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感官的延伸与现场的回归
范文

    【内容提要】无人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经历了形式感主导的初级阶段、应用多样化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趋向雷同的瓶颈期。在新闻现场环境危险、事件发生突然、影响空间广大,或存在阻挠采访因素的情况下,利用无人机延伸人类感官,回归新闻现场,是深化其在新闻行业应用价值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无人机 媒介技术 新闻摄影 航拍 新闻价值

    近年来,无人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逐渐普遍化。自2011年《重庆晨报》成立全国首个新闻航拍工作室,到2015年新华网成立国内首个新闻无人机编队,并与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合作推进新闻无人机产业应用,开设无人机新闻摄影培训班,媒体培养无人机摄影人才并组织考取无人机驾驶执照成为潮流。2017年5月7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无人机摄影专业委员会,正式将其列为新闻摄影研究的独立一支。

    但同时,由于盲目扩张,经历了井喷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于去年起明显降温。不仅美国明星企业Lily破产裁员,中国的无人机企业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两家知名厂商亿航与零度于去年年底起大幅裁员。同样的“盲目扩张”也出现在新闻摄影领域。无论是美国摄影师抓拍火山喷发、鲸鱼交配,还是中国无人机摄影大赛优秀作品《盐湖上的电工》《光影》《搏海》,亦或是全国主流新媒体瞰四川活动中“天空之城”系列图片,被大范围应用与倡导的无人机新闻摄影似乎陷入了高视角、大景观、绝景色的怪圈。

    学界对摄影的分类方式各有不同,其中较为公认的是按照传播目的分为艺术摄影、实用摄影和新闻摄影三类。艺术摄影的目的是为人们带来审美愉悦,实用摄影有其具体的价值和功能,而新闻摄影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及时地传递新闻信息,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兼顾传播的社会影响。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大多数应用场景,似乎再一次印证了南非摄影师盖伊·提拉姆的担忧,“如今,人们愈发热衷于制造戏剧冲突,而忽略了场景本身的力量,这已偏离了报道摄影的本质,在我看来,过去那些真实、沉静并蕴涵故事的画面才尤为可贵。”我们有必要梳理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历史,思考其核心价值所在。

    一、无人机新闻摄影发展历程

    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作为一项无线遥感技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了萌芽,但直到20世纪末,其主要应用仍局限于军事领域。21世纪初,迷你无人机诞生,小巧便携和相对稳定的特点迅速开启了民用无人机市场。此时,大疆、3DRobotics等中外厂商竞相投入竞争,并掀起行业应用开发竞赛。可以说,是多样化的行业需求带动着民用无人机不断创新升级。除农林管理、建筑测绘、自然灾害现场勘探等工业级应用,兼具消费级需求和工业级市场的新闻行业也成为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一)初期:形式感主导

    2013年前,无人机摄影就已经进入受众视野。在2011年华沙示威行动中,波兰的一家公司使用自己研制的无人机进行了实验性拍摄,当时的技术还较为有限,但与众不同的视角震撼了民众。同年,中国出现全国首个新闻航拍工作室,《重庆晨报》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外,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台风“海燕”、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中,都出现了媒体用无人机的身影。

    在发展初期,无人机新闻图片定位为传统航拍的补充,数量少,可以说是少数新闻单位或摄影记者个人的尝鲜之作。但在尝鲜过程中,也有记者开始摸索新的摄影角度,创新应用方式。

    《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坤荣于2013年历时8个月完成的《日常运动》组图,获得了第57届荷赛奖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是目前荷赛官网可查最早的以无人机拍摄的获奖作品。在6张照片中,分别展现了中国普通市民打乒乓球、篮球、沙滩排球等画面。与众不同的是,陈坤荣采用了低空遥控航拍技术,以90度俯瞰视角一以贯之,赋予了日常运动独特的视觉形式感。用陈坤荣自己的話说,“它的题材很烂,但是我给它一个新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包装得很新。”①

