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艺术致敬和平 用历史照鉴未来
范文

    彭振刚 黄培 沈振宇

    为纪念丹麦人贝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Bernhard Arp Sindberg)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以万计中国人生命、记录并揭批日军罪行的义举,南京市政府新闻办邀请中丹两国艺术家合力创作纪念雕像,赠与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

    2019年8月31日上午,由南京市政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和奥胡斯市政府合作举办的“辛德贝格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丹麦奥胡斯市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Marselisborg Mindepark)举行,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亲自为雕像揭幕并致辞;同期,南京还与奥胡斯市档案馆联合举办了《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专题展;两市还以此为契机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从和平与文化到科技与经贸开展全方位合作。

    系列活动吸引了国际社会和丹麦民众的广泛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美联社(The Associated Pres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均给予了高正向度的报道,并引发全球媒体广泛转发,有效传递了中国和平心声,形成了良好的国际舆论。

    一、沟通鸿沟: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阻隔

    自2017年3月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向南京提议向辛德贝格家乡丹麦奥胡斯市赠送雕像,到2019年8月31日雕像落成,共历时30个月。期间,由于在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及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南京与奥胡斯方在项目的策划和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

    1.图书馆馆长:不希望成为南京自我宣传的场地。《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专题展与丹麦Dokk1图书馆的合作开始进行得并不顺利。专题展分为重现辛德贝格当年的善行义举和展现今日南京风采两大部分。馆长玛丽·欧斯特嘉德(Marie ?stergaard)感谢南京对图书馆的青睐与信任,欢迎辛德贝格史实展在家乡最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展示,同时以强硬的态度直接拒绝了展览的第二部分,她表示“不希望北欧最大的图书馆成为南京进行自我‘宣传的场地”。

    2.丹麦王室:不接受有较强意识形态意味的礼物。在得知皇室传出丹麦女王有意向出席仪式后,奥胡斯市政府建议南京设计有文化内涵的礼物赠与女王以志纪念。递交设计方案时,王室对关于女王肖像的两个方案照单全收,对南京的城市信物“共筑和平”之約,王室认为有较强意识形态意味,通过奥胡斯市政府表示不愿意接受。

    3.奥胡斯市政府:不接受单方设计的雕像,不签署停留于纸上的协议。双方沟通商谈赠送雕像事宜过程中,奥胡斯市政府要求丹方艺术家共同参与雕像创作并希望辛德贝格形象按照王储形象气质塑造。在南京提出签署双方友好合作备忘录时,奥胡斯市政府表示希望双方的合作必须是不同于以往与其他城市签署的“停留于纸上的友好协议”。

    二、破冰之路:真诚务实寻求最大公约数

    丹方需要国家英雄,南京更重视面向未来的合作与和平发展。在展览内容、雕像设计和多层次合作等方面,南京始终秉持友好、合作、共赢理念,求同存异,尽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凭借真诚的态度、和平的愿心、深厚的文化和务实的合作打动了丹麦各方。

    (一)打破隔膜壁垒实现跨国文明对话

    针对玛丽·欧斯特嘉德直接拒绝《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展览第二部分《今日南京》的突发情况,南京迅速启动预案进行策略调整。

    首先,话语重构,在历史叙事中凸显当代价值。“向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行”是南京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历史与和平方面的共识,也是与丹方沟通的法宝。通过让奥胡斯市人民看到凤凰涅的古都,致力于“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热情与风采,来凸显82年前辛德贝格曾经付出的价值所在,引发情感共鸣。

    其次,借嘴说话,让意见领袖为南京主动发声。邀请丹麦史学家何铭生(Peter Harmsen)来到南京,以丹麦学者的视角叙述、表现今日的南京:历经战争创伤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民众的幸福生活更加来之不易,并以丹麦民众容易理解的话语对展览大纲进行精准、细致的丹麦文翻译。

    最后,整合力量,以生动案例来展现城市心声。在何铭生来南京时,南京整合了南京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学者、青年和平志愿者、媒体记者以及在宁丹麦企业界、教育界友人等一起考察,追寻辛德贝格当年的足迹,参访今日南京与丹麦在教育、科研、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在交流中传递南京和平友好心声。

    玛丽·欧斯特嘉德在阅读了修改后的展览大纲英文版后,态度从拒之千里转为大加称赞,非常认同“回忆过去是为了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办展理念。奥胡斯市档案馆负责人当即表示愿意作为展览共同主办方,并希望与南京市档案馆建立馆际交流,在史料征集与研究方面开展合作。

    (二)彰显艺术魅力敲开童话王国大门

    丹麦是“设计王国”,南京借助极具中国审美的创意艺术作品,成功打动了艺术品位极高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第一,用具象载体表达抽象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对于外国人来说过于抽象,具象化、艺术化的方式更易于使国际受众理解和接受。南京城墙阻挡战争与屠杀的意义内涵与辛德贝格救助难民的英勇无畏精神高度契合,形成关联。于是南京市政府新闻办邀请南京金石艺术家历时一个月从25公里城墙中找到了印有“金陵”字样的城砖,并用金石拓印技法将“金陵”拓印在绢纸上。通过“城墙”这一特殊战争遗存元素,来表达守护和平、共筑和平的含义。再由南京艺术学院工笔画家在“金陵”拓印周边,用工笔增添辛德贝格玫瑰、紫金草图案,创作出名为“共筑和平”之约的城市信物,寓意中丹两国人民携手相约,为守护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第二,用极致匠心展现文化内涵。丹麦女王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并在考古、绘画、刺绣等艺术领域均有一定的造诣。基于这一背景,南京策划制作了两幅女王肖像艺术作品,其中《锦绣和平》创造性地将南京云锦和苏州刺绣两种中国非遗技艺相结合,以丹麦女王2014年到访南京时的影像为主画面,展现共创和平、开辟锦绣大同世界的决心和愿望。画作《梅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高洁与坚韧的南京市市花——梅花为背景,采用中国传统工笔画绘制女王肖像并运用金箔贴制技艺点绘首饰,传递以坚韧共创和守护和平的美好寄语。

