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传播学视域下的明清小说研究 |
范文 | 将传播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小说的研究相结合,开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宋莉华先生撰写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0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考察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专著。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社会背景与分期、印刷技术的演进与小说的传播方式、影响明清小说传播的几种符号、明清小说的流通渠道、小说传播中的文化增值效应等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下编从丛书与文言小说流传,类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三类文言小说总集的传播,私家藏书、书院、官书局与文言小说的流传,文言小说在汉文化圈的流传等几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传播。 在传播学视域下,该书拓宽了前人对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范围。大众传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技术的进步,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大众媒介受社会各方面制约及大众的监督。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社会背景作为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基础。就通俗小说而言,先前学者在资料整理与文本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展开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的尝试并不多见。作者借鉴了陈大康所著《明代小说史》和《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何香久所著《〈金瓶梅〉传播史话》以及关四平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等有关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结合传播学理论,从明清社会状况与小说传播的大致分期、小说流传方式与印刷术的演进、明清小说的流通渠道及文化增值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俗小说是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勃兴与城市的产生、市民的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发展与都市化进程息息相关。通俗小说的传播在明清各个阶段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时而繁荣、时而低潮。通俗小说的这种阶段性,除了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官府和文士对小说的态度转变及社会治乱情况等有关。该书努力描述小说传播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影响下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的演进轨迹,将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作为不同的群体和社会阶层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社会性的观照,讨论其阅读目的、社会特征和群体影响等。印刷术发展是明清通俗小说得以流传的技术条件,但小说的刊刻与印刷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传抄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小说传播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明清通俗小说为了增加销量还充分利用插图、方言、评点等传播符号吸引读者和推介作品。明清通俗小说通过书坊、坊贾、书场和说书艺人等渠道进行流通。 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了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传播的发展脉络。与通俗小说相比,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流传在传播方式、技术、符号及渠道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有着独有的流传特色。作者从整个传播的过程对文言小说的流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研究的范围。该书论述了文言小说流传过程中,丛书、类书和总集所起的作用。关于文言小说总集,该书选择了三种明清时期最突出、社会影响最大的小说集——唐传奇集、笑话集及仿《世说新语》的小说集进行考察。文言小说的读者层有其特殊性,其主体限于文人阶层。文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而书坊主既是出版商又可能是小说创作者。在文言小说的流传中,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与流通环节的交叉融合普遍存在。在内容上,明清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倾向有所加强,特别是大量笑话集、通俗类书的问世,既可以用以消遣时日,又能广博见闻。在传播渠道上,文言小说与通俗小说也不相同,私人藏书楼、书院、清代后期的官书局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流传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明中叶后,其商业色彩日益浓郁,书坊主人与文人共同参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对小说的传播非常有利。清代乾嘉时期则是一个转折点,既是高潮,又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该书在充分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研究原则,力求将现代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及視角引入明清小说研究,选取最能体现明清时代特征以及当时最能代表通俗小说和文言小说各自特点的传播要素展开论述,较有开创性地拓宽了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熊岚/硕士,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