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范文 叶云刚
[摘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而典型人物报道正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有力抓手。近年来,《阜阳日报》推出了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李坤池、全国新闻行业唯一的“时代楷模”高思杰、全国道德模范马虎及提名奖获得者苗为民等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先进典型。本文分析了该报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梳理了存在的不足,就如何进一步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典型人物;传播效果;维度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48字”要求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阜阳日报》以典型人物报道为抓手,以“走转改”活动为手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全方位、深层次、不间断地报道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李坤池、高思杰、鲍振平、马虎、苗为民等一批在全国都有影响的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引领了风尚,凝聚了人心,有效提升了阜阳的城市形象,让外界对阜阳的观感有了很大改观,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力量。
一、从广度着力,形成报道矩阵
典型人物报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力抓手。做好典型人物报道,首先要找到典型、找准典型。阜阳作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很多人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努力耕耘,不为人知。由于此前地方媒体对先进典型的关注不够、挖掘不够,使得一些记者不会发现典型、不愿发掘典型,满足于等“命题作文”。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转变思路,创新方法,主动作为,广泛发掘。近年来,《阜阳日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其一,把目光瞄准基层。先进典型人物处在基层一线、各行各业,隐于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干部职工中间,有的因为一时的举动而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有的用日积月累的付出成就精彩的人生,有的早早为身边的人所关注,有的默默行善不求人知。如何将这些先进的典型发掘出来,将他们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就需要我们的记者把目光向下,把镜头对准基层,发挥基层媒体工作者的优势,多到农村去、多到一线去、多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从中发现线索、挖掘素材。为此,报社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经常性组织记者开展走基层活动,对深入基层一线的记者,不仅给予交通补贴,在稿件的评优方面也给予倾斜,并与绩效考核挂钩。
其二,多栏目带动。从2012年开始,根据版面分工、当前工作重点等,我们设置了《身边的感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展示时代新风采》《在外阜阳人》《寻找阜阳最美警察》《寻找阜阳最美教师》《寻找阜阳最美护士》《寻找最美基层干部》等一系列常设和临时栏目,组织记者深入各行各业、生产一线,采访报道各领域的积极分子、先进分子。同时,根据阜阳作为农民工输出大市的特点,密切关注网上关于在外阜阳人的先进事迹,第一时间进行采访报道。如昆山金属制品公司粉尘爆炸事故中勇救工友的农民工于建海、在浙江诸暨勇斗歹徒的农民工王运涛等,我们都迅速组织记者进行了采访报道。
其三,多平台发布。新媒体时代,如何使先进典型人物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需要充分考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和差异,发挥各自优势来传播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我们认识到,先进典型人物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的事迹能够广泛地引起群众共鸣,是新媒体传播中不可多得的好素材。近年来,我们在传统纸质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报社旗下的网站和微博、微信,按照新媒体受众的特点,对典型人物事迹进行二次生产,突出图片、视频的应用,讲好故事,讲出特色,有效扩大了先进典型事迹的传播面和传播实效。
二、从深度着力。深入挖掘素材
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社会反响如何。一篇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简单地综合材料、走马观花式的采访。
要切实落实“走转改”要求,深入实地调研走访,坚持问题导向,多思考、多提问,深度挖掘素材。实践证明,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在与采访对象深度交流之后才找到的。比如对中国好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界首市王集镇朱庄村原党总支书记鲍振平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记者与当地宣传部门同志在鲍振平家乡连续几天蹲守,走访了大量村民、干部,搜集了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鲜活故事。随后,我们推出了《鲍振平故事》系列报道,《三座便民连心桥》《孩子上学是顶天的事》《一场推不掉的宴请》等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稿件见诸报端,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从高度着力,体现时代精神
采访报道典型人物,目的在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潮流,凝聚向上力量。因此,在采写的过程中,要善于提炼典型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如对时代楷模高思杰同志先进事迹的报道,我们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通过对他从业18年来数不清的感人故事进行细致梳理,总结出了其作为一个新闻人不同寻常的精神特质,那就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以及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弘扬的精神,且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的展现和烘托,也容易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
需要注意的是,对人物精神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定位,要把握好度,切忌过度渲染,否则适得其反。我们有位记者采写的反映某位残疾教师坚守基层讲台30余年的故事,极力渲染其行动的不便、生活的拮据、对学生的爱,却对当地党委、政府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视而不见,结果稿件发表后受到了一些读者的批评。
在做好人物报道的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打组合拳,充分利用新闻评论来阐述立场,发出声音,进一步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如在发表《农民的“老喇叭”李坤池》一文的同时,我们配发了评论《农民就需要这样的宣传员》,根据作者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析了李坤池的宣讲之所以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号召广大宣讲员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用农民的话来讲述大道理,把党的方针政策真正送到群众心中。
四、从温度着力,讲好人物故事
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使读者愿读、爱读典型人物报道,就需要选好切入角度,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人物故事,提升稿件温度。
优秀的先进典型人物报道如同一道精致的菜肴,那么该如何做到色香味俱全,让人乐于品尝呢?首先要用好食材,体现好的刀功,也就是选好切入的角度。鲍振平长期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为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群众生活做过的好事数不胜数,当地宣传部门和记者搜集的材料最后整理成了一本厚厚的书。那么在一篇几千字的新闻报道中,我们该选取哪些素材呢,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稿件的呈现。我们结合当前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等时代背景,选取了他带领群众推进规模经营、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教育等方面的故事,使一位新时代的基层干部形象跃然纸上。
其次要乐于创新。千篇一律的报道容易引起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创新表达方式,多用来自群众生活中的鲜活语言,表述要简洁干净,体现人物性格。《一生为民的好书记——鲍振平》一文开头引用了村党总支委员朱廷发的话,来表现鲍振平带病参加最后一次村“两委”干部会议时的状况——“脸色铁青,声音沙哑,最后是边说话边喘气,像拉风箱一样”,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情景。当修建村幼儿园还差几千块砖时,为表现鲍振平对这项工作的重视,采用这样的引语:“孩子上学是顶天的事,差多少我全包了!”短短一句话就体现了鲍振平的豪爽性格、干事魄力和对孩子教育的关心。
再者要掌握好火候。典型人物也是普通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触摸得着,既有突出的优点,也必然存在缺点。我们在报道典型人物时,注意不能不切实际地加以美化,切忌高大全式的报道,应该根据事实,客观表达,使人物的性格饱满且有张力,形象生动而又可亲可信。
以上是笔者在实践中对提升先进典型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一些感悟,当然,仅仅从这四个维度来着力,还是不够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信息过载也使很多人仅仅满足于娱乐化、快餐式的阅读,要使一篇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最大化,还需要在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载体等各个方面努力下功夫,力求见实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