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下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析
范文

    任雪瑕 杜华

    摘要:基于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分析一节公开课,从教学情境的来源、情境的展现方式、情境载体及情境与核心素养联系四个方面对所选的教学情境依据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创设;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3-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0.03.013

    一、问题背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其对真实情境的创设提出较高要求。王祖浩认为情境通常是指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奠定基础[1]。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本文中情境可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情感氛围。筆者研究了众多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实例,发现多数情境的创设存在共性问题——引课环节情境仅起到了吸引目光作用而与教学内容关联性弱、情境过于抽象致无法达到师生共鸣的效果、情境零碎片段过多冲淡了课堂重点等,这就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在情境素材的处理上存在问题。教学情境的生成逻辑为:教学目标→情境素材→教学情境[2],如何将素材更好地处理成教学情境,本文试结合某市2018年“烛光杯”化学教学展示课——“探秘补血剂中的‘铁”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分析探讨,提炼出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例分析

    本节课以补血剂中的“铁”为情境主线展开教学,教师选择了亚铁离子含量相对较高,容易观察明显现象的硫酸亚铁片作为本节课的主角,引导学生在阅读说明书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在一系列活动中掌握铁离子的检验,铁离子、亚铁离子的性质及相互转化条件。本堂课在教师精心且巧妙的设计下,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参与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成功实现了教学目标,使本节课在不同角度高度契合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其情境的创设获得了全体师生一致好评。笔者对本节课关键环节的情境进行如下分析。

    1.课堂引入

    (1)情境实例

    教师在PPT中展示市面上某补血剂说明书的图片及药片的三层结构,介绍补血剂与铁之间的关系,请学生阅读说明书并提出问题。学生仔细阅读说明书后自主提出以下问题:1.补血片的成分是什么?2.糖衣的作用是什么?3.服药时为什么不能咀嚼?4.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为何有利于本品的吸收?5.本品为什么不能与浓茶同服?

    (2)情境分析

    从知识方面看,该情境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情境的思维难度控制在绝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在本部分第一课时已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了解了铁与不同的氧化剂反应可能生成二价铁也可能生成三价铁以后,自然会产生“Fe3+和Fe2+有什么区别”“Fe3+和Fe2+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具有逻辑性的排列可以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线索。从生活经验角度看,该情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蓬勃发展的医药事业和人们对身体保健重视,具有合理的社会背景、应用背景和问题背景,说明书这一实物载体使情境更加具象化,而非靠学生凭空想象。

    (3)核心素养分析

    ①立足于现实

    该情境是真实存在的,符合核心素养对情境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的价值,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化学是有意义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凸显“三位一体”导向

    以往的情境多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止步于此,而该情境创设将情境、学生活动与问题解决相结合起来,更加关注于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探究最终获得结论实现教学目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面对陌生情境时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在增长学生基础性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素养,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4)情境创设策略

    ①在创设课堂引入情境时,情境选择上要有实物载体并且贴近生活,避免抽象;

    ②情境明确指向教学目标。

    2.Fe2+和Fe3+的检验

    (1)情境实例

    教师展示问题:①“绿身体”中的铁以什么形式存在?②“红外衣”的作用是什么?以此作为本环节的线索,提出补血剂中的“铁”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让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验证。

    (2)情境分析

    教师展示的问题与学生在引课环节中提出的问题“1.补血片的成分是什么?2.糖衣的作用是什么?”内容相匹配,只是表达方式略有不同,说明教师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了预设,通过情境的合理使用按预期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索答案。此处情境中药丸作为载体,从能看见的外观作为切人点,将“绿身体”代替“成分”,将“红外衣”代替“糖衣”,这些都是学生运用感官能直接感受到的宏观事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充分地调动感官系统,再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活动,根据实验现象探索其微观形式,使整个学习过程宏微结合,更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

    (3)核心素养分析

    该情境从药片人手到分析具体微粒,构建出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微粒观。宏微结合也是化学学科的特征思维方式,从宏观现象人手描述,再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方式,依托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宏微结合视角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今后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条理。

    (4)情境创设策略

    ①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将其经过逻辑编排作为课堂线索;

