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打造精品的综合考量
范文 徐继承
摘要: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既能为听众提供艺术享受,又具有教育引导听众、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功能,还可以提升传统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因此,这类节目应该做强做优。本文结合绍兴台获奖作品《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的采制实践,就如何把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打造成既叫座又叫好的精品进行了综合思考。
关键词:广播媒体;音乐专题;精品生产;综合思考
移动听众的日益增多,使传统广播焕发了青春。随着收听群体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广播媒体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节目来满足他们的收听需求。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由于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已越来越受到听众的青睐。笔者认为,城市广播媒体利用打造广播音乐专题精品节目,来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效果明显。当然,这必须在整个采制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即:在题材选择时突出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在叙事结构与音响运用中注重故事情节,在后期制作环节上组合好不同表现元素。
一、在题材选择时突出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是立足于音乐,运用广播制作技术,融话语和音乐、音响于一体以表现主题思想的一种独立的广播音乐节目形态。”广播音乐专题节目要努力开掘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把立足点植根于丰厚的地域文化土壤。要使之成为优秀作品,选题是关键。在选题时,着眼点应放在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这两个重点上,然后再提炼主题并根据素材来确定以什么形式表现。
在2015年首都北京举行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之前,笔者与同事认为,应该去寻找一个与此有关的题材做一期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经过了解,生于越剧故乡绍兴市嵊州(当时为嵊县)的任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就赴巴黎和新加坡等地,在华侨中推动、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40年7月,他又随叶挺将军来到皖南,在新四军军部从事音乐工作。任光的创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打回老家去》《抗敌歌》《大地行军曲》《别了皖南》(即《新四军东进曲》)等歌曲以刚毅、雄健的曲调,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后来,任光在“皖南事变”中牺牲,其妻徐韧被捕后亦惨遭杀害,《新华日报》曾发表悼念文章,称任光为“民族的号手”。于是,笔者与同事就决定采制一个以《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为题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这个节目由于题材突出了地域特征和时代背景,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了2015年度浙江省广播影视文艺奖(广播音乐节目)一等奖。
在广播音乐专题节目中,有些是现成的;有些是原创的。“所谓的‘原创性,这里所指的是,在制作的音乐专题节目里,为某一个内容或情节而专门‘量身订做的音响资料。要做好广播音乐专题节目,题材是关键。笔者认为,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有两种题材能占优势:一种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现实题材,另一种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历史题材。假如两者之间能结合起来则更好。在采制过程中,作者不能仅仅停留在就音乐而音乐的创作层面上,而是要力求体现音乐作品的文化诉求,在社会化的大视角中去反映重大事件。好的题材不但能在听众中产生影响力,还具备很强的教育引导功能。
如今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态,而最受听众喜爱的是融入新闻元素的节目。这类节目既有鲜明的主题,又有很强的新闻性,并且真实、客观,富有创意。绍兴台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就是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新闻事件为切入点,以绍兴台记者在北京大阅兵的现场采访、受邀观看大阅兵的英烈子女代表任琪(任光的侄女)的同期声为脉络,并配以任光音乐作品来提升主题,再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和抗日英烈的感人故事。节目中无论是记者对大阅兵现场片段的描述、对任光侄女任琪的采访,还是恰到好处地插入抗战时期的歌曲,都是一环紧扣一环,拓展了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的艺术表现空间,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节目的结尾是这样叙述的:“革命音乐家任光牺牲已经74年了,但家乡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人民和历史没有忘记他。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地怀念任光同志,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与祖国的山河同在!”这样的话语,既深化了主题,又把握住了时代脉搏,体现出了作品的时代特色。
二、在叙事结构与音响运用中注重故事情节
“构成广播声音的三要素是语言、音乐和音响。拿文艺作品来说,如果没有音乐和音响,就只剩下语言了。音乐音响在文艺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是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提示背景、实现场景转换等等。”用真实的故事和优美的旋律来讴歌典型人物,是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的理想境界和最高要求。音乐是一种交流语言,能向听众传递情感和形象,在各个层次的听众中产生喜悦、回忆、励志的效果。在对音乐作者、音乐事件、音乐作品、音乐现象、音乐作品进行叙述时,要注重叙事结构的完善,利用能反映主题的音响来突出节目的故事情节,科学地处理好音乐、歌曲、采访、人物对话、现场录音之间的关系。在广播音乐专题节目中反映真人真事,既要注重新闻性,又要讲究文艺性,寓情于真、以情入文,通过给非语义性的音乐以指向性的叙事功能,让音乐与事件(或人物)融为一体。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是综合性的艺术再造,必须具备明显的时代印记,彰显独特的叙事特征,进行高度的艺术提炼。其中,音乐叙事应该成为主要手段,以有效地诉诸听众的感官。“广播没有视觉形象,只有声音一种信息通道,是一个不露面的‘在场的讲述者,取决于其能否把握好‘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绍兴台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线,以绍兴籍作曲家任光的音乐作品为链条,讲述了任光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以歌曲为号角的感人故事,抒发了家乡人民纪念任光的真情实感。