    陈坤荣为拍摄这组照片事先踩点多次。他在接受采访时讲道:“要在一次飞行中完成一个场景的拍摄,前期要准备很多,我都会先去踩点,比如这个地方有人在打冰棒球、踢足球……我事先在没人的时候就要飞上去看看效果如何,因为在空中和地面上看差别还是很大的,要先看形式感怎样,如果构图OK的话,我再想象把人融进去是怎样的效果。有的时候一个拍摄场景要踩点两三次。等到有人的时候,我就飞上去,最后尽可能使用一块电池就完成拍摄。”②

    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摄影师以人的视觉先行感受,再利用无人机遥控拍摄,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师的视觉影像、真实图景和拍摄成像三者在时间上是相互分离的,但在空间上却是间接重合的,最终呈现的拍摄成果实际上是摄影师脑中已有的影像,无人机的功能只是将该影像再现。

    可见,形式感是这一时期无人机新闻摄影最吸睛的部分。如麦克卢汉所讲,媒介即讯息。一项新科技最开始被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时,其传递的新闻内容似乎还不那么重要。无人机应用于新闻摄影也是一样,与照片内容相比,图片本身的形式、角度和拍摄方式反而更有价值。从拍摄过程来看,以“上帝之眼”看到的仍然是摄影师事先了解的图像,并没有从实质上延伸摄影记者的视觉感官,无人机新闻摄影只是成本相对较低的航拍。

    (二)发展:应用多样化

    2014、2015年是无人机新闻摄影高速发展的两年。一方面,无人机技术进一步突破,出现了一系列黑科技,如自动避障、自动追踪、自由抛飞、手机操控、室内定位、4K高清、迷你折叠、超长续航等等。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开始制定无人机使用规则,在规范使用行为的同时也承认了其合法性。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应用驶上了高速路。2015年1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11家新闻机构从事无人机新闻试验,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10家新闻机构随即在华盛顿宣布,开始测试通过无人机搜集新闻素材,报道新闻。

    以这两年间3个荷赛获奖作品为例。2015年,比利时摄影师Tomas van Houtryve凭借《蓝天的日子》组图,获得荷赛当代热点类组照三等奖。照片中的美国居民在婚礼上、在运动场上或在葬礼上平静地生活,这是摄影师在美国寻找的巴基斯坦、也门空袭报告中提到的场景。自2004年以来,已有数千人死于美国无人机空袭之下,摄影师特意以无人机拍摄,表达着无声的反抗。垂直的角度让文化与文化间横向的隔阂隐藏起来,画面中只有光、人、影同处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内,对人性的思考蕴含其中。

    翌年,《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以大疆精灵3号无人机拍摄《天津爆炸》,获得第59届荷赛一般新闻类单幅三等奖,让航拍摄影再一次登上世界新闻摄影的最高奖台。在照片中,大爆炸后留下的巨坑、废墟清晰可见,带来强烈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受灾地区较大范围的整体样貌。据陈杰表述,当他15日凌晨到达现场时,已有3名记者进入第一现场,考虑到地面拍摄已没有太多必要,他选择了携带航拍器登上现场制高点拍摄,不仅取得了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还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有关现场情况的信息③。

    同年,由《纽约时报》摄影师Josh Haner创作的融合报道《在融化中消失的格陵兰》获得了评委的青睐,夺得荷赛多媒体奖创新报道组二等奖。这篇报道的图片拍摄于2015年,也是《纽约时报》第一次运用无人机拍摄的报道④,突破了通过卫星图片和模拟实验分析格陵兰冰川面积变化的限制,直观、生动地唤起各界对格陵兰岛生态环境变化的关注。

