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贡桑诺尔布与内蒙古近代报业的诞生 |
范文 | 江鸿 盛兴 【内容提要】作为近代蒙古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革新,而且还资助研发近代蒙古文铅活字印刷术、开办新式学堂等,对内蒙古地区近代报刊业的出现与发展打下了基础。尤其是他所领导创办的《星期公报》和《婴报》,拉开了内蒙古地区近代报业发展的序幕。 【关键词】贡桑诺尔布 内蒙古近代报业 《星期公报》 《婴报》 贡桑诺尔布(1872~1931),系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世袭扎萨克郡王,同时还担任过卓索图盟盟长,被后世人称为“贡王”。 1898年,贡桑诺尔布正式承袭了喀喇沁王位,继位后即在喀喇沁旗推行新政,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兴办新式学堂,培养蒙古族知识分子;创办近代报纸;兴建图书馆等。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不仅给当时闭塞的边疆地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起到了启迪民智,发展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最早的近代报刊也正是诞生于贡桑诺尔布执政下的喀喇沁旗。 一、内蒙古近代报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在内蒙古地区实行族类隔离政策,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尽管清政府宣称“普天率土,均属一体”,但在具体实施层面仍采取了“内外有别”的政策。例如,清政府曾先后实施过限制族际人口流动的封禁政策,差别化的户籍制度,限制不同民族官吏往来和商贸往来的措施,限制族际文化交流和禁止族际通婚政策等。这些政策使内蒙古地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隔绝的状态。 而到了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国门逐渐被打开,中国逐渐变成了西方国家推销商品的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使内蒙古地区原有的社会封闭隔绝状态也被打破。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商品以更大规模输入内蒙古,同时资本输入也随之出现,这就更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瓦解过程。内蒙古原有的封建经济开始加速崩溃。西方资本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破坏了内蒙古地区的封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另一方面则促进了农牧产品的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的畸形。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各种新事物、新信息开始冲击内蒙古地区,商路、邮路被开通,道路被修建,银行、矿山兴起。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新政”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放开民间投资工商业限制。此后,大量的外国商业势力开始进入内蒙古地区,由于经商的人员机构急剧增加,为了顺应形势发展,清政府还逐渐放松了对内地旅蒙商的各种限制,准许这些商人自由出入蒙地。上述“新政”的实施,大大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边塞内外、蒙汉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1902年,清政府还开始实行“移民实边”、放垦蒙地等政策,由政府主持实施了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垦,此举最终打破了原有的禁止内地农民进入内蒙古地区“开荒种田”的政策,给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带来剧烈变化,过去那种封闭隔绝的落后状态被彻底改变。而这些变化都为内蒙古地区近代报业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二、贡桑诺尔布对内蒙古近代报刊诞生所做的贡献 作为蒙古亲王,贡桑诺尔布以其同时代蒙古亲王少有的创新和实干精神促进了他所主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正是借由他的推动和一系列实际举动,内蒙古地区的近代新闻业拉开了序幕。概括来说,贡桑诺尔布对内蒙古近代报刊诞生的贡献主要包括: (一)资助研究蒙古文活字印刷术 近代报刊业的一大明显特征即活字印刷。由于文字的差异,在汉文字报刊已经大量开始采用近代印刷机的清末,蒙古文图书还未能实现活字印刷,这一状况大大阻碍了先进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为了使蒙古族的印刷出版业赶上世界印刷出版业的步伐,贡桑诺尔布资助了出生于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一个平民家庭的特睦格图(汉名汪睿昌,字印侯),专门进行蒙古文活字印刷方面的技术公关。 当时,蒙古文的印刷品只有少量雕版印刷和石印,还未出现铅印。根据史料记载,1913年,俄国人曾经在哈埠出版过蒙古文铅印杂志。之后不久,日本人也在东北出版过蒙古文铅印报纸,但由于均采取了对中国保密的措施,因此上述两国所开发的蒙古文铅活字印刷术自然也就没能传入中国。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受到贡桑诺尔布资助的特睦格图开始着手研究我国的蒙古文铅活字印刷术。 经过一系列实验,1919年,蒙古文铅活字初步制成。此后经过多次试用、改进,1922年冬天,蒙古文铅活字印刷术终于在我国第一次获得成功。蒙古文铅活字印刷术的研制成功,对促进蒙古文近代报刊的诞生堪称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为蒙古文报刊的批量印刷、传播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术。 (二)积极创办新式教育 清末时期的内蒙古盟旗,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文化教育,据贡桑诺尔布对朝廷的奏议中记载,当时“通汉文者固百无一二,即通蒙文者亦甚寥寥”。因此,贡桑诺尔布认为,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应先立师范学堂数处”,“学成归本旗多开小学,渐次递升”。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1902年,贡桑诺尔布在喀喇沁旗创办了崇正学堂,对蒙古人子弟进行教育。在这所学校里除开设蒙汉文“四书”“五经”等传统课程外,还借鉴了西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开设了日语、地理、历史、绘画、音乐、体育、算术等课程。开办几年后,贡桑诺尔布开始将目光对准国外,先后从崇正学堂选拔了若干名优秀学生派往日本留学,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了蒙古族近现代历史上的优秀人才。 在创办崇正学堂的基础上,1903年贡桑诺尔布又成立了守正武备学堂,开始实施新式军队教育,还设立毓正女学堂,开始进行女子教育工作。