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词表达一定的意义,词义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地形成的。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词义是可以变化的。词义的演变要受一定规律的制约。通常,词由一个意义演变为与之相近或相关的意义。如“睡”由“坐着打盹儿”(《说文解字·目部》“睡,坐寐也”)变为“睡眠”(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收”由“逮捕”(《说文解字·支部》“收,捕也”)变为“收集”(《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余收尔骨焉”)、“收容”(《左传·僖公四年》“辱收寡后”)或“收割”(《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反,由“睡”不可能产生“收集”的意思,“收”也不可能产生“睡眠”的意思。词义的演变主要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形式。词义的扩大保留原义的全部,词义的缩小保留原义的一部分,词义的转移完全不保留原义。参见“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条。 类推和缩略也可产生新义。类推生义,也叫“相因生义”。“A词原来只和B词的一个义位B1相通,由于类推作用,A词又取得了B词的另一个义位的意义B2,甚至取得了B这个字的假借义B3”(蒋绍愚《论词的“相因生义”》)。这就是说,A词产生了一个新义。如“期”和“知”都有“料想”义。《荀子·天论》:“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王维《九月九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期”又有“期望”义。《书·尤禹谟》:“刑期于无刑。”因类推,“知”也产生了“期望”义。刘方平《新春》:“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谁知如昔日,更浣越溪纱。”缩略生义是某些复合词缩略为单音词,这个单音词取得了复合词的意义。如“公主”缩略为“主”,“主”即有“公主”义。《汉书· 东方朔传》:“午死,主(馆陶公主)寡居。”“先生”缩略为“先”或“生”,“先”“生”即有“先生”义。《汉书·章帝纪》:“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颜师古注:“生,犹言先生。”又《梅福传》:“夫叔孙先非不忠也。”颜师古注:“先,犹言先生也。” 此外,避讳和禁忌也往往会引起词义的变化。如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三世”为“三代”,这样“代”就有“父子相继为一代、世代”的意义。又如为了把“死”说得委婉些,有时以“寿”字替代,装死人的棺材叫“寿材”,给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这样“装殓死人的”就成了“寿”新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