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数据时代的用户新闻生产 |
范文 | 魏金梅 一、大数据时代用户新闻生产的方式 用户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对新闻生产的参与大概分为以下三种。 一、受众对新闻采集的参与。如以CNN为代表的台网融合下的“Ireport”模式。“Ireport”(公民新闻、参与性新闻),设置大数据资料空间接受检索;测评核实把关程序,推荐或者鉴评每日来稿信息资料;编辑、律师顾问再次审核,择优选用。“Ireport”成了很多深度访谈、连续报道、社会调查最初来源,并且通过新闻传播与其他服务捆绑,实现利益价值链多重环节。这种方式对新闻生产行业本身的颠覆性是最大的,它改变了以往新闻生产的惯有程序,让用户站在了新闻发布的源头。这种新闻生产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完善。虽然在互联网中的使用较为频繁,但是传统媒体对它的使用并没有规范化和常态化。媒体对公民生产新闻的使用,要经历其在网络上传播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后,以网络事件的身份对其进行报道。由于机制的不完善,缺乏相关调查寻访,也出现了一些假新闻。 二、受众对新闻编排的参与。以福克斯娱乐集团公司(Fox Entertainment Group)为代表的多频联袂为代表。受众个性化选择接收,在电视网通过节目表点击来确定一天的新闻节目安排,通过导航浏览新闻网站(fox news net),提供新闻报道和评论。用户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自省定义新闻的内容,呈现方式,编排顺序,视窗风格等等。大大增强了用户的自主能力。这种新闻在国内的应用状况也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传统媒体对该技术的广泛使用还有赖于对媒体自身的数字化和理念转型。 三、数据新闻,用户对新闻生产的群体性参与。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挖掘技术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新闻线索,抓取大量数据拓展即有新闻的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依靠可视化技术将过滤后的数据进行融合,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客观系统的报道和良好的阅读体验。改变传统以静态的信息图表为主的新闻呈现方式。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BBC、CNN以及我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都开设数字之道、图解新闻、解读等栏目,它们用数据说话,为用户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 二、“用户中心”能不能实现 有学者指出,大数据的生产力含义,可能是在孕育信息社会的原型结构——“意义结构”。从农业社会对实体的关注,到工业社会对价值的关注,大数据时代我们关注意义。价值(通过货币)的作用,把人类个别过滤成人类一般,而意义(通过数据)的作用,把人类一般还原成人类个别。信息社会将重心放在整个社会的意义结构,使社会的价值体系,时时处处吻合社会的意义体系。从一定程度上说数据是让人回想起人。 然而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意义寻求声称是对人的回归,究竟是个体数量的回归还是个体自由意志的回归?大数据中究竟“想起”的,是具体鲜活有自主性的人,还是均质化、无差异的数据生产者?用户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直接表现是自我数据化与数据化表演。除了用户自身之外,用户的社会关系也被纳入到数字化的过程中,人表现为作为关系网络节点的个体。数据成为人们展现和塑造自我的重要手段。用户在虚幻的同一性的数据中完成着数据化表演,表演让我们在形式上更有聚合力,然而让我们距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用户中心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户的自主性。在新闻内容的生产和来源方面用户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公民新闻生产或是大数据的数据组成者身份,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用户主导。“Ireport”与其说是一种用户中心地位的提高,不如说是记者身份的一个让渡。用户只是记者的“身体的延伸”。通过媒体的筛选、培训之后进行的报道,在根本上还是符合媒体意志的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众的传播参与的深入程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权利关系。我们不能忽视他们提供的报道视角的转化、新闻认知框架的变化的意义。但没有政策和制度的变革,单纯依托技术赋权的思想还是太过乐观了。 关于用户定制页面和自我编辑,确实让用户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内容筛选的工作还是由媒体来完成的,这种突破无异于频道专业化的影响。受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是哪个类型的节目,却难以真正的控制内容生产。当自我编辑存在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舆论场时,强势的媒体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和受众自我喜好是不对等的。强大的舆论的主导,使用户的自我编辑只是主流舆论的一种表征,没有办法真正的形成自我中心。 三、大数据环境下用户新闻生产危机 互联网的出现使监视变得更容易、成本更低廉。如今已经不是政府在暗中监视我们了。网络电商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搜索引擎监视我们浏览网页的习惯,社交媒体窃听着我们的内心,包括我们的社交关系网。在大数据时代,不管是告知许可、模糊化、匿名化这三大隐私策略都失效了。现代的定义特征,就是使人类感受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这使我们与生活在宿命论的桎梏中的先辈截然不同。然而大数据下,潜在的可能性在概率的圣坛上被解剖,永不磨灭的数字记忆让人们无法忘却过去。大数据将用户推向了新的怪力控制中。 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能在欲望和商机构建的狭小空间内“自由”生产。更高精度的分析,意味着更高层面的控制。媒体可以根据大数据判断观众的喜好和趋向。一味的依靠大数据,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但是观众错误的倾向不是被修正而是被纵容了。收视率障眼之后,双方会一步一步的合谋堕落向数据的深渊。我们由于自己选择的倾向、可能性而被大量的同质化信息包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受众的困扰,并被剥夺了全面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例如通过被信息轰炸和相对的信息屏蔽的方式,用户从商品购买行为转为其他行为的难度的越来越大)。在一连串的选择之后,大数据可以通过培养思维和用户习惯,诱导新的行为倾向的产生,彻底的操控我们的生活。生活的随机性的丢失让生命成了可以运算的公式,失去了自身的挑战性和神秘性。 用户新闻发声的途径越完善,沉默者就越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新闻公正性的大大折损。大数据的环境下,我们具有了更完善的用户数据系统,这一系统为我们的决策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决策的过程是以大多数人的意愿为前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多数人的主体性的彰显。数据权威是一种量的权威,当数量越大的时候,我们会认为它的价值意义和影响力越大。只用数字判断必然带来新的偏见。大数据的普遍使用,带来的鸿沟不再简单的是一种知识的鸿沟,同时这种鸿沟直接转换成一种权利的鸿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社会较低阶层或者年龄较长、较小阶层等媒介接触机会低,被忽视的可能性极大的增加。因为机器的计算使人们更倾向于确定性,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看起来合理性越高,这些信息发出量少者甚至沉默者就越容易被忽略,从而带来新的媒体偏见。 用户新闻生产必然带生产内容的碎片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可能被埋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当事者“在场”的新闻报道,使新闻真实性的追寻显得更加不必要,从而使新闻生产内容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在这场众生喧哗的新闻生产变革中,不容否认媒介用户所取得的自主性和媒介权力。观众从新闻生产的末端不断前移,其新闻生产的参与不断加深。但是媒体对用户新闻生产的选择和求证成为专业新闻生产的下一个课题。在公民新闻生产的信任机制没有建立完善,审查机制没有成熟的时候,公民新闻很难真正具有影响力,最多只是新闻源的提供者。这种参与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媒体的话语权力分配,但是观众只是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表演者,而非掌控者。 媒体要通过公正的新闻立场和理性的新闻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指导公民新闻生产实践,为公民新闻生产提供优良的媒体环境。媒体对新闻生产用户偏重的时候,同时注重社会大众的公平性,避免公民新闻生产过程中而产生的权力鸿沟。专业新闻媒体应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对公民新闻生产进行新闻求证和生产理念的指导,监督机制的完善。保证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的同时,建立媒体和媒介用户生产之间的互信机制,从而真正确保公民新闻的传播价值的实现。进而确保媒介用户的媒介使用权不是一纸空文,不成为滋生假新闻的土壤。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