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新时期记者的职业素养 |
范文 | 蒋泽函 【摘 要】记者的职业素养决定了稿件的深度和厚度,在加大知识储备的同时更要提高新闻敏感度和守住内心的“底线”,要用“静夜思”和“泥腿子”精神打造自身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知识储备 敏感性 真实性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新时期新闻工作如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越来越重要。新时期记者如何不断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何增强对党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忠诚于党,热爱人民,如何做好党和人民的“代言人”。本文从记者知识储备、专业素养、新闻真实性等角度进行阐述。 一、记者的知识储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可见,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新闻工作是一项常干常新的工作,从事新闻工作,不但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切实掌握社会知识,以不断充实能量,开拓视野,新闻要有思考,有道义传承,有积极社会效应。结合近20年的从业经验,我发现,在采访中,若记者缺乏相应专业知识,与采访对象很难有深入的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若不熟知其常用的专业术语,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表达,难以和被采访者产生共鸣,也不能理解被采访者所做出的成果在其对应领域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使采访陷入被动的尴尬境地。也就是说,这样的采访,很容易使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交谈与思路像是火车的两条铁轨,没有交集,自然也写不出深刻的、有思想的新闻。 记者作为采访信息的直接采集者,在采访之前也应先做好“功课”,做好“备课”工作,不至于问出令人觉得“浅显”“肤浅”“不懂”的问题。功课做足,就会使采访游刃有余,能够准确地、系统地、有目的地提出问题,与被采访者会有“心灵的碰撞”,保证所采集的信息顺利传递,也更会让信息的受众——读者,受益匪浅。 全面提高新闻记者的知识水平,首先,记者自身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构建自己对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框架,进而形成思维体系,这有利于记者能从职业的角度,客观全面地看待所采访的新闻事件。 记者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一名合格的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成为记者的基本条件。 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业务知识的修养。全面准确地掌握新闻传播中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知识,成为理论扎实的新闻实践者,是成为一名合格记者的前提。 二、记者的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但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后天培养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作为一名纸媒新闻记者,其新闻敏感表现为记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是否具有锐利而敏捷的观察力,并随时随地能够运用手里的笔,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现实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事物、景物。 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从多角度培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的体现。知识面不宽、政治敏锐性缺乏的人当不了记者:不敬业、不勤奋、采访不够深入的人当不了好记者。 首先,记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理论知识。在浩如烟海的事件中,清晰地辨别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应该及时传播的好新闻。具备这些基本知识,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这就要求记者在日常工作中多看、多听、多分析,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补充、积累知识,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积累是新闻敏感的坚实基础,一个记者是博学多才还是缺少知识,与新闻敏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记者的新闻敏感源于对时局、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和学习,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越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冲动就越强烈。社会责任感本身并不具有新闻特点,却是记者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提炼新闻价值的关键所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一名合格新闻记者触发新闻敏感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记者对于新闻感动和新闻报道的动力所在。其实,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都应该做一名具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把握使命,唱响时代主旋律。 再次,走基层,三贴近。記者只有深入基层,离基层越近,离事实的真相就越近,离真理就越近。生活与群众,就是新闻线索、新闻素材、新闻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记者只有切实地深入实际,真诚地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发现好新闻,采写到好新闻。 三、坚守新闻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形式;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新闻工作者要以新闻真实为第一信条,在业务活动中,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1.事实是新闻事件的基础。新闻,贵在“新”字,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必须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 2.扎实采访。“我们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记者看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必须有认真分析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过程,都必须有深入思考的过程,都必须有辨别其真伪的过程。新闻事实,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体,都必须是真实的事实,都必须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这也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报道时,必须深入,必须扎实。 3.权威性与代表性。现在,我们总能从各种渠道听到“专家”“教授”“资深”等看上去“权威人士”的言论、呼声。记者在采访中,遇到、听到“权威人士”的“高谈阔论”时,一定要对其“身份”和“代表性”进行详细、详实的甄别,以保证自己采写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立论有据。比如,我们在采访中,需要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某些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就必须采访制定或执行相关政策法规的部门,否则权威性就要大打折扣。 4.记者要“中立”。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过程中,要少加评论,用事实说话,如若必加评论,可以采用专家评论,或者让权威人士评论。此外,在新闻事实选取的过程中,要保留事实中的大部分,最原汁原味的部分。同时,还要对事实多加调查,特别是对于新闻事实复杂、牵涉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调查取证难的民生类新闻,更应如此。新闻本身具有公正、客观的特征,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记者在采写过程中的“客观”“中立”,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新闻事实,维护新闻真相,就是对新闻事实和新闻受众最大的尊重。 (作者单位:阜新市传媒中心(集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