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外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趋势比较 |
范文 | 朱青 【摘 要】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视频,新闻资讯类短视频比较稀缺。本文以传媒转型作为切入点,在对相关问题予以解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作出对比分析,由此提出发展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必须面对的一系列议题,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容变现;媒体转型;短视频 根据2017年初思科公司发布的《思科视觉网络指数白皮书》中所述,2016年全世界IP总流量中移动数据占比只有8%,而预计到2021年则会达到20%;而在这一时间段中,移动视频数量将上升8.7倍,达到移动流量整体的78% ——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科技创业自然会将短视频定位为自身的发展切入点。一、国内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现状 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国内很多新闻机构也都“闪电”上马视频项目,直接在网络发布专访、专题之类的节目,但结果却是其商业性、传播效果实际上都不大,且成本消耗不小。实际上,国外已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时,《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一系列主流报纸都先后成立属于自己的电视工作室,将网络视频作为“传统电视形态”的新闻内容。 然而,有关“新闻领域网络视频遇冷”方面的访谈表明:覺得“文字阅读更方便”、“难以接受前置广告”、“下载花费时间过多”、“不喜欢在小屏幕上收看视频”者分别占比41%、35%、20%、19%;此外,上网花费大、网络速度慢、技术障碍等也是受众不欢迎网络视频新闻的原因。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用户在获取新闻资讯方面更接受文本形式。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传统新闻机构首要做到的便是沉着冷静,不盲目跟风或迷失方向。二、中外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报业的短视频项目 2013-2015年,《华盛顿邮报》旗下的视频业务逐渐将短视频报道定位为其主体——其先前的视频节目讲究的是“定时收看”,而如今则需要随时随地满足用户的观看需求。同时,其也借助于技术优势建立了整合内容和原创内容“四六开”的自己的视频平台。 国内方面,由南方周末报社下属的“南周文化部”改组的“南瓜视业”是此方面的代表之一,讲究“不做新闻,只做其他”。而新京报下属的“我们视频”则是“只做新闻”——以“把人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专业主义”作为发展理念,内容形式为长片、短视频、直播并行。近年来,其借助于扎实的新闻操作手法,以一系列优秀报道赢得了口碑和收视率。2017年初正式运行的“浙视频”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为依托,同时倾力打造“辣焦视频”这一以热点关注、舆论监督为特色的微信公众号,其不具备独立APP的特性,算是一种理性发展思路。 就整体而言,国内报业多以视频、社交平台为依托,而国外则更讲究以“日常报道视频化”来构建视频品牌。 (二)传统电视台的短视频项目 2007年初,Youtube和BBC合作的“YoutubeBBC频道”能够和受众形成更广泛接触,并由此获得商业收入以对牌照费收入作出补充。到了2014年,BBC进一步和Instagram合作推出Instafax这一项目,主要用于推送精简视频新闻(15秒内)。 国内方面,SMG(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原创视频新闻客户端“看看新闻”是其中一个成功案例。其原创新闻内容在多种渠道和平台上均可呈现。同时还有360公司和北京电视台合资创立的客户端“北京时间”与之类似,但近段时间发展不甚顺利,随后业务向短视频方面靠拢,但其推出的“热乎视频”之类短视频平台尚未真正形成影响力。 由此可见,相比于国外,国内媒体尚未真正改变传统的运营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重组和转型困难重重。 (三)互联网新媒体的短视频项目 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媒体(视频类)在流程、技术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国外案例中较为成功的是NPwSy——其创立者是先前的“美国在线”的新闻频道总监Jim Spencer,其从“多重消息来源对读者的重要性”出发,将“更完整的新闻背景”作为NPwSy的业务核心,将“帮助受众构建自己观点”作为指导思想,提供的是新闻分析和原创报道,而并非新闻聚合服务和原创新闻。 国内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是2017初在澎湃新闻APP正式上线运行的“澎湃视频”,后者覆盖了新闻调查、文化、科技、财经、时政等众多领域,内容包括专题、短视频、直播等,其设置了“湃客科技”、“大都会”、“温度计”、“中国政前方”、“@所有人”等大小共13个栏目。它们只是澎湃新闻客户端辖下的频道,并无独立APP,但其同样是澎湃新闻转向的重要标志。 由此可见,国外新闻短视频有着特点鲜明、业务聚焦的新媒体项目,国内则立足于做平台即讲究“大而全”,有着很高的资本方面需求。三、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发展趋势 (一)成为平台,还是与平台共生 如今,互联网技术平台的长处基本上已不可撼动,传统新闻机构自然想在视频领域以各种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领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若欲和国内外众多大型视频平台竞争显得难上加难——做平台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新闻操作能力,还需要资本和技术。国内的“梨视频”在得到了来自于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方面的注资之后,对资讯类视频平台方面的尝试是很值得期待的,但其投入之大却非传统新闻机构所能承担的。 (二)如何平衡与技术公司、业外资本的关系 从国内此方面的相应实践活动不难看出,为数不少的都是互联网技术公司、新闻机构、业外资本等方面的“合资产品”——其中的典型例子如腾讯集团和新京报合作推出的“我们视频”——其项目负责人在公众场合表示:新闻视频内容的高质量是腾讯方面的追求,互联网平台传播则是新京报的发展方向;技术能力、传播平台是腾讯的长处,新闻生产队伍的专业性则是新京报的传统,两者是互补关系。如此方式的合作,能够给视频产品的分发带来巨大优势。 与此同时,要注意的一点在于:由于互联网平台和传统媒体的合作存在“不对等状况”,成立合资公司的做法便是对这种“不对等合作”的一种改变,平台要分享利润和分担成本——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合理一些。 (三)内容“大而全”,还是聚焦某一领域 相比于倚重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新闻资讯类短视频的生产方式多以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专业机构生产内容。和新闻机构所具备的媒体属性相关,为数不少的泛时事新闻机构多有涵盖范围比较广的视频产品推出,但也有选择擅长的領域,将市场加以细分的新闻机构。此二者究竟哪种更容易获得成功,目前尚无定论,但其至少在南方周末等机构中体现出了其所具备的长处和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是否为视频项目重构业务流程 从前文中可见,为数不少的新闻机构都没有独立APP用于视频项目,和平台型的视频项目差异较大。 以澎湃新闻为例,其在组织结构方面依然沿袭传统,并未真正设置实质性的团队和部门。此法究竟效果如何,同样需要实践加以检验。 (五)如何创新商业模式 截至目前,短视频内容变现方式无非是粉丝打赏、广告变现、内容植入、定制服务、平台补贴之类。但就新闻资讯类视频层面而言,内容变现也受到新闻伦理的限制。 根据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的报告《网络新闻视频的未来》显示,2015年度76%的视频营收来自于前置或后置式广告。对于视频内容生产商来说,广告仍然是视频变现的主要途径,但用户却可能因为不满广告植入而放弃视频选择文本。因此,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文斌.以短见长——国内短视频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电视研究,2017(05). [2]刘柳.移动社交背景下的短视频新闻跨平台传播策略探析——以美国NOW THIS为例[J].东南传播,2016(12). [3]王贺新,曹思宁.网络视频新闻创新的美国经验——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视频化改造为例[J].青年记者,2016(34). [4]陈怡.看路透研究院2016数字新闻分报告如何解读网络视频新闻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记者,2016(09). [5]王晓红,包圆圆,吕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J].中国编辑,2015(03). [6]程征,胡启林.国外短视频新闻机构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记者,2015(02). (作者单位:新华通讯社安徽分社) 责编:周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