    这一阶段,无人机新闻摄影开始探索更多样化的应用方式,在灾难报道、环境报道等领域都取得了进步,摄影师逐渐突破了形式的禁锢,开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给无人机新闻摄影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此外,无人机新闻图片开始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挑起大梁。以天津港爆炸事故為例,大量以无人机拍摄的现场鸟瞰图成为第二天报纸争相使用的主图,《中国日报·美国版》、荷兰《忠诚报》也使用了国内摄影师的无人机航拍图。

    (三)徘徊:拓展遇瓶颈

    2016年下半年以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遇冷,其在新闻摄影领域的应用扩展也遇到了瓶颈。这一时期的无人机新闻摄影应用变化主要体现为主体平民化和大片雷同化。

    随着消费级无人机价格的降低和可操作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开始购入小型无人机。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总数为5047,其中75%持有的是多旋翼驾驶员合格证⑤,这也是新闻摄影使用的主要机型。且我国民航规定,重量小于7公斤的无人机不需要考取驾驶执照。据中国之声报道,我国无人机数量在2016年底已超过2万架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公民新闻的助力器。

    同时,逐渐熟悉无人机拍摄技术的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却开始陷入高视角、大景观、绝景色的误区,众多无人机摄影大赛均以商业大片的标准进行筛选,新闻摄影最高奖项荷赛奖在2017年的优秀作品中却没有一幅无人机摄影作品。新闻摄影中的无人机在被捧上了天后,似乎突然江郎才尽。

    二、无人机新闻摄影应用价值的衡量

    面对瓶颈,无人机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还有没有潜力可以挖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突破原地打转的现状,我们需要先理清楚其在哪些新闻场景下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新闻现场环境的危险程度、新闻事件发生的突然程度、新闻摄影需要关注的地理范围、记者进入第一线的困难程度都是无人机新闻摄影应用价值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的危险程度

    新闻摄影记者一向是高危职业。据保护记者委员会统计,仅2016年,全球可明确被害动机因公殉职的媒体工作者有48人,其中摄影摄像师占比高达66%⑦。而无人机很好地为记者与危险物之间制造了有限的安全距离。以天津爆炸事故为例,爆炸巨大的能量让周围的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大火蔓延,所储危险及有毒气体挥发,无一不对进入核心区的摄影记者造成威胁。在此情况下,刘杰及其同行随身携带的无人机就可以代替记者进入危险区上空进行拍摄。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全距离是有限的,可遥控的无人机无法代替摄影记者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刘杰在手持无人机步行攀爬现场制高点,即一栋18层的大楼时,同样是在尽其所能靠近新闻第一线。

    (二)发生的突然程度

    10年前,伦敦地铁爆炸案中的手机摄影大显身手。如今,无人机也可以在突发事件中开辟新天地。灾难新闻报道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占据很大地位,是衡量媒体综合能力的窗口,目前也是无人机摄影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但无人机在社会类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的潜力仍有待挖掘。在巴西、墨西哥,当地新闻组织已经利用无人机采集示威游行、车祸等新闻,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路。

    (三)空间的影响范围

    无人机拍摄属于航拍,在拍摄大范围全景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俯瞰角度带给人视觉的震撼与享受。同时,由于人的解放,无人机还可以进入不适宜人类的自然环境中拍摄,角度更灵活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这也是目前其在风景宣传片拍摄中备受重视的原因。《在融化中消失的格陵兰》即是此类典范。

    (四) 现场的接近难度

    在一些情况下,记者进入现场会受到阻碍,一方面是自然类障碍,如海拔过高、重度污染等等;另一方面则是人为障碍,此时,无人机不失为得力助手。陈杰在福建宁德企业环境评估迷局报道中,发现当地企业将工业废渣填入芦苇荡,而环评报告中的所谓“同村”公众调查对象大多为伪造。在采访频频受阻时,他选择在环境污染区的一个山顶上借助无人机进入严重污染点拍摄,为揭露当地镍合金产业群严重污染及环评造假提供了重要证据⑧⑨。