    ②探究微观组成时先从宏观视角出发。

    3.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1)情境实例

    教师在PPT中展示预设问题“3、服药时为什么不能咀嚼?4、为什么维生素C与本品同服,有利于本品吸收?”引导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情境分析

    该情境来源于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只表明了结果却没有详细阐明为什么,即隐藏了部分重要信息只给出了结论,而这部分信息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该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较容易被忽略,教师将这些信息单独提取出来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增长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化学的实践功能。

    (3)核心素养分析

    ①已知结果逆推原因,关注学生证据推理能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实验探究的思维本质与基础。让学生明确化学问题分析中的思维过程,从而养成正确的学习思路,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最终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②将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与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融人到教学中,利用化学原理和实验现象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锻炼学生利用化学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的能力。

    (4)情境创设策略

    ①挖掘结论中隐藏的重要信息;

    ②提取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对人们生活带来影响的信息。

    4.初探Fe2+和Fe3+的沉淀条件

    (1)情境实例

    服用该药后为何不宜饮茶?教师做演示实验:茶水与补血剂反应,出现黑色沉淀,并引导学生思考:以水送服最保险,其他饮料都有负面影响吗?PPT展示“饮料对铁元素吸收率的影响”图。

    (2)情境分析

    用茶水、饮料等送服药品为常见的服药误区之一[3],此情境可引起学生对科学服药的重视。首先该情境以实验为载体,从宏微结合的角度解答了学生的疑问:补血片不能与浓茶同时服用宏观上表现为有沉淀产生,其微观本质是茶水中含有一种具有氧化性的酸——鞣酸,鞣酸会将Fe2+氧化为Fe3+从而得到鞣酸铁的黑色沉淀影响药效。其次将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引入到化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看待事物。不能用茶水送服是由于药片成分会与茶水中成分产生沉淀影响药效,但并非所有饮料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也并非所有药品都不能用茶水服用,例如用淡盐水送服六味地黄丸等中成药、用绿茶水送服降压利尿的西药反而有助于药效的发挥。

    (3)核心素养分析

    ①该情境中教师对生活中常见服药误区通过演示实验进行解释,学生可以直面生活中的错误方法带来的后果从而规避负面影响,借此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感,也让学生在体会化学造福人类的同时敬畏化学。

    ②引入了辩证的观念: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给学生渗透看待事物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和分析的思想,锻炼其思辨能力,培养其崇尚真理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4)情境创设策略

    ①引入生活中的常见错误,利用实验直观地展示后果。

    ②在化学课堂中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

    5.定量探究补血剂中铁元素的含量

    (1)情境实例

    教师设疑,在说明书中特别写道注意用量,过量时有不良反应。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测定补血剂中“铁”的含量。学生设计好,教师提出质疑并播放提前录制的实验视频,发现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效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设计从溶液颜色的深度获取铁元素的含量。最后教师展示数码成像法分析铁元素含量的方法。

    (2)情境分析

    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具备氢氧化铁灼烧可生成氧化铁的知识,在提出如何测定补血剂中的铁元素的含量时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氢氧化铁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Fe(OH)3=△=Fe203+3H20

    进行计算。但是教师提供了录制的实验后发现结果与之相差甚远,于是学生陷入了困惑,在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式引导下,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如何能更高效地测定补血剂中“铁”的含量。此处教师运用了数字化技术新手段,学生可以了解新的技术手段,拓展科学视野。

    (3)核心素养分析

    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和已有结论进行反思,理解理论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找到存在误差的原因,不断修正原来思维,找到新的突破口,敢从新的角度提出实验设想,有利于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创新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4)情境创设策略

    ①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悖的信息。

    ②运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实验新思路。

    三、总结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化学教师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基本形成共识,作为化學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科学观念和化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虽然情境素材来源广泛,但是要成为教学情境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应用策略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使教育过程的进行更具目的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期望对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提供一些思路,更好地去处理素材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创设满足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以求能为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 陆建军,赵铭,赵华.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化学教育,2014,35(9):9-12

    [2]王伟,王后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素材建议”内容特点及使用建议[J].化学教学, 2018(10):15-19+26

    [3] 刘蓉.常见服药误区和用药指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 8(12):172-17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