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创新 |
范文 | 许莹莹 民生新闻是近年电视业内出现的一个概念,就共时性的概念定义来说,这个概念是从报业横向移植而来。但就历时性的演进来看,仍然可以从电视新闻内部找到其源流关系。它最早应该说是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演变而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演变成为都市新闻,之后又与都市新闻中的经济、财经、法制、娱乐等新闻题材相分离,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 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对这一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或认为是一种“新闻类型”,如说民生新闻是“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两大板块中各划出一块来合并而成的”一类新闻①;或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如说“民生新闻的主要形态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②;或认为是一种“節目形态”,如说“‘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③;或认为是一种报道风格,如说“民生新闻不应该再作为新闻题材的一种,也不单纯是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或新闻体裁,而应该是一种风格追求与手法运用”④;或认为是一种“话语建构”,如说“‘民生新闻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社会的‘话语建构,它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产物”⑤。 单就字面定义而言,它在新闻中的分类应该是属于题材的范畴,但在实践过程中,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题材概念,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但是从上述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从内容上看,民生新闻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感;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基调和具体的表现手法与西方新闻界的“软新闻”类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民生新闻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总而言之,民生新闻应该具有题材内容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 从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民生新闻热潮,民生新闻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如今,电视民生新闻因其主要着眼于街道、社区,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新闻、老百姓的心事、老百姓的生活,如经济住房、行车难和停车难、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因而特别受到老百姓的喜爱。电视民生新闻引发的电视新闻革命,创造了电视新闻节目的高收视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从目前的民生新闻发展来看,有些问题也应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例如:大部分省级新闻联播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的比例偏大,导致新闻信息量小,不能吸引观众;而一些专门报道民生新闻的栏目对民生新闻的理解过于狭窄,报道的大多是那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而且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做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反而得不到反映。 电视民生新闻在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民生新闻节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这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上隐忧重重。 “民生新闻”与受众需求不相一致 观众对内容的需求是一个信息体系,这一体系是随着社会环境、自身经济政治地位、价值取向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过去,随着社会的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体系中更多的是批评报道、揭露报道、负面报道等,以此来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在这一需求下,从中央到地方诞生了一大批调查性节目,并迅速走红。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力度的加大,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而抱怨度下降,观众希望从电视获得的信息不再是负面报道,而是与己有用的信息、权威的解说及愉悦的体验等。广州地区某电视台开办了《社区新闻》栏目,大部分内容是批评、负面报道,甚至是一些丑陋的人和事,苦心经营多年,但观众却越来越少,收视率大概只有一到两点左右。广州电视台副台长涂布说:“去年和前年我们很多新闻专题发表了很多篇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反而收视率上不去,相反有一些主流新闻、对老百姓有用的信息发布一条两条收视率明显上扬。” 面对观众的需求变化,民生新闻却没有积极调适内容以适应变化,各台仍高扬民生新闻之旗,扛着摄像机忙乎于平常百姓的衣食住行,乐乎于街头巷尾的琐碎小事,夫妻吵架、恋人口角、邻里纠纷、路人之争等琐碎的、鸡毛蒜皮之事以民生新闻的名义频频闪现于屏幕。更为严重的是民生新闻还出现异化现象:极尽猎奇之能事,大打擦边球,借助镜头窥视当事人的隐私等;迎合低俗趣味,追求刺激,如成都某电视台记者守候在无盖窨井旁,将骑车人翻车、痛苦呻吟的镜头搬上电视;出现媚俗化、庸俗化取向,如将记者扮演当事人,拍摄假新闻画面搬上电视等。 雷同节目纷纷亮相 模式雷同:随着《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声名日盛,仿佛在一夜之间,冠以“直播”、“快报”等名称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是遍地开花。在每天晚间时段,神形俱似的民生新闻节目铺满了各大电视频道,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劲头。仔细看去,不少节目都有相互抄袭的嫌疑。你说方言,我就用土语;你有热线,我就有新闻眼;你有FLASH动画,我就有真人秀。各省市间的电视民生节目模仿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新闻节目从框架到策划思路、从节目内容到主持方式都多有雷同,在繁荣中透出单一的色调。 内容雷同:“如果有一位老大爷在马路边摔倒,会马上有三四台摄像机对准他。”这是一句在南京传媒业流传甚广的笑话。