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打造有公信力的党报文艺评论平台 |
范文 | 曾祥惠 熊唤军 【摘要】湖北日报开设文艺评论专版是基于如下思考:一方面,近年来媒体在文艺宣传和文艺评论工作上的作用日渐显现,另一方面,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迫切性也日益突出。中宣部提出“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针对当前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做好当前文艺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党报文艺评论公信力 省级党报的文艺评论。是社会关注的一个舆论焦点。当下,各级党报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将文艺评论纳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阵地意识,以引导文艺发展,繁荣文艺建设。 2008年8月,中宣部召开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湖北日报社定为全国七个试点新闻单位。在版面较为紧张的现状下,湖北日报从2009年元月起,每月拿出一至两个整版,开设文艺评论专版。这样做,是基于如下思考:一方面。近年来媒体在文艺宣传和文艺评论工作上的作用日渐显现,另一方面,从这几年来全国文艺发展的实际看,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迫切性也日益突出。中宣部提出“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针对当前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现状,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做好当前文艺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 湖北日报一直重视报纸的文艺宣传,重视报纸副刊,也一直重视文艺评论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湖北日报《东湖》副刊每个月有一个文艺评论版。那时正是新时期文艺从破冰复苏到走向繁荣的时期,《东湖》副刊的文艺评论版,为繁荣全省文艺创作和评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读者和省内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文艺评论版在版面调整中被取消了,但湖北日报的文艺评论一直还在坚持着,在每周一期的文学副刊《东湖》上,将文艺评论作为一个固定栏目。经常刊发文艺评论文章。 作为新时期我国主流报纸的文艺评论试点单位,湖北日报进行了精心谋划,稳步实施。 做好评论队伍建设工作。2008年月12月24日,湖北日报召开了文艺评论座谈会,邀请湖北省和武汉市18位文艺评论专家代表与会。会上,报社分管文艺宣传的领导同志传达了中宣部加强文艺评论工作会议精神,有关编辑就文艺评论专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作了说明,听取与会专家的意见。社长江作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罗丹青处长对如何办好文艺评论专版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从全国和湖北省的文艺创作和评论现状出发。对湖北日报如何办好文艺评论版提出了很多专业性的建议。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湖北日报进一步加强了与我省文艺评论家的联系,目前已组建了一支文艺评论基本队伍。 确定文艺评论版的宗旨、定位和稿件要求。主要有如下几点:一、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对文艺创作、文艺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文艺欣赏及文化消费进行积极引导。二、文艺评论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对全国和本省重要的文艺创作现象和理论批评思潮进行观照。在具体评论方面,侧重于湖北的作家、艺术家和作品。三、文艺评论版内容范围涉及文学、艺术的各领域,主要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民间文艺、书法、曲艺等方面和大众文化娱乐。四、跟踪贴近当下创作和理论批评现状,力求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贴近性。五、鉴于文艺评论版的受众主体为一般文艺爱好者和关注文艺理论评论的非专业人士,提倡以大众化的表达方式阐述文艺评论家和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专业见解。 明晰文艺评论版的具体要求和设想。一是要导向正确;二是要贴近创作实际,能对文艺创作和读者阅读欣赏起到实际的作用;三是作为省报。要发挥优势,侧重于对本地作家和作品的评介;四是要考虑受众的特点,要以平易的文风使一般读者易于接受。 回顾一年来湖北日报文艺评论专版的实施状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探讨全国性的重要创作现象和文艺问题。如《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一文,在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历史进行勾勒后。提出了现代性抑或非现代性不是艺术评鉴的标准与尺度,而是否与现代中国人维系精神联系,才是当代中国绘画的生命线。《近三年谍战剧盛行的社会文化心理透视》,通过对近几年来电视谍战剧创作的分析,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指出了这一题材风行的原因。如《时光流逝后的重读与发现》,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文学发展轨迹的宏观解读。指出“当下的小说,最为欠缺的当是思想的分量”。 分析湖北文艺创作特色。如《突破局限,再创辉煌》一文。对湖北省三十年来文学创作的成绩和局限进行了整体性的评析,《湖北作家的水乡记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剧和楚剧》、《“九省通衢”中的“汉商”——湖北作家笔下的“汉商”》等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湖北文艺。 评介湖北作家和作品的评介。