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党报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范文

    高富华

    [摘要]“4·20”雅安芦山强烈地震发生,灾后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这既是一个瞬间突发的灾难事件,又是一个长达七年长久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雅安日报传媒集团在一个长达七年之久的救灾与重建时期舆论引导的实践,对媒体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有力推动灾区发展振兴的进程进行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 实践一、“风险社会”时代,考量地方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风险社会”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发性灾难的增加。自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后,世界性的突发性灾难非常频繁,每次突發灾难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引起公众恐慌。在风险社会,害怕成为社会最严重的问题,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心理因素成为影响社会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2008年至2013年的5年间,我国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三次大地震。震醒了世人对自然的敬畏。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性格.也考验了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媒体舆论引导的力量。媒体在地震灾难报道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体现在报道时效性与全面性兼顾、理性与人性融合,以及新媒体的强大和媒介合作进一步发展。

    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在新媒体时代,普通民众通过网络媒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从汶川地震到雅安芦山地震,五年间新媒体出现了飞跃式发展,反应迅速、开放性高的微博、微信发挥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新媒体已成为重大灾害事件中的第一现场播报者和信息聚合平台。

    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第一条报信微博。在此后的一个小时里,1300余条微博发出,报告了灾情。震后9小时,有关芦山地震灾情、救援情况和个人感受的微博总数量6400万条,震后寻人微博总数是231万条,灾后报平安的微博总数是1008万条。这一数据显示了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微信对海量信息的聚集作用,展现了新媒体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

    地震一瞬间,带给我们的是“三年重建”(基本完成)、“五年跨越”(实现整体跨越)、“七年小康”(达到同步小康)。换句话说,从芦山地震发生这一突发公共事件开始,我们要在七年时间里,长时间持续做好同一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这无疑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考验。二、从抢险求援到灾后重建,舆论引导既是瞭望者和指明灯,也是信心和力量

    在灾难事件的爆发阶段,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对公众心理冲击最为严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虚假的信息很多,公众对准确、公正的信息需求十分迫切,媒体应当正视事件,在第一时间承担起披露消息、引导舆论的社会职责,否则就会失去权威性,丧失受众的信任。

    雅安地震发生不到12小时.相关微博就达到了6400万条,怎样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想要信息并非易事。树立真相与谣言“赛跑”的意识,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让真相跑在谣言前头,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下。

    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雅安日报传媒集团,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前,拥有《雅安日报》、《雅安新报》、《生态雅安》和“北纬网”以及“生态雅安”官方微博、微信和“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地震发生后1分钟,社长杨建光打出电话刚接通就被中断后,立即向雅安日报社、北纬网和雅安新报社的采访部门负责人发出采访短信指令,随后又发出集团负责人紧急会议短信指令。震后半小时,雅安日报、北纬网、雅安新报等媒体10余名记者组成的第一小分队抵达震中,成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媒体团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报、网、刊、台和手机报、微博、微信“融合”报道,北纬网24小时滚动播报新闻,立体呈现突发灾难报道的融媒传播形态。当天中午,第二小分队10余名记者赶赴天全、宝兴等重灾县。

    我们确定并及时推出以“震在雅安·动在全国”为主题(意为“突出雅安,并感恩全社会”)的特别报道。从4月21日至4月27日,《雅安日报》的头版每天一个主题词,分别为“祈福雅安”、“救援雅安”、“爱聚雅安”、“自强雅安”、“感恩雅安”、“雅安脊梁”、“坚强雅安”,配发与主题词相关的照片和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一组本报评论员文章,均由笔者撰写)。4月20日上午,北纬网先后推出5个大型专题:《芦山地震72小时全程实录》选择震后“黄金救援72小时”内每个小时的一个重大事件,展示救灾进展、救援措施等内容:《正能量@微传播》关注草根,集纳发生在灾区的“泪点”故事;《血脉中华——芦山地震百城聚力》记录下两岸三地100余个城市的市民的关心和援助,并链接当地主流媒体,异地联动;《抗震救灾人物志》献给为雅安付出生命、热血、爱心的志愿者和抗震救灾先进典型;《中流砥柱》展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以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带领群众抗震救灾的行动。北纬网对抗震救灾24小时不间断报道,同时运用微博、网络电视、手机媒体等报道。雅安新报开设“举国驰援”、“我在现场”、“守护生命线”等专栏,用画面、文字、视频记录救援的全过程,及时报道灾区真相,发布灾区信息,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的决心,更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全社会的深切关怀。

