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都市报高考招生报道的模式与反思
范文

    杨焱雯

    [摘要]本研究以《楚天都市报》2013-2018年的高考招生报道为对象,在分析高考招生报道现状的基础上,从案例分析的角度,通过精密的高考议程设置、精心策划,研究了纸媒向新媒体转型时期的高考招生报道效果,分析了高考招生报道模式、报道特点,反思总结了真正高效的融媒体报道要基于时代主题和大众需求,为当下媒体改革提供有益的引导和启示。

    [关键词]高考报道?高考招生?融媒体?本土化?《楚天都市报》前言

    在都市报新闻报道方针上,都市媒体新颖活泼的形式,通过精密的高考议程设置、大体量的招生贴士、精心的招生报道策划,使得高招新闻报道既具专业性又具可读性。凹2018年,《楚天都市报》联合如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邀请各高校招生办详解10年高校招生报道资讯,在媒体多年来积累的高招新闻受众群基础上,加上及时跟进融媒体的创新形式,可以说高招报道已是一套成体系化的、成熟的传播范式。

    本文选取《楚天都市报》自2013年以来到2018年(由于本论文相关统计的资料收集完成时间为2018年高校秋季新生开学前,因此研究选取2018年9月为时间下限),以5年的高考报道作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在时代跟进性上有一定代表性,力图实现研究的专业性、高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总体是笔者界定范围之内《楚天都市报》2013-2018年的全部高考招生报道。研究采取目标式抽样的非概率抽样方法。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横向和纵向等维度进行研究分析。将5年间《楚天都市报》的高考招生报道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对报纸高考招生报道进行全方位剖析的同时,在对高考招生报道进行业务层面剖析的同时,结合时代脉搏探究背后的理论模型。一、实证研究的回顾

    (一)高考招生报道的总结

    由于高考招生1信息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楚天都市报》对于这方面的报道自报纸创刊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它的重要性在数据上体现也很突出,从2013-2018年《楚天都市报》高考招生报道变化计数可以看出,高考招生的报道数目整体趋向上升,而且在所有的高考报道主题分类中,高考招生的报道数量最多,2013-2018年这5年来共计51篇,所占比重高达33%,这也是《楚天都市报》高考招生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叫。

    

    (二)研究结果发现的不足之处

    高考报道数量多的同时报道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全国各地的高考报道信息都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使得文本呈现出多元的社会命题,有侧重新闻业务实操的个案分析,有侧重新闻从宣传禁区、人文关怀等新闻道德层面分析,也有政策层面的新闻与教育改革上的上层建筑分析,可谓百花齐放。

    但相应的,现有的论文在该类研究的针对性上也就较弱,专门研究高招类报道的很少,同时,为兼顾地区性与全国各地的高考报道,部分研究的每一个观点都只能先数据罗列后“泛泛而论”,缺乏对某一个地区某一块问题进行专门的、跟进式的、系统的深度报道研究,其报道的深层次价值也未進一步深人挖掘。

    虽然传统媒体在发布教育考试类信息的权威性方面,比新兴自媒体拥有天然优势,但随着两个舆论场不可避免地转移向网络社群的巴尔干化,主流媒体面临话语权分解的危机,可以说,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并没有因高招新闻话题具有官方指导性的天然优势得到应有的最大程度的开掘2。此外,源于近年来的融媒体转型格局,部分媒体本身在高招新闻报道中明显缺乏更高效的互动,这也使得相应报道研究不如20世纪前10年时的数够。二、报道的模式分析

    (一)时间节点分析

    《楚天都市报》高考报道以高考为时间节点,涉及考前、考试期间、考后三个阶段。考前发布招生政策、信息;考试期间报道特殊考生、意外情况,讨论考题;考后,关注阅卷、成绩发榜、分数线落榜考生去向等。尤其是考试结束后乃至开学后到10月期间,仍有高招后续报道,此类看似超过“时间节点”的报道可以看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记者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不再“坐等”统发稿的发布,而是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主动“找”新闻。

