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党报创新民生报道的有益尝试
范文

    姜周 龙华 孔文莹

    著名记者艾丰曾经说过,做新闻犹如挖矿。2叭1年是三年医改的收官之年。医改究竟改变了些什么?基层群众究竟得到了哪些实惠?医改事关百姓生命健康。医疗保障,是当下一段时期社会民生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更是“新闻富矿”。如何充分挖掘这座富矿,让医改报道出新出彩?

    湖北日报2011年7月起开设“推进医改惠民生”专栏.适时报道医改新变化、新成果、新举措,至今刊发稿件20余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该系列报道紧跟全省医改进程,在第一时间向百姓及时报道医改重大政策。同时结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听民言、纳民意、集民智.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医护人员的呼声。

    2011年10月12日.中宣部新闻局第669期《新闻阅评》以《反映医改动向.体现民生取向湖北日报医改报道有特色、有深度》为题,对这组医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报道从医改工作最集中体现处——医疗费用向低成本回归、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医患关系向和谐趋近、舒适就医向百姓倡导等方面入手,真实反映了基层群众受益医改的喜人变化.同时也为进一步推进医改提供深刻的样本解析。

    回顾这次系列报道.我们认为。这是党报民生新闻报道向广度与深度开拓的一次有益尝试.是党报在主动切入社会热点。正面引领社会舆论,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社会影响力的一次初见成效的探索。

    回应热点直面关切,正面引导舆论不缺位

    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到民情冷暖、生存质量、精神需求等“大民生”,民生新闻日益成为党报关切社会冷暖,贴近民众,丰富报道内容,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报纸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党和政府在社会管理工作与实效上的具体表现与反映。

    医改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民生问题,政府重视.社会关切,百姓关心,媒体关注,可谓当下最热点也是最敏感的社会话题之一。湖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及关切.主动、及时跟进动态报道.提早谋划深度报道,反映医改动向.捕捉民生倾向,既是媒体遵循新闻规律的内在驱动,更是主流媒体责任使然。

    同时,医改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重大社会改革,各种利益与矛盾交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的终极目标,但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却是冲突激烈、纠结难解的问题所在。近年来,由此产生的医患纠纷事件频发.医患关系恶劣。作为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医改报道不能回避这些难点与焦点.而应坚持正面引导、典型塑造.以期做到及时合理地疏导舆论,帮助民众对医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出客观了解与正确判断。

    针对医患关系问题,《医患之结,新华之结》一文,以一个普通患者的目光反映了新华医院在追求医患关系和谐上所做出的点滴努力和收到的积极效果。文章不回避诊疗中存在的医患冲突,通过解剖新华医院的求解路径,给出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面对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所带来的“看病难”问题,报道将目光投向成宁,《同济医院托管理想的鄂南实践》一文,关注同济医院走出武汉,契合成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托管模式重新塑造咸宁中心医院的创新举措,造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改有实效.百姓得实惠的共赢格局。

    这些报道没有局限于报道医改政策的表层现象.而是不断深入挖掘表面背后的实质,真实反映了群众、医务人员、医院的生存状态、愿望与需求。既宣传了医改成果.又提供了医改典型经验,把医改报道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媒体新闻宣传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报道宗旨和职责。

    走转改调整报道视角。沉到基层做活做好文章

    民生新闻能否做透,深入人心、打动读者,就必须沉入基层。有一句新闻名言人木三分:“深入决定深度”。

    医疗体制改革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为了写出能够真正反映百姓心声的医改报道,报道结合新闻战线广泛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践.深入医院、深入医务人员、深入患者之中,根据对医改政策的反复推敲、琢磨,主动下移报道视角,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深入采访,从群众的利益着眼分析医改问题,事实鲜活,情真意切。

    一所在医改中有作为的医院,其内驱力往往取决于领导者的魄力和魅力。在采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与各家医院院长的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医改观”。

    在首篇报道《舒适医疗的天佑样本》采访过程中,通过与天佑医院院长吴清明的交流得知,天佑医改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重视患者感受,把就医“舒适”细节充分融人到改革的方方面面。由此,一辆免费公交车、一面贴满喜洋洋的墙壁、不经意的温暖的B超涂液……成为记者采访的要点和重点。为此,记者以一位普通患者的身份来亲身体验这些变化,亲身体验与所见所闻就成为报道的一部分.使报道多了些温馨的人情味。用百姓的眼光来观察,用百姓的需求来感受,从百姓的角度来反映,这样的报道就有了针对性和贴近性,拉近了新闻报道与百姓的距离。胡锦涛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宗旨的深刻揭示。

    在《家庭医生为何引人瞩目》报道中,记者与青山区红钢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一起走街串巷、上门问诊,体验这里的普通市民享受“私人医生”服务的医改新变化。在这里,和谐融洽互信的医患画面在我们眼中定格,感动在心中融化、发酵。基层医疗机构在医改中担负起“温润民生”的重大作用,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在医改系列报道中,有专门与省医改办携手开辟的“医改市州书记:市长访谈”小单元,深入全省各地市州,与当政一线的市长们展开零距离访谈。反映各地以医改为施政抓手。为民谋福祉的“理政情怀”。

    因“身入”而“深入”的采访报道,我们体会到。党报做好民生报道的法宝是: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时刻谨记从百姓视角来看待新闻、理解新闻、表现新闻。

    创新报道手法,盘活新闻元素

    民生新闻是典型的“亲民”新闻。如何让党报的民生报道摆脱政策性过强的严肃面孔,创新报道手法,盘活新闻元素,增强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我们在这次医改报道中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尤其是6篇深度报道可谓篇篇事关医改主旨。为了让读者领会,报道大量采用的是记者实地亲历,用生动的细节再现,再加以医院改革者“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以点带面对医改政策进行解读。无论是记者见闻或亲历.还是改革者访问,都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为清晰表达医改新闻内涵.充分显示新闻主题,我们在写作手法上创造性运用了摘要式、对话式、场景描写加总结式等各种创新结构.达到新闻出新的目的和效果.做到了总体有计划,篇篇有特色。

    在《同济“托管理想”的鄂南实践》一文中,采用了对话体贯穿文章始终的方式,以记者与同济托管咸宁中心医院院长白祥军的对话开头.文内各部分穿插对话,又以对话收尾。这种对话有的是对托管模式的提纲挈领。有的是对托管意义的画龙点睛,既引导读者阅读兴趣。又直抒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来的改变。

    《医患之结新华之解》一文,以一个普通患者的就医体验为主线,从他在乘坐医院电梯中的目光所及.来一一打开和展现新华医院在探索和谐医患关系中的种种创新。

    《触摸普爱的骨头》一文,将医院比作一副人体.以拟人化的手法解剖了普爱医院拓展发展空间的“强筋健体”历程,勇于请患者为医院发展“刮骨疗伤”的改革之路。

    《家庭医生为何引人瞩目》的文章结构,采用叙事+感受+评说的章节模式,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家庭医生工作场景进行描写,在每一段叙事后。由家庭医生谈感受,同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评说,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