“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真。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广播音乐节目最富想象性,靠想象感受听觉形象之真、之幻、之美。”由于绍兴台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融入了诸多故事元素,如:任光最早发现聂耳的音乐才能,将他吸收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帮助自己从事收音、抄谱、作曲和教唱歌曲等工作,不久又提升聂耳为音乐部副主任,当自己的得力助手;任光先后利用百代公司职务之便,为《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开路先锋》《救亡进行曲》等歌曲灌制唱片等。从而使作品有情节有细节,大大提升了这个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在广播音乐专题节目中,“当语言无法表达感情的深度和广度的时候,音乐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音乐可以是语意的延伸、人物感情的深化,也是感染听众的桥梁。”[5]为了增强广播音乐专题的叙事功能,节目中应该多用能反映主题的现场音响。这些音响可以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地所出现的各种音响,可以给听众朋友营造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三、在后期制作环节上组合好不同表现元素
打造优秀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后期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创作者必须有丰富的声音想象力,能对不同声音元素进行科学组合和整体布局,在梳理节目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个性、风格特色、环境特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突出节目的闪光点。
“一个优秀的音乐专题节目首先需要独到的创意和准确的选材,在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之后,娴熟精良的后期制作将为节目锦上添花,插上腾飞的翅膀。”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的后期制作非常重要,它既是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创优的最后环节,也是贯彻作品创作者意图的具体体现,对不同声音表现元素的优化组合能产生理想的艺术效果。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在进入后期制作环节时,制作者要从作品由多种声音元素构成的特点出发,有计划地根据文案进行总体安排,以确保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首先,音乐的使用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必须选好与主题相关的旋律,使之成为作品的主线;其次,要处理好主持人声音、现场同期声与配乐的关系。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要用多种手段来丰富内涵,尤其是在后期制作环节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组合好采访、背景声、故事、主持、串词、音乐等不同的表现元素。如在《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的广播音乐专题中,节目在采用任光侄女任琪的采访同期声“这次叫我到北京我就感觉到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后,就出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阅兵现场的同期声“……向全国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和抗日将领,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的敬意!”随后,主持人的话语、记者对大阅兵的描述、对任琪的采访、现场音响、背景故事的讲解等,就在节目中交替出现,较好地处理了各种不同表现元素的搭配。要丰富和拓展广播的声音表现元素,还应该在后期制作时把视觉、嗅觉、触觉等无声语言巧妙地转化为有声语言,延伸听觉感受,增强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的传播效果。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精品创作,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广播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采制实力。因此,作品的创新创优必须贯穿到平时的工作之中,需要策划、组织、采访、写作、编辑、播音和制作等每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当前,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必须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手法创新等方面下工夫。只有在着眼作品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选准一个最佳角度,在给人以新鲜感和愉悦感的同时寓教于乐,让听众愿意听、乐于听、非听下去不可,这样的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才能成为既叫座又叫好的艺术精品,从而取得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鹏飞.广播专题音乐节目引入新闻须真实[J].中国广播,2013(8).
2.马国华.音乐节目创优评析常见的几个问题[EB/OL].广东广播在线, http://www.rgd.com.cn/rgd/xxyd/nfgbyj/gbyw/153622.shtml.
3.图雅.音乐节目创优谈[J].新闻论坛,2013(5).
4.陈作平.媒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8.
5.冯健.《梦想的旋律》创作阐述[EB/OL].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8b8f100100rrvv.html.
6.王小朋.广播音乐节目如何创优[J].青年记者,2012(11)中.
7.王敏.音乐专题节目的制作技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5).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广播电视总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