    如《一切对国家和考生负责一武汉市高校招生录取现场见闻》(2013年7月15日头版);《回味填报“高考志愿”一高校招生录取话题之一》(2014年7月25日头版);《2018年中高考改革都来了,你准备好了吗》(2018年1月1日教科版)《必看!湖北艺术类考生高考新政出炉,快来看看有哪些变化》(2018年10月17日教科版)等。(图1为《看楚天》新闻客户端检索“高考招生”报道中2018年的部分结果)

    (二)版面位置分析

    头版对于报纸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考察高考招生报道在《楚天都市报》头版中的刊发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得出报纸对高考招生报道的重视程度,以及高考报道对于教育行业报纸的重要性。

    

    如2018年,头版的高招类报道共计11篇,占全部报道总量的25%。表1是2013-2018年《楚天都市报》每年高招类指导性文章的头版标题一览。

    版面安排上,以2018年高考招生为例,楚天都市报在7月25日从A6-A15整10个版的篇幅进行报道(见图2),共刊发27篇报道、33幅照片,既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又在版面,上处于重点位置。而头版中高考报道的其他新闻,均未占过如此篇幅。

    

    版面呈现上,高招类教育新闻也不只是定在固定版面,形成招生教育报道新新、处处可见处处可发的良性竞争和良好势态。在2018年春季小高考时期,报社请到民办学校的校长讲述他们在同类院校积累竞争下招生时的切身感受。2013-2017年间,曾有2年专设有“年度高考招生直击”专题版面,分别位于2014、2015年的A2,A3版(如图2)。报道的视角也非常多,既有考试主管部的招生信息,也有艺术体育类招生、自主招生考场的现场见闻,招生咨询相关的交通、公安政策变动……这些与高招密切相关的要素均在报道中体现,同时也关注到特殊群体——家庭困难无法顺利人学的考生,并跟进了解情况,让有需要的群体得到同等人学的资金能力,体现出高考招生报道的功用性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议题侧重点的特征,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细节。三《楚天都市报》高考招生报道特点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统计的专业化

    “专业化”一词呈现在该报高招主题报道中出现频率较高。挖掘教育资源富矿,专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楚天都市报》教育版的特征,以高考自主招生的策划为例,报刊不惜版面,并形成小分队作战,派出专业记者到全国各地跟踪自主招生的主要环节,把高考招生大战的火药味的本来面目进行了还原。

    同时,力求数据来源的专业化。2018年是《楚天都市报》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行的自主招生会展厅第十年,《楚天都市报》请出了自主招生的見证人,反思教育,反思选拔的标准上存在的问题。除报道现象外,还进行背景的剖析,请当事人还原自主招生的历史与当下概况。如自主招生,邀请各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甚或书记、校长,就当下教育体制的招生写出参考式文章,或是与当事人对话的写作模式,分析招生十年的曲折,对高考改革提出分析性的新思路。在稿件的呈现上,通讯类稿件,还会善用专家“智囊团”的力量,为教育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反思提供纵深感。

    (二)报道形态的多元化

    多元化之一体现在其广度。有些类似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的做法甲,让大学教授走进都市报,在高招的热点问题上发声,并开一些专栏,运用喜闻乐见的语言,向大众介绍高校相关人文、历史、师承、传统等。同时善用融媒体,实现平台跨越,从报纸到网络:报纸新闻杂志化操作眵种报道手段组合式呈现。

    多元化之二体现在其关注改革进程的深度。高校招生的系列稿件还说明了《楚天都市报》作为教育改革的长期观察者,作为见证者和参考者一,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对于全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每一步都仔细琢磨,教育的服务性是其首要任务,但不再是仅从细微处着眼,不仅拘泥于信息发布式地“几号自主招生面试”、“招生分数线”等,而是注重服务群体,即突出机制体制改革的宏观考量对于教育改革的关注。在综合类市场类的媒体中,关注教育历史性变革,并推动历史性的变革,着眼于对于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透视。

    总体来说,近5年的高考招生类教育新闻在信息指导以外,更加注重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信息报道,做到了“不是仅告诉读者明天的信息,更要告诉读者后天甚至长远的未来需要的信息”。

    (三)报道形式的差别化

    新闻报道同质化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现象,翻看一报纸,同样消息出现在了不同的报纸上,同题新闻的操作如何做到突出差异和特色,另辟蹊径或称逆向思维的报道模式在《楚天都市报》的教育类新闻中经常被运用。

