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注重提问中的非语言信息 |
范文 | 徐海慧 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者提问、采访对象回答是采访活动的主体。记者问得好,采访对象答得妙是采访成功的基础。因此已有许多文章就提问的形式、方法、技巧等做了详细深入的探讨,而对提问的非语言因素涉及较少。要想好的问题带来好的采访结果,除了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因素,还要注意非语言因素,如提问的表情、语气,甚至伴随的动作等。 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 非语言信息指的是传播过程中所有不使用言词表达出来的信息。美国传播学家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由语言符号传播的,其余65%则来自非语言符号,这其中面部表情更是占到了55%,由此可见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性。非语言传播无处不在,不可避免,当你与人接触时,你还未开口讲话,你的姿势、服装等就已经向人们传达了某种信息。而且,由于非语言传播往往是下意识的,人们难以控制,因而可信度更高。研究表明,在传播中,当语言传播的信息与非语言传播的信息发生矛盾时,人们趋于相信非语言信息。 因而,记者在提问时不可忽视非语言传播的影响,要敏锐地观察和捕捉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中的非语言传播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给出相应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反应信息,以更加自然、有效地控制采访过程,取得更好的采访效果。 影响提问的非语言信息 笔者根据实际采访经验,大致总结了以下几种影响提问的非语言信息。 1.体态语即身体的语言,人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动作、器官运动都可以表达感情、态度,而且往往是语言所不能及的。 (1)手势也就是人体上肢的动作。手的姿势会传达人内心紧张、焦灼、激动等情感。当你刚走上记者的工作岗位时,当你第一次出席重大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手可能会不听使唤地微微发颤,或者放在哪儿都觉得不自在,“告诉”采访对象你很紧张,这时,自己要有意识地控制,如果采访对象的手势显示很紧张,记者要及时帮助排解。如果你提了个问题,采访对象搓手、摸后脑勺或弹烟灰时手指发颤,说明这个问题“击中”了他,令他觉得尴尬或难以回答;当采访对象说到令他得意的观点或成果,手可能会有力地挥动,这说明他情绪高昂,此时不可贸然打断。 (2)面部表情前文已提及,65%的非语言传播的信息中面部表情占到了55%。除了特殊情况下的电话采访外,大部分采访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面对面进行的,因而面部表情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的面部表情要与采访对象保持协调。比如:采访对象在回忆一段悲伤的往事而泪流满面时,或讲述一次愉快的经历而喜形于色时,记者要相应地流露出悲伤和喜悦的表情,切不可表情呆板甚至面无表情。如果采访对象没有很强烈的面部表情,而只是做一般性的陈述时,记者应尽量保持微笑,这暗示采访对象“你认为他说得很好”,可以鼓励他说出更多的信息。 (3)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传递非语言信息的重要渠道。当面对专家、教授或政、商界要人提问时,要敢于直视他们的目光,当你们目光相碰时,不可闪躲或向下看,这暴露了你的不自信,不利于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保持与他的目光接触,报社记者切忌只顾埋头在采访本上记录,要不时抬头注视采访对象;广播、电视的记者不能因不需做记录或镜头不对着自己就左顾右盼,对采访对象的注视表明你很关心或很重视他的讲话内容,这对采访对象以后的陈述是一个积极性的暗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不论采访对象说了一句你认为多么可笑的或错误的话,都不能在眼神中流露出轻蔑或不屑这一类消极性信息。 (4)姿态人们的姿态动作总是有意无意地“泄露”其内心的秘密和蕴藏的信息,因为人的每一种姿态都是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信息的外化。记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姿态,传达有利于采访的信息,同时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姿态,推测出相关信息并加以运用。 2.触摸采访过程中的触摸主要是指握手。对于记者来说,采访对象随着采访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换,许多采访对象都是初次见面,并且仅见一面,因此握手是重要的礼节之一。异性见面时,一般的社交规则是由女性先伸出手,即握手的主动权在女性;若是采访对象向你伸出手,不可犹豫、迟疑,应立刻予以回应。握手时,应取下手套,手上弄脏、弄湿或出汗了要及时擦干净,握手时要有一定的力度。总而言之,当采访对象握到一只温暖而坚定的手时,会对手的主人产生好印象,做出有利于采访交流的积极性判断。随着与采访对象熟悉程度的增加,触摸可由握手进展为拍肩甚至拥抱,但一般主动权应交给采访对象、交给女性。 3.服饰一般来说,记者的服饰应与采访的场合、采访的人物相适应。如果是去农村采访农民,却衣着入时,脚穿高跟鞋,佩戴很多饰物,这会增加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心理距离,加大交流难度,不利于提问顺利进行。而如果是出席级别较高的新闻发布会或是采访一些重要人物、知名人物,则宜穿职业装,以示重视和尊敬。如果采访对象是长者,则穿着宜稳重,如果要出镜,应避免衣服过于花哨、过于新奇。另外,电视台出镜记者还应注意根据采访环境调节衣服的颜色,如果是大白天在室外或是在光线很充足的室内采访,则宜穿黑色、深色或色彩饱和度较小的衣服,也就是看上去“暗”一些的颜色;反之,如果是黄昏、晚上在室外或是在光线不好的室内采访,则宜穿白色、浅色或色彩饱和度较大的衣服,要穿看上去“亮”一些的颜色。 4.副语言副语言是有声的非语言符号,包括人发声器官所发出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语速等。提问时,记者应视采访环境和采访对象用适中的音量提问。如果采访环境有些嘈杂或采访对象年龄较大有些耳背,则应适当提高音量。提问时音量太小,不仅采访对象听得吃力,也显得记者底气不足、不够自信。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不同的词语加上重音,以突出问题的发问点或分量。在介绍采访对象熟知的背景、情况时,语速可稍快些,但到了关键性的地方或提出重要问题时,要适当放慢语速,以示强调。 结语 采访不仅是提问的艺术,也是怎样提问的艺术。采访中的非语言传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奥妙无穷。让我们在采访中时时用最敏锐的眼捕捉非语言信息,用最敏感的心感受这些信息并做出判断,最后用最明智的反应去帮助造就一次最成功的采访。 参考文献: 《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刘双于文秀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