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用“三亲”手法将硬新闻做软 |
范文 | 林清容 【摘要】时政新闻是我国传统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优势,《楚天都市报》在“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把时政新闻作为重要的力点,向传媒主流话语领域延伸。近两年来该报时政新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在于“三亲”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时政新闻硬新闻 转型手法 2007年6月底《楚天都市报》开始主流化转型的实践。这是该报创刊十余年来编委会首次提出的战略转型。也是该报发展至今,内外现实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的措施中指出,全方位强化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地位,做好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是吸引都市主流人群,提升报纸形象的有力手段。重视时政新闻是学习传统主流媒体机关报的优势,改变晚报、都市报“茶余饭后”的补充地位为“不可替代品”。 在两年的转型中,《楚天都市报》力抓时政新闻,做出了独具都市报风格的时政新闻。过去,时政新闻被做成“硬新闻”,传统主流媒体以“硬”手法报道硬新闻,受众不青睐,《楚天都市报》经过多年的新闻实践,深刻了解到受众的心理,将硬新闻做软,即具有都市报风格的时政新闻。其指目标读者以市民为基础,报道角度在政策要点的基础上,善于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以权威、专业的信息颂扬时政新闻的实用价值,语言风格平实、准确、寓事于理。 使人亮眼的效果的取得在于《楚天都市报》运用了“三亲”手法,将硬新闻做软。“三亲”即指“亲政府”、“亲百姓”、“亲生活”,其核心是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惑。 亲政府:积极主动的联系政府。将政府行为与媒体活动相结合 “亲政府”即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联系政府,将政府行为与媒体活动相结合,做社会的瞭望者,反应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信息。以及担当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疏通社会症结。 过去媒体多是受命政府、待命行动、做政府的宣传机器,题材多来源于中央主流媒体、各级党委政府所发布的通稿,十分被动。“亲政府”的报道手法着眼于让时政新闻融入社会。从百姓生活中发现新问题、新动向,使得报道行为切实有利于政府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新闻执政能力。 1,主动与政府部门联动,增强与百姓互动。 报纸定期与政府部门联动,为政府部门和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如开通专用热线电话、举行领导与百姓的见面会,使得时政新闻释放民意,推动政府部门了解社会动向、发现新问题,成为展现政府“创新、亲民、务实”工作理念的重要渠道。 在《楚天都市报》上经常看到这些熟悉的栏目:“市民有约”、“我向市政府提建议”、“对话一把手”、“我为城区提建议”等。 2,主动出击政府部门,做社会的“瞭望者”。 《楚天都市报》另外还设有“市民之声”、“为您跑腿”的新闻版面,扮演着问题交流的“公共集市”的角色。一方面站在市民的角度收集、报道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为政府提供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主动出击政府部门,解决问题。 此类深入社会。结合问题有针对性的出击采访党政机关部门。让权威部门准确回答市民的疑问。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的燃眉之需,也让新闻报道发挥了真正实用的价值。且准确性、专业性兼得,践行社会航船上“瞭望者”的责任与义务。 亲百姓: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 “亲百姓”即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都市报写出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体现出浓浓的“都市报时政新闻味”,具体做法是: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根据市民需要设置媒介的内容:根据市民的利益选择热点、焦点;根据市民的心理特征确定报道角度,体现出广泛的实用性。 过去。时政新闻多向百姓耳提面命式的灌输各种政策思想,百姓受训。不管百姓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他们的生活,造成时政新闻与百姓生活产生距离。“亲百姓”的报道手法。关注与百姓生活、利益相关的话题,详细解读政策信息,让受众更好地把握日常生活。做出理智的决策,体现引导力。 1,挖掘时政新闻的民生内涵。 在与党报选取相同主题的新闻如某一个重要会议或者政策法规报道时,以更易于百姓接受的角度进行报道。从市民需求出发,着力关注其中与市民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并花重笔、大笔进行报道。 