目前,在各大省会城市,省台与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之间围绕民生新闻展开了激烈的同城大战,共同抢夺有限的地方新闻资源,致使新闻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事故、人身伤害、水电气供应、房子问题等类似甚至相同的新闻事件经各家电视机构的采编人员精心编制后,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电视荧屏上,如此频繁和雷同的节目难免让人日久生厌。 关注民生是新时期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选择,民生新闻应该从内容、形式、本质等方面突破陈旧、错误的报道思路,走改革创新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的突破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有其特殊、潜在的发展魅力,要挖掘市场潜力,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新面貌。 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的民生化 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紧密相联、息息相关,每天都要面对无所不在的经济。因此,以民生的视角、利益来解读财经类题材,是民生新闻可以大放异彩的一个领域。 财经节目的民生化,不仅需要把专业的、高深的经济理论翻译为大众化的、平民的语言,而且还需寻求与市民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蒸馏出能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信息。财经节目民生化的要求无疑对采编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容易被模仿,更易形成竞争优势。北京电视台改版后的《首都经济报道》改变策略,不仅加大对百姓经济生活等民生题材的报道量,而且其政策报道都本着“财经眼,看民生”的定位,从百姓的角度解析政策走向,收视率稳步上升,平均收视率接近2.0。由此可见,民生新闻向财经领域延伸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并能以此打造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 实现时政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时政新闻的“平民化”,即从老百姓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避免宣传味、说教味。如同是对领导视察灾后重建的报道,从宣传角度就是领导视察了,而从市民角度就是灾后重建家园的报道。诚然,时政新闻相对于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的新闻要“硬”得多,使其变“软”就要注重寻找市民的兴奋点和采用市民喜欢的形式,做到应新闻软制作。在报道中既要以平民化的角度提炼出有助于观众生活、工作决策参考的信息,又要用观众喜欢的平民化方式深入报道发生在观众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观众在变化的体验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追踪新闻事件引领其他媒体连动 民生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人文关怀,这也是节目着力追求的。今年1月中央电视台《特别关注》栏目关注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原本正常的人,因车祸失去记忆而走失。一天,救助站打来电话寻求电视台帮助。连续几天,记者和救助站的同志带着他走街串巷寻找他记忆中的地方,栏目每天也将最新的进展报道出去,希望观众能够提供更多线索。节目播出第二天,一些报纸就与栏目联系希望参与到帮助他寻找家的行列。于是,《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连动开始寻找失忆青年的家,按照失忆青年能想起的地方和人名一一寻访。连续几个晚上记者都是与这位失忆青年在一起,走访他回忆起的地方,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与此同时,热线也接到不少观众电话。经过《特别关注》7天的寻找、7天的报道,让失忆青年找到了家,这一牵动了众多观众心的寻家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编辑和记者甚感欣慰,而《特别关注》的公信力和关注度也随之提升。 “民生新闻”要做到雅俗共赏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向受众传达某些有效信息,同时也担负着主导大众意识形态、担当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民生新闻同样不能例外。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无视新闻传播的原则,津津乐道于奇闻逸事和道聽途说,日复一日地搜寻和报道稀奇古怪的事物,热衷于婚外恋、第三者、凶杀案等暴力和色情内容,为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不惜随意夸张戏谑,以博观众一笑,这种毫无节制的娱乐化必然导致民生新闻的庸俗化,其直接结果便是使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品位低下。一旦节目的品位和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的审美情趣造成不良影响。民生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以正面报道为主,积极展示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传承真正的平民文化精神,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大力弘扬人文情怀,帮助受众树立对社会和未来的坚定信念。在揭示社会黑暗面的时候,应注意深入挖掘和剖析新闻背景,对事件的成因、结果和影响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实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打造媒体真正的“平民特色”,树立媒体在公众中的良好信用和形象。 总之,民生新闻在“以质取胜”的同时,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个性和创新性。各个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已有一些民生新闻节目致力于创新性的探索,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民生新闻在与传统新闻“划清界限”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新闻理念,做到小中见大、由浅及深、见微知著,通过对平凡百姓和普通事件的观照,完成新闻自身由特殊意义到普遍意义的提升,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行动参照和价值坐标,这样才能真正贴近民生、关注民情。 注 释: ①韩泽:《民生新闻小札》,《视听界》,2004(1)。 ②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7)。 ③路璐:《解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传媒观察》,2004(6)。 ④程前、陈杭:《望诊电视民生新闻》,《中国电视》,2005(2)。 ⑤郑宇丹:《民生新闻——主流意识的话语建构》,《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 编校:郑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