    以《楚天都市报》轰动的2018年9月25日A03版特别报道中的“大学女生匿名资助贫困同学三年,学校缴费系统升级逼'得好同学现了身”的报道为例,不同于以往贫困大学新生受资助入学的惯常报道,而是将着眼点落在“老生”上,并留心观察事件中不同于大肆宣传的资助行为一通过发现异质高招选题,重点策划,连续跟进,最终在全国造成反响等一系列过程,充分展示了报纸可借助多种手段扩大教育新闻的社会影响力。在当今新闻资源高度共享的环境中,对于“同题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后期处理的水平高下,是媒体在跟新迭代浪潮中异军突起的实力展现。

    (四)服务意识人性化

    增加对考生服务的针对性。在这一阶段,在积累以往办高招新闻专版的基础上,2015年起,报社教科部与教育厅联手打造高考手册等免费刊物发放平台,通过各区县教育局送到目标受众高三生手中,内容包含服务性质,包括招生院校专业介绍,志愿填报指导,学科辅导,考前保健等外加一些招生院校的广告等。

    从业者己逐渐意识到,报纸作为传统新闻媒介,相较于平台分散的新媒体来说,通过专业的信息服务满足受众需求的责任更为重大。对照《楚天都市报》这一阶段的高考报道,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改善。在高考创新性报道的数量上有明显提升,到了2018年,还有个井喷期。这一时期的高考报道,记者的“读者意识”更为强烈,招生政策的解读较以往更细致,在5月中下旬的部分版面还给考生提供教辅的二维码“扫一扫”礼包等。四、反思与总结

    (一)高考招生报道中的主题定位

    在传播思想史的“两条河流”(卞冬磊,2016)中,拥有实用主义学术态度的米德曾提出通过对话达成民主的内在诉求可,而伴随着我国高招生类报道的研究体系的拓展,必得深耕于日益多元的受众群体及其互动模式。从样本文献来看,理论研究和现实报道之间关照不足,传统报道研究披着新媒体模式研究的外壳,内质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时代断裂,研究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在高考招生等重大议程报道情况的议题,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弥合该主题的研究分布失衡。

    (二)回归基于大众需求的传播本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曾借回顾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指出当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新闻从业者的要点,“要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小学生”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也曾警示,专业新闻工作者往往因为缺乏切身的知悉和刨根问底的请教,使报道变得僵硬且缺乏温情:新闻题材和报道形式可以“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回归大众传播是本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求得忠于事实是旨归。

    (三)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建议

    新闻样式的广告。研究发现,报刊中一些招生院校以软文的形式刊登广告,完全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作推介,吸引考生报考。而“貌似”新闻的软广告,会使读者产生错觉,误以为这是记者采写的一篇客观报道。

    高考报道融媒体互动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在高考新闻的报道中,《楚天都市报》和读者作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流动互通。而随着网络的触角的伸展蔓延,报纸于2015年正式开设电子版,并且和看楚天客户端等形成了“报网互动”的格局,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在近两年的实践中,高招类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报道即时新闻,传递来自权威信源的可靠讯息方面做出了不懈尝试。

    但是在研究高招这一主题的分析中却发现,《楚天都市报》的高考报道明显的缺乏与读者之间的真正高效的融媒体互动,在新媒体新“器”的外壳包裹下习惯的仍是传统媒体的操作旧“技”。诸如“电话热线”“信箱互动”等报社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平台固然还存在,但这些互动和交流并不足以帮助报纸更好地把握新时期读者的脉搏。因此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建成“中央厨房"之后的传统媒体如何切实、可持续地向新媒体传播平台融合的研究,可以为今后相关主题研究策略与内容的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文成:《地方都市报要打好"地方牌"》,《青年记者》2007年第14期

    [2]李彪:《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新闻记者》2018年第5期

    [3]陈力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7期

    [4]张平:《都市报“慢新闻”传播的有效路径——以(楚天都市报)为例》,《传媒》2017年第10期

    [5]李红艳:《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展江、王征、王涛:《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冬梅、叶令轩:《谈都市报地方新闻稿件的选择》,《编辑之友》2011年第7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