毫无道义担当的总统。《华盛顿邮报》甚至以“特朗普给地球上每一个暴君都发了杀戮许可证”为题发表社论批评总统。 但特朗普只是美国政府的代表,并没有成为美国整体形象的代言人。在卡舒吉案的报道中,美国朝野民间纷纷参与,既有在野的民主党人对特朗普频频施压表达不满,也有共和党内部大佬发出不同意见,最离奇的是为政府服务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打脸”特朗普,将卡舒吉案与沙特王储勾连。 此前,美国企业和媒体已经开始自发抵制沙特。多家美国知名企业以及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在内的美国媒体退出了沙特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以示抗议。 4.其他国家:围观不语和积极表态 在卡舒吉案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之际,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表态,加入谴责或者制裁沙特的行列。 德国2018年11月19日宣布全面停止对沙特武器出口,同时18名涉嫌卡舒吉案的沙特人被禁止进入欧洲26国。德国称,停止对沙特军售是在与英法两国协调后做出的决定。但英法两国兴致显得都不那么高。面对记者提问是否会停止对沙特军售时,法国谢绝回答这个问题,而英国对这个问题则闪烁其辞。 丹麦和芬兰则在11月22日决定响应德国呼吁,停止向沙特售卖及运送军事武器。此前,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加拿大发表声明称:“对卡舒吉的失踪负有责任的人必须受到司法追究。”多个跨国企业领袖也宣布抵制沙特,有些公司还宣布将终止与沙特之间的商业往来。 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思考 突发事件绝大部分都像卡舒吉案,以“坏事”的面貌出现,却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热点。一旦成为国际热点,原本宏大的国家概念容易简化为具体鲜活的主观想象,伴随舆论风浪起伏不定。 1.突发事件是国家形象的被动展示 由于事件的突然性,媒體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并遵守新闻规律。在卡舒吉案中,三个主要国家沙特、土耳其和美国,都不能只控制本国媒体而罔顾外国媒体。 沙特并非没有作为:在国际上,沙特避谈案件,选择扬言报复任何制裁沙特的国家,报复的手段是停止供油或取消武器订单。在国内,沙特安排本国媒体将卡舒吉描绘成“与国家的敌人合谋的叛徒”,同时动员本国的推特用户“向王储表达爱的信息”。然而,比起卡舒吉失踪前做过什么或者想做什么,国际社会更想知道领事馆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2.主导信息发布权是关键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全球媒体都会面临信息缺失这一共同问题,都会强烈渴望从所在国政府获得权威的第一手消息。因此,及时通报事件发生的过程与后果、为媒体提供充分了解事件前因后果的渠道和便利,可以帮助所在国政府建立与媒体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为掌握事件处理的话语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土耳其是践行这一原则的高手。在卡舒吉案中,所有消息来源都可以追溯到土耳其政府。土耳其有步骤有计划地给媒体提供信息,牢牢控制了信息发布主导权。国际问题专家注意到,土耳其在推动案件公开过程中不显山不露水地推动着国家战略意图与地缘政治考量的实施。 3.失去先手后如何自我挽救 回顾卡舒吉真相被公开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沙特并非没有机会挽救加速下滑的国际形象。土耳其对真相的公布是逐步展开的,给外界的感觉是一边试探沙特反应,一边给媒体释放消息。分析认为,土耳其一方面希望通过贬损沙特确立其在阿拉伯世界领袖地位,另一方面可能是想让富裕的沙特暗中帮助解决土耳其的庞大债务与货币危机。这些都是沙特可与土耳其进一步沟通的机会,但沙特并没有为此做出更多努力。 卡舒吉案,可以让沙特学习很多。首先是对媒体的理解。媒体迎合大众对真相的渴求,真相的层层递进必然裹挟着国家形象的逐步展开,这个传播规律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其次是对国家利益的研判。到底是国际声望要紧,还是诸如武器订单这样的眼前利益重要。最后,谋求地缘影响力固然可以依赖本国的战略资源优势,但要遵守文明世界的游戏规则。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