    三、无人机于新闻摄影的价值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无人机正在为人类视觉的延伸助一臂之力。作为传感器家族的一员,无人机和传统航拍、卫星拍摄一样,为我们提供了以“上帝视角”观察世界的机会。“上帝视角”一词来源于文学,用以和“凡人视角”区分,指作者可以写出故事里的一切细节,不管从逻辑上讲这些细节是否会被观察到。应用到新闻摄影领域,则指以俯瞰的角度介绍新闻现场,是一种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拍摄角度。

    同时,无人机还具有传统航拍、卫星拍摄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传统航拍相比,无人机可以适应的环境更为复杂,时间、地点的选择也更为灵活;人员更为精简,通常情况下,一个熟练的无人机摄影记者可以完成专业飞行员和摄影记者共同完成的工作;与人员对应的,对设备的调动也更为便捷,更适合处理突发新闻。与卫星遥感影像图相比,其不仅在操作的灵活性和便捷性上更胜一筹,还具备讲述人文故事、提升美学观感的可能性,由摄影师根据感官控制拍摄的照片会在处理细节和构图方面更加成熟。

    不难看出,无人机相比于其他具有“上帝视角”的拍摄手段,其优势不仅在于更为轻巧的技术,还在于更加接近现场的能力。如罗伯特·卡帕所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由无人机搭载的相机可以突破卫星、直升机和人自身的局限,进入到以上三者均无法进入的场域。这些新闻场景或环境危险,或出现突然,或范围较大,或存在阻挠采访的因素,均是无人机可以一展身手的平台。分析其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无人机摄影与摄影师视野的关系经历了从复制到扩大的变化。而对新闻摄影而言,扩大与缩小的景别均是对新闻事实的忠实,依靠大景别和精巧的构图、光影只是展现现场的一个方面。随着无人机机型进一步瘦身和操作稳定性增强,无人机代替人拍摄更为深入的现场特寫也值得探索。精巧的构图和美轮美奂的全景不是无人机新闻摄影的全部,多角度延伸感官,重新回归新闻现场,无人机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潜力还大有可挖。

    注释:

    ①2014年荷赛奖获奖者陈坤荣:我并不那么入流[EB/OL]. http://news.nandu.com/html/201404/24/989685_2.html.

    ②新浪图片专访荷赛获奖者陈坤荣[EB/OL]. http://news.sina.com.cn/w/p/2014-02-15/103729478031.shtml.

    ③⑨访荷赛获奖摄影师陈杰:无人机对新闻摄影益处多多[EB/OL]. http://mt.sohu.com/20160219/n437914115.shtml.

    ④2016荷赛多媒体奖提名作品:VR和无人机被巧妙运用[EB/OL].http://gy.qq.com/original/photo/pic032.html.

    ⑤2016上半年AOPA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报告[EB/OL]. http://mt.sohu.com/20160824/n465793151.shtml.

    ⑥数据显示:我国无人机数量超2万架 一半以上在“黑飞”[EB/OL]. http://money.163.com/16/1210/20/C7V0IPEU002580S6.html.

    ⑦48 Journalists Killed in 2016/Motive Confirmed[EB/OL]. https://www.cpj.org/killed/2016.

    ⑧陈杰.环评名单迷局[N].新京报,2015-6-24(A16).

    参考文献:

    [1]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 (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8-49.

    [2]詹青龙、袁东斌、刘光勇.数字摄影与摄像(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212.

    [3]郑俊彬.探析无人机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特点及创新应用——以南方都市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3):28-29.

    [4]薛傅龙、高远洋.2015中国民用无人机发展大盘点[J].今日民航,2016(1): 70-77.

    [5]许向东.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 国际新闻界,2015(10):107-116.

    [6]陈怡.媒体无人机,新闻采集的未来标配[J]. 军事记者,2014(11):61-62.

    [7]周会峰.浅析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日常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2014(6):16.

    作者简介:张佳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5: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