不仅对方方、陈应松、刘醒龙等湖北知名作家的新作进行了评论,也对全省不少业余作者的优秀新作给予了评介。三年一届的“湖北文学奖”2009年评选,文艺评论版对获奖的主要作品发表了一期专题评论。 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开设后,受到读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在当前文艺创作繁荣的局面下,各种文艺思潮和文艺现象层出不穷,湖北日报此举对强化阵地意识。引导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位读者在以《喜见“文艺评论”重出江湖》为题的读者来信中说:自今年元月起,湖北日报文艺评论版发挥广覆盖、宽领域、快时效的优势,从“文艺观潮”、“理论探讨”、“创作评论”、“新作评介”、“创作手记”等多角度,全方位,为文艺家、文艺批评家和读者重新开启交流信息、平等对话的多维空间。在作家、评论家与读者之间,建立起绿色通道,有效地激活了湖北文坛,为展示湖北文艺最新成就。聚焦全国批评视野,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富活力的广阔舞台。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联系当前文艺创作和批评现状,回顾2009年文艺评论版开办的体会,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做好报纸的文艺评论工作。必须进一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报纸文艺评论要快速敏捷地介入当下的文艺创作,贴近创作现状,抓住热点现象和热点问题,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作出有针对性的评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娱乐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艺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日益增强,文艺创作逐渐在多元化的格局下走向繁荣。一方面,新的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在文艺繁荣发展的格局下,也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负面消极的东西。这就要求报纸文艺评论积极介入,对新的创作现象和思潮进行学理的分析,对不健康的错误消极的文艺现象进行大胆的批评。如这几年文学的 “底层写作”形成热潮,这一创作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值得分析;如近年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与传统的严肃文学,运用市场化手段运作的畅销文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而由网络文学带来的玄怪、灵异,还有所谓的时空穿越题材作品的风行。并未得到充分的学理性的评论,由于网络文学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我们报纸文艺评论显然不能在这种创作现象面前“失语”。 报纸文艺评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力避炒作和吹捧。当前文艺界炒作和吹捧之风盛行,反映在文艺评论上。就是不少评论出于利益考虑和人情因素,不顾作品实际,不讲原则,将一些平庸之作吹捧成优秀作品,将那些只是达到了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拔高成“杰作”、“精品”,而对于所评论作品的艺术上的缺失和思想上的不足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这种风气对文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此。报纸文艺评论要引起足够的警觉,一方面对所评论的作品的选择要有艺术和思想上标准,不让吹捧那些庸作甚至劣作的评论文章混上版面,另一方面,对那些值得评论的作品也要避免拔高,对其优缺点作出符合实际的评判。 在坚持正确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将报纸文艺评论办成一个平等探讨文艺问题的平台。当前,在文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各种文艺观点、思潮不断发生着激烈碰撞,人们对文艺论争已习以为常,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探讨使得我们对一些文艺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种形势下,报纸文艺副刊要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不违背政治上正确的前提下,选取文艺创作上读者关心的热点和重点现象问题展开探讨和论争,营造活跃的评论氛围。批评性的评论文章,要力争做到以平等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以理服人。力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盛气凌人的作派。 重视报纸文艺评论的文体问题,提倡浅近生动的评论文风。目前,全国各地文艺评论队伍基本上由如下几方面人员构成,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和学者,二是在各级文联、作协机构中任职的从事评论的人士,三是主要在网络上发表文艺评论性言论的网络文艺评论人员。其中,在高校和文科科研机构中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艺评论专家,是当前文艺评论的主要力量所在,他们左右了当下的文艺批评格局。这一评论队伍结构上的特点,带来了当前文艺评论日渐学院化的特点。学院化的文艺评论讲究学术的规范性。思辨色彩浓,理性成分重,感性成分轻,强于学理的阐释,弱于审美的感悟。报纸文艺评论,不同于学术刊物上的评论文章,篇幅的限制和受众的特点,使得报纸评论文章要避免当下的不少文艺评论文章沉闷冗繁,甚至晦涩难读的毛病。只有提倡养成浅近易懂、兼具学理的阐述与审美的感悟的文风,才能为一般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近年来,湖北日报秉承“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文艺评论工作要牢记责任,将文艺评论版打造成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平台,为繁荣文艺作出贡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