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境引线,打造“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 |
范文 | 摘要:以“溶液专题复习”为例,介绍情境素材及其融合学习内容的设计路径:分析内容寻找联结点、基于内容联结点设计实验情境、基于实验情境巧设问题串联覆盖学习内容、善用追问补齐遗漏内容。 关键词:情境设计;核心素养;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03-003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0.03.008 一、问题提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的起点。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1]。真实、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也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2]。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寻找一个情境素材把看似杂而乱的知识、方法、观念串联起来,既真实,又贴合学情?接下来,就以《溶液专题复习》为例谈谈情境素材设计的路径。 二、情境素材设计路径的举例说明 1.分析内容寻找联结点 《溶液》是鲁教版教材五四制九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溶液部分的概念多。在溶液组成和物质溶解性方面,既有定性的,如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又有定量的,如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等;在方法方面,如定性与定量、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数形结合、观察、推理、对比、建模等;在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在溶液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溶液是一类既普遍存在又具有重要用途且人类根本离不开的分散系。分析这些内容的关系,我们会发现: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涉及能量变化,溶解速率、溶解限量(物质的溶解性)等都受温度影响(如图1),所以我们可以以温度为切入点设计与溶液有关的实验,以此连接溶解速率、溶解性、溶解度的复习。此外,实验情境既要真实、有意思、又要学生熟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基于内容联结点设计实验情境 学生在学习密度时,曾学习:鸡蛋在纯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在这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密度实验中,有学生熟悉的氯化钠溶液。如果将鸡蛋换成千禧果,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若引入加热操作,既加快实验速率,又可串联复习溶解速率,溶解性、溶解度等相关概念。同时,为了呈现清晰的下沉、上浮现象,食盐水的浓度要尽量浓。为融人溶质的质量分数、建立数学模型等知识、方法的复习,可将盐水进行定量配制。基于这些考虑,就可以形成最终的实验情境设计(如图2):取一个千禧果小柿子放到250mL的烧杯中,加入160mL蒸馏水。观察现象。用电子秤称量409食盐加入该烧杯中。使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并使用玻璃棒搅拌。 3.基于实验情境巧设问题,融合学习内容 在该实验情境中,除了能借助温度变化融合复习溶解速率、影响物质溶解性及溶解度的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内容外,还可以借助巧设问题,串联复习其它内容。 在实验情境中,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有两个。这是一个渗透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的好素材。此处可设计问题:“我想通过这个实验获得结论:搅拌能加快这个实验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你觉得合理吗?”。学生会找寻这个实验的漏洞,一方面复习影响氯化钠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另一方面明晰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的应用视角。 为了能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融入实验情境中,对实验中的氯化钠溶液进行了定量配制(40g食盐,160mL蒸馏水)。既然是定量实验,那就可以融合溶解度的复习。借此情境素材,可设计较为开放的问题:“某同学想依据实验数据算出200C时的溶解度,你的想法呢?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既涉及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温度的关系,又串联复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鉴别方法及相互转化,同时为溶解度曲线、数形结合法的引出做铺垫。之后再追问“依据已有的实验数据能算出什么量呢?”。一方面,复习溶质质量分数及数学建模法;另一方面,辨析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依据实验情境素材,实验结束后,会得到一杯废液。对废液的处理有三个思路:一是放人指定容器中;二是通过蒸发结晶回收氯化钠,以此为切人点融人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复习;三是通过稀释废液得到16%的氯化钠溶液用于农业选种,可以以此问题为例复习稀释问题的计算及溶液的配制。所以,针对废液可以巧设问题:“你对废液有哪些处理方法?”。 此外,实验是外显思维方法很好的载体。所以,在本节课中,可巧设2个问题:“观察实验,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你有哪些解释?”“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两杯液体的密度不同,你能从宏观组成及微观构成的角度进行说明吗?”,进而外显观察、描述[4]、推理、对比等思維方法以及“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念。 依据实验情境,通过巧设问题,可复习溶液这一单元的大部分内容(如图3所示)。 4.善用追问,补齐遗漏内容 完成前三步的设计之后,会发现溶液部分缺少的内容包括溶质、溶剂、乳化的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通过设计问题:“举例说明溶液的应用”,通过追问的形式完成溶质、溶剂、乳化的复习。例如,若学生举例说明:75%的酒精溶液可医用消毒时,老师追问: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酒精在水中的分散形式是什么(酒精分子)?通过追问可复习溶质、溶剂、分散形式等内容。若学生举例说明:汽油可溶解油污,起去污作用。老师可追问:你还知道哪些去污方法?通过追问可复习乳化作用。 三、“素养为本”教学课后反思 史宁中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更要关注思维品质、注重考查思维过程[5]。从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进行反思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在本节课中,学生既复习了具体概念、又回顾了科学方法及学科方法,也体会了溶液的价值。在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这些内容的复习及内化,我认为课堂是高效的。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我曾预设本节课中最难的问题有二:一是“某同学想依据实验数据算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你的想法呢?”;二是说说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难在呈现方式新颖。以往对于溶解度的考查往往结合溶解度曲线,学生在思考作答时有据可循。而在本问题中,由于呈现形式新颖,学生的思考可能会无从下手,措手不及。可是,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问题提出之后,马上就有4、5个学生找到了答题的思路,高高的举起了手。经过简短的小组交流后,大部分学生找到了本题的答案。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认识是深刻的,有关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充分的。 第二个问题难在抽象。如果单独出题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或单独出题考查某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学生容易作答。比如:问20%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或是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9的含义,学生作答不难。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数可循。学生从具体的数据能够想到这两个物理量的定义进而作答。可是直接问“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就很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找不到依托。学生可能会直接背定义给我们听,至于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具体体现在哪儿,学生是不清楚的。但是在本实验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学生在分析了不能计算得出“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却能计算得出该溶液此时的溶质质量分数。通过对比,一下子就能找出两个概念间的区别。所以,尽管我预设很难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却超出了我的预期,所有的同学在最初都举起了手。這说明,他们通过对比,至少找出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一条区别。思维活跃程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宋歌.国外科学教育中的表现性评价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学,2017(6):17-25 [2]郑长龙,孙桂林.“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8(4):71-78 [3]赵方,孙娟.巧用物理实验,上好《溶液》复习课[J].化学教与学,2018(9):62-64 [4] 蒋永贵.从育人角度回答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何谓学会?——指向思维发展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型构建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9(5):62-66 [5] 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19-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