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借助信息技术,建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范文

    朱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興趣,唤醒他们探索的欲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学生

    当前,信息技术如雨后春笋,各种媒体设备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增进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倾囊相授给学生,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制约了学生前进的步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因此,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促进学生思考,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感悟数学的魅力和神奇,构建优质、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概念内化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思维的细胞,可见,掌握数学概念是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条件,概念教学理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概念抽象、严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就形成了鲜明的目的。为了化解这样的矛盾,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运用图像、视频、声音等方式,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中内化抽象的数学概念,提升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平移、旋转”时,教师在讲解到“平移”的概念时,就运用了信息技术,用视频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清楚地呈现了小船在方格纸上的运动方式,学生看到这样的视频,自然会好奇心倍增,教师便进行演示,边引导学生思考平移的运动方式,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平移时,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但运动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赋予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特征。紧接着,教师播放了风扇的叶片,汽车的车轮,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等旋转的画面,熟悉的画面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比划它们的运动方式,发现旋转时,物体的位置不发生改变,但运动的方向改变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让学生比较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比较中深化了对概念的认识。

    上述案例,面对复杂的概念教学,教师没有采取直接讲解的方式,而是融入信息技术,让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的难度,加快了新知内化的历程。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公式推导

    平面图形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重要章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涉及周长、面积和体积等计算。要顺利地完成相关的计算,自然离不开计算公式,教学中发现,因计算公式印象不深刻或者遗忘形成的错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应从源头抓起,在教学中可以配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计算公式,强化学生对所学公式的印象,搞懂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在日后的相关计算中能得心应手,提升解题的正确率。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很多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为将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后,拼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平行四边形,而很少有同学能将它与长方形建立联系。于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演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256份……拼成图形的样子,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圆被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的图形会接近于长方形。这样的演示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体验,又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所拼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发现,所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而且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至此,学生顺利地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非常有成就感。

    上述案例,对学生难以感知到的现象,教师及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了演示,在演示中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规律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将“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因此,“探索规律”的内容成了小学课本中编排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维短板,无法寻找到相应的突破口,究其原因,是学生无法获取相应的感性经验,积累不了表象,也就无法得出相应的规律。

    在教学奇数后,教师出示了这样的算式:

    1+3=

    1+3+5=

    1+3+5+7=

    1+3+5+7+9=

    ……

    学生很快算出了结果,但这并不是这道题目的本意,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演示了分别拿出相应奇数个数的正方形,然后拼成大的正方形,发现它们的和就是所拼正方形边长的平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出了这样的规律:连续的奇数相加,它们的和等于连续奇数个数的平方。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列举了其他的算式进行了验证,确保了所发现规律的正确性。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规律的探索铺平了道路。

    上述案例,面对难以理解的规律性内容教学,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了演示,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强化了学生对规律性知识内容的理解。可见,因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实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和“教学”两个中心精心研读教材,将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灵动他们的思维,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吴广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探究[J].新课程(中),2019(03):134.

    [2]刘萌.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6):5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