    第三,用和平符号传递共同心声。2014年4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与亨里克亲王(Prince Henrik)一同访问南京,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平广场亲手插了一支名叫“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的黄玫瑰。作品设计过程中,艺术家们大量融入辛德贝格黄玫瑰和南京紫金草两种象征和平与友好的符号,传递南京与丹麦携手为人类和平事业汇聚智慧与力量的决心。

    在揭幕式上以及半小时的会见中,女王不吝溢美之词向南京城市代表表达了对南京礼物的喜爱和珍视,对南京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艺术致敬和平的方式表示认同和肯定。当代表团回国后,女王委托私人助理写信再次表示感谢。

    (三)深化务实合作开展城市友好外宣

    南京利用双方合作开展此次项目契机,成功赢得了奥胡斯市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彻底打破了丹麦人对于城市国际交流活动“流于形式”的偏见和印象。

    第一,以平台共建思维整合资源力量。除南京外事、文旅、纪念馆等部门和机构参与外,促动了清华美院、同济大学、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高校共同协作,非遗艺术家、媒体人士、翻译家、企业家等各方力量紧密配合,组建了来自德国、英国、丹麦的国际知名社会活动家、艺术家、学者为主的国际工作团队,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最终促成了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

    第二,以和而不同理念促进文明共鉴。在历时两年的雕像创作过程中,中丹两国艺术家收获了独特的合作体验。为最好诠释出辛德贝格无疆大爱与奉献精神的效果,双方多次到访沟通,交流创作想法,最终确定由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负责雕塑主体造型创作,发挥其在塑造史实类重大题材、英雄人物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丹麦艺术家琳娜(Lene Desmentik)則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在雕塑之外添加了两个45度角交叉叠加的空门柱——“希望之门”,象征战乱中守护城市和百姓的城门,并对雕像大小和高度给出了符合丹麦标准的建议。

    第三,以共同话语体系深化交流合作。以辛德贝格为切口,寻找双方更多共通点,围绕丹麦“乐高”,南京提出了将要发起的“共筑和平”和平公益项目,引起丹麦女王和奥胡斯市政府的极大兴趣与支持。协调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负责人赴哥本哈根与丹麦国宝级建筑事务所比雅克·英格斯事务所(BIG)沟通合作事宜,南京艺术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媒体学院强化校际交流加强联动合作,众多丹麦及欧洲机构与知名人士等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共筑和平”行动。

    最终,南京与奥胡斯市双方团队在沟通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市签署了友好合作谅解备忘录,在科研、教育与卫生,和平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创新与创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更加紧密深入的交流合作。

    奥胡斯市政府辛德贝格项目总协调人伊布·克里斯滕森表示:“奥胡斯市政府第一次与别的国家政府如此同心协力,共同努力推进一个项目,是南京市政府的热情感动了我们。”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负责人张力表示:“从来没有见到丹麦人对中国一个城市如此高规格如此友好,从来没有见过丹麦人对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关爱。”“你们真的走进丹麦人的心里去了。”

    三、思考与启示

    1.坚持以共同愿景凝聚价值认同。城市在开展国际传播中需要克服中外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的隔膜与壁垒,务实地寻找共同话题,开展真诚对话,构建情感价值共享,以对象国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实现有效传播。此次向丹麦奥胡斯市赠送辛德贝格雕像系列活动以和平与发展这一人类共同愿景为切入点,挖掘东西方共通的人性光辉,把中国理念、南京实践和国际关注有机结合,表达了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的决心,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的愿望。活动主题得到了丹方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也得到了国际主流媒体广泛的正面报道。

    2.坚持以文化表达吸引受众关注。国际传播对象是不同国家的受众,受本国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法律体系、文化习俗等的影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往往与中国民众差异很大,需要借助具象载体,用更易于被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艺术与美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价值传播载体,也是传播和平理念最生动的形式。辛德贝格雕塑展现了中丹艺术交流与融合的成果,《“共筑和平”之约》城砖拓片、《锦绣和平》和《梅韵》三幅作品,实现了遗产与非遗、云锦和苏绣、传统工笔与金箔的完美集合,达到了1+1>2的效果,以东方文化之美成功敲开了童话王国的友善之门。

    3.坚持以共赢意识整合传播资源。新时代对外传播新格局不是孤立、各自为战的,而是越来越注重树立大外宣意识,搭建平台,相互支撑、共赢发展。本次系列活动采用平台性思维,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大外宣格局,以和平外宣、友城外宣为切口,拓展至文化、经贸、教育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加深了与丹麦的交往和友谊,提升了南京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塑造和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致力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