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者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新闻线索 |
范文 | 王靖 新闻线索是记者实施采访的起点,也是新闻采访的依据。对新闻线索的发现和利用往往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记者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新闻线索》一文提出,新闻线索潜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可通过4种主要途径获得。作者结合多年一线采访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发掘身边新闻线索的基本思路。 校对是保证文稿质量的重要一环,是对写作、修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如何做好党报校检工作》一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党报的校检工作,从而更好地找出文稿中的各种差错,以确保党报质量。 本期刊发的4篇论文,全是来自新闻媒体采编人员实践工作的总结提炼,可读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对新闻线索的发现和利用往往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不少初入行的新闻记者常苦于无稿可写,这通常与忽略了新闻线索的来源和未能充分利用新闻线索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新闻线索潜藏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可通过常规方法、亲身发现、参考其他媒体、线人爆料4种主要途径获得。但受经验的约束,新闻记者容易与新闻线索擦肩而过,因而多看多听多问多想的方法有助于新闻记者从蛛丝马迹中“揪”出新闻。 一、“常规动作”中满布新闻线索 四处跑活动、不停参加会议,不少年轻记者对于这种新闻行业里的“常规动作”不胜其烦。一些记者认为文山会海逐渐消磨着自己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因而,一些时候很容易看到有记者在活动和会议现场签完到便匆匆离去。更有甚者会直接要求会议人员发点材料到邮箱,连签到也省去了。一位老记者常常把“有没有新闻去了才知道”挂在嘴边,以鼓励自己最大范围地接触到新闻报道来源。受这句话的启示,笔者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轻视每一次活动和每一场会议,努力在文字材料、主持发言、现场情况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任何适合新闻报道的内容。 在2016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当每一位发言人发言完毕后,笔者都会追上去向其索要纸质发言稿,配合上录音以及现场采访,为期仅一天的会议,笔者和同事两个人利用这些素材,在各个线路播发的关于煤炭产业的新闻稿达30多篇。此外,在其他一些了无生趣的会议材料中,经过抽丝剥茧,笔者还挑出了诸如“内蒙古884名财政供养人员违规领取千万低保金”“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面临干涸”等重要线索,并最终采写了系列新闻稿件。 在参加日常活动时,新闻“被低估”的事情时有发生,即原本很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被活动组织方忽略,或记者也未能从纷繁的信息中挑选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一次,内蒙古某医院通知记者,“你们来参观下我们新生儿科吧”。由于盛情难却,只好勉强答应去看看。经过认真采访之后,笔者于当天发了《内蒙古首家公益母乳库挂牌》的新闻稿。在这条新闻里,连院方都不清楚什么才是宣传重点,倘若记者处于盲从的状态,新闻稿很有可能变成宣传稿不说,有价值的信息也会被其他信息所埋没。因而,多聽多问十分关键,是去粗取精的前提条件。 二、记者的情感越波动可能离新闻越近 亲身发现也是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新闻记者很难与重大突发新闻相逢,绝大多数情况是“记者立即赶赴新闻现场”。除时效性新闻外,新闻记者多数是非时效性新闻的亲历者。笔者认为,由于新闻记者整天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情感非常丰富,不妨将自己的情绪波动当作检验新闻线索的试金石。记者的情感越波动,可能离新闻就越近。 一天,一条内容为“今天我有事不能替你上课了,所以今天就不收你费了”的短信错发到了笔者的手机上。看后,笔者非常诧异,难道学生们在花钱租人上课?经过多天的采访,笔者写了稿件《部分大学现“租人上课”乱象》,揭开了大学校园中存在的“替喊到替上课替笔记替作业”的乱象,由于话题比较新鲜,稿件被150多家媒体采用。笔者爱好美食,发现身边诸如“狗浇尿”“泡友餐厅”等名字粗俗的餐馆越来越多,在不悦情绪的影响下,经过采访写了题为《“厕所串串”“猪圈火锅”餐馆名粗俗化倾向何时休?》的稿件,以提醒这种现象应适可而止。此外,《女性停车位引争议》《多地影院3D眼镜开始收费引消费者质疑》等稿件的新闻线索多是在笔者情绪波动中捕捉到的,都是笔者在亲身经历过相关情况后写出的报道。 值得一谈的是,记者要在情感波动中把握新闻线索,而不能让自己的情感左右稿件的客观真实。要做到这一点,多听多问多看多想非常重要。如身边的几位同学都避开羊年生孩子,笔者本想写一篇这类题材的稿件,但采访完专家后发现,体现在多轮数据上,羊年非但没有少生孩子,反而有时比其他属相年生育人数更多。于是笔者写了《中国人真的避生羊宝宝吗?》的稿件,由于观点新颖,采用较多。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适用新闻行业 个人的发现力毕竟是有限的,有时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尤其是巨人的肩膀上可能看得更多,望得更远。新闻记者要养成天天看新闻的好习惯,要时常翻看各类媒体的各种报道。因为媒体上呈现的内容是对海量信息筛选后的精致线索,对这些线索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会创造出“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效果。对于其他媒体的现象类报道,记者可以继续发掘原因和建议;对于一地的新闻,记者可以放大到全国;对于热点事件报道,记者可以继续探讨其深刻意义;对于有争议和疑问的新闻,记者可以进行答疑解惑甚至辟谣报道。追踪和补缺是记者把其他媒体报道当作线索的主要方式,追踪体现为连续和跟进报道,补缺体现为报道角度新颖、落脚点拔高上。值得一提的是,新闻记者应充分利用线索,而不是抄袭,否则惹火烧身。 2016年初,一个女孩在医院痛斥号贩子的事情引发各大媒体报道。见机,笔者和同事兵分多路,赴北京各大医院暗访风口浪尖上的号贩子倒号问题,写出了《女孩痛斥号贩子后 北京多家医院号贩子仍顶风作案》的报道,并因此获得社级好稿。赤峰一对夫妇殴打母亲的新闻经赤峰一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经过采访,笔者和同事写了稿件《“殴打父母”被开除党籍说明了啥?》,将注意力转移到从严治党上,成功引导了舆论,稿件不仅得到了地方宣传部门的肯定,还被评为总编室表扬稿。 四、朋友越多线索越多,关系越好“料”越狠 在日常的采访报道中,每遇到各行各业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人,笔者都会主动加对方的微信或留下他的手机号码。笔者认为,交朋友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越多新闻线索就越多,关系越好获得的“料”就越狠。近年来,在这种思维逻辑的指引下,笔者的新闻工作收获良多。一次,一位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朋友私下告诉笔者,某企业污染了老百姓的地下水,并传来多张现场图片和多个线人电话。笔者立即进行采访,后与同事采写了《内蒙古一煤化工企业用3辆罐车向村庄偷排污水》的系列稿件,最终被评为社级好稿。一次,一位家长辗转多人找到一位媒体人,向其反映自己孩子升学时被学校“忽悠”的事情,由于其所在的媒体不适合刊发此类报道,这位媒体人又将这一线索转给了笔者。最终,笔者的报道引起相关领导重视,帮助多位家长解决了实际问题。 线人爆料的线索多为重大、独家新闻,但记者有时很难直接接触到线人,其间离不开各种朋友的穿针引线和举荐。交朋友是件自自然然的事情,新闻记者应该用自己的善良、朴实、真诚、正义去感动他人,只有当对方认为你是靠得住、信得过的人,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才会愿意将不敢告诉他人的事情告诉你。当然,在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应该努力在新闻报道中保护线人,使其不受报复和打击。 (作者单位: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