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多元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
范文 | 安慧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强势冲击,一些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平淡和无知的情感倾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要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完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体系。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多元化模式;发展策略 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人们在传统节日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念、生活范式、时尚潮流、消费观念、审美趣味和民族情感。[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记忆,而且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精神生活,更是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交会碰撞,当今一些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表现出平淡和无知的情感倾向,导致传统节日文化严重流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冲击,其现状令人堪忧。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模式,破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困境,是我们亟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展民俗活动而美,是历代先贤根据天地运转、季节气候的周期性变换规律总结出来的,具有周期性复现的特点,是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段里所呈现的反映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民族精神和历史发展底蕴的一整套文化符号系统。[2]传统节日文化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和节日有关的传说、仪式、活动、饮食、服饰、诗词、歌谣,等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礼仪、信念和价值观。[3] 200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6月,国务院又明确地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从2008年1月1日起,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正式纳入法定假日行列,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保护民族传统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立场和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由上可知,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是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固本开新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多元化传播途径分析 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4]它具有“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互动性、永恒性”的特征。[5]文化传播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传统节日文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思想、教育等诸多学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传播学角度讲,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媒介,仪式、庆典、民俗活动等都是民族内心深处共同信仰传播的载体。 在新时期,发挥多元化传播主体的力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挖掘节日文化内涵,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深受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青睐的传播模式,为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有益尝试。 (一)新闻媒体传播途径 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主流媒体具有传播时效性强、形式灵活多变、内容全面直观、受众面广泛的特点。不同媒体的传播手段各具特色,既可以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节日传说、节日习俗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进行文字介绍,也可以通过实物图片加强直观认识,还可以通过短片进行全方位解说。例如中央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连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传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典范。中央电视台录制的集真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纪录片《我们的节日》,提升了对大众节日文化的记忆和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普及。近年来,各媒体与时俱进,节日期间除了发挥媒体优势,通过新闻报道、访谈、纪录片等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密集报道,还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制作推出了一批富有创意的综艺、娱乐等节目,并尝试线上互动等新形式,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四大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具开放性和实时性,它超越国界,面对的是整个世界,它的受众之广泛以及影响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6]近年来,政府主导下的文化部门和民间文化机构开通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提供了许多节日文化知识综合服务,各类自媒体平台,不同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为主的模式,让人们既可以接收信息,同时又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以内容的海量化、呈现形式的动静态结合、传播的迅速广泛、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以及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动力。 (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传播途径 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有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同属性,共同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职能,[7]具有公共性、开放性、针对性、多元化的服务特点,运用公共空间,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讲座、展览、读书会、诵读、展演等公益活动,传播优秀文化。例如河南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的“我的端午记忆”特別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书为桥梁,将端午节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与适合少儿的活动形式巧妙结合,让小读者跟民俗专家、传承人学做香囊、画肚兜、编五彩绳,参与端午读书会、亲子包粽子比赛、端午服装秀、端午儿歌快闪、端午书法等活动,使读者在活动中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这些活动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均等的特色,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守护、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有益尝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