    从地震当日开始,我们及时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几十家市外传统媒体和传送新闻稿件图片1000多篇(幅),将触角伸向神州,全国100多家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连线报道。地震当日,我们还协助《成都商报》建立前线宣传指挥部,并与《中国科学探险》、《成都日报》等报刊共同策划“震在基因库·关注雅安生态”的特别报道。同时,第一时间联手《成都商报》、《厦门日报》等全国几十家媒体开展“爱心大联动”。

    2013年7月,芦山地震灾区转入灾后恢复重建。这次重建与“5·12”地震的“举国重建”不同。是中央统筹下的“地方主体”重建。按照“阳光重建”的要求,我们坚守舆论主阵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的舆论引导,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重建氛围,维护雅安良好的重建形象。

    恢复重建内容多、范围广、情况复杂、矛盾重重,要探索建立“中央统筹指导,以地方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的重建新机制。向党中央和灾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雅安市委坚持底线思维,将舆论引导作为必须坚守的底线之一。为此,我们组建若干个“4·20”灾后恢复重建宣传报道小组,设立“科学重建——举措、现场、表情、面孔、解读、新语”等报道板块,每天灾后重建的报道量,都在出版总量的一半以上。2013年12月29日,雅安打响2013年底之战,222个重建项目开工,《雅安日报》策划16个版的“重建雅安”特别报道,同样设置“照片+评论员文章+导读”的组合式封面版,气势磅礴。

    按照市委“坚守舆论引导底线”的工作要求,持续办好“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专题,从2014年初,《雅安日报》在开设“阳光照耀雅安”专栏,宣传全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的重大意义,并安排记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视察过的地点和慰问过的人进行集中回访,展现出雅安人民感恩前行的正能量,推动雅安科学重建、后发追赶。

    震后一周年,我们推出“春回雅安”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一周年特别报道珍藏版。从“我们在奋斗、我们在亲历、我们在成长、他们在援建、他们在关注”等方面,回顾地震一周年的变化;地震一周年“时光轴”,按时间顺序,回顾一年来的标志性事件;同时《灾后重建一周年数字展馆》在网络上展播。

    震后两周年,我们开设“重建攻坚探新路感恩奋进建家园——‘4·20芦山地震两周年特别报道”.突出一条“新路子”,贯穿一个“拼”字,编辑出版了《拼在重建》纪念特刊。在新媒体上,针对网民手机阅读习惯,制作《“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电子画册》,在短短一周时间内,阅读量超过200万人次,成为本地媒体传播范围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单篇报道。

    震后三周年,随着灾后重建“三年基本完成”,以主城区(雨城区、名山区)为核心、6个县城为重点、16个风情小镇为节点、232个新村为支点的“一心三点”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灾区城乡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齐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推出“重建三年,我们感恩前行”、等特别报道,讲好灾区人民灾后重建的“中国故事”。

    震后四年,在“三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标“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要求,市委发出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号召,雅安又迈上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从2017年3月起,我们开设了“4·20”芦山强烈地震四周年重建成果掠影专栏,用读者、网民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分别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专题,大篇幅集中反映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成果和变化。从而提振灾区人民的精气神。

    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在做好舆论引导、融合报道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先后公开出版发行《震在雅安·动在全国——“4·20”芦山强烈地震抢险救援纪实》、《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传播与研究——基于“4·20”雅安芦山强烈地震救灾与重建的新闻传播实践》(杨建光等著)、《重建之路》(杨建光著)等图书,编印赠阅发行《感恩读本》、《中国梦·新家园——“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大型系列画册(《新村新生活》、《新城新天地》、《新业新希望》)和“感恩年画”,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探索“重建新路”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成果展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参考文献:

    [1]杨建光等:《突发公共事件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2015年12月出版

    [2]陈力丹等:《从汶川到芦山:传媒地震报道的进步与问题》,《学习时报》2013年5月20日

    [3]吴湘韩:《融媒时代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组织与策划》,《中国记者》2014年第9期

    [4]徐軼汝:《新媒体影响下突发事件报道研究》,《中国报业》2014年第8期

    (四川雅安日报传媒集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