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贡桑诺尔布的新式学堂囊括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贡桑诺尔布的新式学堂不仅课程设置新,而且在招生方式上也比较新。他的学堂是真正的“开门办学”,在喀喇沁旗的蒙古族人士都可以将子女送入崇正学堂学习。但在这种新式学堂成立之初,却并未在民众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反而出现了诸如“我们的子弟一入学堂,不仅会变成异教徒,而且还要被送到国外去,后果怎样,那是很难说的”等谣言,以至于很多人纷纷带着孩子远走他乡,以逃避上学。 在这种情况下,贡桑诺尔布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对于送来学生的人户,免去户口税,并且给他们的门首悬挂解除赋役的特许木牌,以资奖励。”这样学生才逐渐多了起来。此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贡桑诺尔布还专门从北京请来了两位新式师范毕业的汉族教师。由于当时的崇正学堂只招收男孩子,为了让女孩子也能接受新式教育,后来,贡桑诺尔布还专门开设了女学堂。据1905年5月28日发行的《东方杂志》记载,“喀喇沁亲王前聘日本女士河原操子至蒙,即建女学一所,而就学者寡。王乃自执大杖将王府内所有少妇全数驱入学校。近已有学生六十人,能以蒙古语写作,又能读英日文,算法、手工亦各知大概云。” 随着新式教育的开办,蒙古族普通民众中受教育的年轻一代逐渐多了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近代蒙文报刊的出现奠定了读者群基础。 三、从《星期公报》到《婴报》 提及拉开内蒙古近代报刊序幕的代表性报刊,一般都会提到《婴报》,但实际上,据日本资料记载,1905年9月下旬就曾在喀喇沁旗出现过一份名为《星期公报》的蒙汉双语出版物,该刊采用石印,每周出刊一次,以向喀喇沁旗札萨克郡王贡桑诺尔布通报下情,并向下传达其旨意为宗旨。从报名和出刊宗旨看,极有可能是旗府主办,具有政报性质。 但是,对该报的记载也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的阶段,不但记载少,而且没有实物留存。据《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记载,“贡王为了启发民智,宣扬新政,曾在崇正学堂内附设了个报馆,每隔一天石印一大张,名曰《婴报》,并责成崇正学堂的师生源源投稿,除刊登些国内外重要新闻外,有科学常识、各盟旗的动态以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由送报员送到人烟稠密的村落,大量散发,不收报费。”就当时情况来看,一旗之内没必要也不可能并存两份报纸。因为出刊宗旨和内容有所拓展使得《星期公报》改名为《婴报》。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少数民族文字的发明与应用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的兴办创造出了必要条件。中国早期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出现于20世纪初,《婴报》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第一份蒙文报纸,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该报创刊于1905年,报纸开本4开,隔日出版,印刷上采用石印。社址设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贡王府的崇正学堂院内,内容上主要刊载国内外重要新闻、科学知识以及当时内蒙古各盟旗政治形势的动态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发行方面则采用了免费投递的方式。 而《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一书中则写道,“《婴报》创刊于喀喇沁右旗婴报社,创办时间是1905年冬,石印,4开。主办人系该旗扎萨克贡桑诺尔布,社址在其王府内的崇正学堂。该报是内蒙古地区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纸。每期印数颇多,分发各村落。有出刊七八年之说,停刊时间不详。”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内容方面,《婴报》除了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外,还刊登有科学常识、盟旗动态及针对时局的短评等文章,所以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说,《婴报》在喀喇沁当地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受此鼓舞,贡桑诺尔布还曾把办报的目光瞄准了北京,他曾想在北京创办一份文摘性质的报刊。 根据《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记载,1907年他曾“创办一蒙文报,系汇选各报译成蒙文,总馆设于京师,凡内外蒙古及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均设分馆,专为开通蒙人风气,以期自强。闻已聘定雍和宫喇嘛罗君子珍为主笔,其余办事各员亦以喇嘛居其多数”。 所谓雍和宫喇嘛罗子珍,即《蒙古风俗鉴》的作者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有罗氏跋言,并简述了罗子珍的生平,但其中并没有提及他受聘编报这件事。如此看来,贡桑诺尔布在北京创办蒙文报一事实际上没能实现,但此举却也充分彰显了他对报纸的重视和办报的努力。 作为赤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代史中著名的历史人物,贡桑诺尔布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激变的时代,为了谋求民族振兴和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贡桑诺尔布付出了艰辛努力,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而办报无疑是他这些尝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在他之前内蒙古地区也没有过创办近代报纸的先例,因而贡桑诺尔布的办报举动不仅是创举,更为内蒙古地区近代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影响和意义还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郑晓光、李俊义.贡桑诺尔布史料拾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2]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 [3]忒莫勒.内蒙古旧报刊考录[M].远方出版社,2010 (本文是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2015年度校级课题“内蒙古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15009) 作者简介:江鸿,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盛兴,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讲师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