如2009年3月3日《楚天都市报》有一篇题为《城市圈将推出公积金跨城买房》的新闻,报道新通过的《武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该篇新闻抓住《条例》的亮点——在武汉市推行公积金跨城通贷服务,联系到近些年武汉城市圈内异地购房现象越来越多。其他城市居民到武汉购房量占武汉商品房总销量四成左右的现状做出报道。此外还以七个小标题的形式解读《条例》哪些情况可以使用公积金,申请贷款的条件是什么等等,读者一目了然。相比于其他党报简短笼统的报道,16年来武汉市首次对公积金管理制定具体法规,条例有哪些规定等,这篇报道从市民的现实行为和需求出发,给市民带去好消息。 解读时事政策时,采编人员融时政新闻于百姓的点滴生活中,除了报道党和政府的政策精神之外,还应考察政策的实际着陆点,让公众认为“与我有关”,从而产生阅览、参与的兴趣。 2,大标题小文章,实在、好读。 大标题短文章,简洁明了,直击问题。不拖沓。在报端上,有关平民的报道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写文章,甚至淹没在大篇幅的出席会议领导名单、冗长的领导人讲话之中。老百姓之所以对时政新闻提不起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没有选好。让本来关乎民生的时政新闻看起来只是政府在自说自话,缺乏贴近性。 2008年11月20日《楚天都市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武汉人大代表质疑“集中整治”》的短消息,两百字左右,加粗的大标题。简明扼要地指出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核心议题:呼吁市政府源头解决多头执法问题,质疑执法单位集中整治的问题。消息开头依据依法行政的概念提出疑问,接着报道参会委员的意见,“大家认为,执法部门更应注重平时严格执法”,简洁明了,不拖沓,针对问题说问题,并没有花大篇幅报道列席此次会议领导人的名单,各自发表了那些讲话。 换一个角度看时政。时政就是民生,它因民生而产生、生存,民生问题促进时政的发展,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解决某种社会问题。因此,把时政新闻做活,做透,减少说教味,集时政新闻中的重大性、贴近性、可读性为一体,让群众喜读、爱读,是巩固都市报大众化的基石。 亲生活:还原时政新闻的生活原生态 “亲生活”即报道生活的每一面,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信息,促使媒体时政新闻全面走进生活、接近百姓、深入社会。指出问题,或发表各方评论。还原时政新闻的生活原生态。 以往,时政新闻多为主旋律报道, 只报道正面新闻信息,对各种负面新闻信息,少报甚至瞒报,由此引发的评论文章则更少。然而生活具有两面性,题材也有两面性,“亲生活”手法以现实中所发生的时政性强的新闻及时报道,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跟进,负面性新闻正面处理,从正面进行舆论引导,敢于触及生活的另一面,并以成熟的眼光站在建设性立场上提出建议、看法。发出各方评论的声音。 1,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积极作用 对负面新闻信息给以迅速、全面的报道和跟进,并加以积极的舆论引导,发挥正面作用,例如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对社会进行预警,凝聚人心。积累成功的经验。 武汉“打的难”是一个顽疾。“加气难导致打的难”、“天气不好打的难”、“火车站打的难”、“路途短打的难”等等负面现象,《楚天都市报》曾多次予以报道,不少热心读者踏勘现场并出谋划策。2009年10月15日,该报《武汉出台新规化解打的难》中报道,武汉市政府发布《武汉市城市客运出租汽车运营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驾驶员的服务规范,促进提高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诸如此类对负面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引起市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纳入政策议程。同时对负面新闻信息报道时,以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便能产生积极效果。 2,开设言论专栏,发出各方声音 报道时政新闻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刊登读者言论是都市报亲近生活的一大跨越。面对时政新闻,对于言论部分,都市报大多转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言论。几乎没有自己的声音,近年来,这一现状得到改善。 《楚天都市报》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常用“记者手记”“楚天夜话”“国际观察”等小栏目配合主题新闻事实的报道。例如,2008年11月20日,“楚天夜话”针对新闻《武汉人大代表质疑《“集中整治”》发表言论《“集中”背后或有惰政》,对政府部门实施多年的“集中整治”手法提出异议,提出常抓不懈才是管理部门的日常功课。2009年初。该报又开辟了“楚天时评”的专版,充分体现出民生情怀。“楚天时评”设有“我说两句”、“评论回声”等栏目,除了专家名人的稿件,还包含大量市民来稿。让读者发声。 这些以时事政治、关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政策法规和事件、现象为主的时事言论,虽多为小言论的形式,但来自各方,用生活事实加以佐证,语言或平实、或幽默讽刺、或理性、直击时弊,深入浅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