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遗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对阿细跳月的 影像表达
范文

    【内容提要】微纪录片在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顺势而生,方便快捷,传播的内容丰富而多元,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普及。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用画面呈现了阿细跳月的原真生态,用语言阐释了阿细跳月的千年历史,用叙述表达了阿细跳月传承的精髓,用音乐传递了阿细跳月的幸福快乐,用故事唤醒了阿细跳月的保护意识。从非遗的发展层面来说,微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价值、传承价值和传播价值。

    【关键词】非遗 微纪录片 阿细跳月 影像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传统的民间舞蹈,是阿细人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和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情感,代表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08年6月,阿细跳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弥勒市是阿细支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2008年11月,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西山地区被我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

    阿细跳月主要通过师徒、家庭、村落等传统方式传承,其中家庭是阿细跳月传承的首要途径,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们得知阿细跳月的传说、历史、发展变化,学习相关乐器的弹奏、制作,从而使阿细跳月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在家庭中得到直接传承。然而,现代文明、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很多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阿细跳月同样面临着青黄不接传承断层的局面。好在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这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带来了福音,可用视听兼备、声画结合的影像技术生动形象地记录阿细跳月,这相比文本记录更加真实、形象、准确和便捷,将更有利于对阿细跳月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一、微纪录片《炫舞的艺术》

    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用微电影的语言,记录现实社会生活的片段或再现真实的历史。微纪录片的核心价值为真实。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一般时长是5-25分钟,适用于电视、网络、手机传播。

    《弦舞的艺术》是2018年2月由有着十多年经验的bboxer音乐制作人黄鹏程自己投资拍摄的微纪录片,讲述了黄鹏程寻找快乐和幸福音乐的故事。黄鹏程追随潮流,热衷创新,与音乐融为一体,演奏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他也一直在不断寻找着那些能够让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的声音。于是,他来到了阿细跳月的故乡——云南弥勒西山地区亲自体验延续千年幸福和快乐的阿细跳月,让阿细跳月跟现代音乐结合起来。

    这部微型纪录片虽然只有5分钟,但是内容精炼丰富,主人公黄鹏程通过自己的语言介入,融合其音乐梦想,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对阿细跳月进行呈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黄鹏程和自己的音乐团队的介绍,以及他们追求的音乐梦想;二是他进入阿细跳月的故乡,和阿细人一起体验有着千年历史的阿细跳月;三是采访了阿细跳月的两位传承人,展现了阿细人对阿细跳月的热爱和忠诚,并介绍了阿细跳月的主要乐器——大三弦;四是他和阿细的孩子们一起跳月,体验那份无拘无束的快乐;五是体验了阿细人过新年的独特风俗和篝火中跳月的幸福。

    二、《弦舞的艺术》对阿细跳月的影像表达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化过程,具有现实的客观性和历史的创造性双重属性。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历史不仅是人类的现在在过去的投影,它还是人类的现在中最具想象力的部分在过去的投影,也是人类自身选择的未来在过去的投影。《弦舞的艺术》用画面呈现了阿细跳月的原真生态,用语言阐释了阿细跳月的千年历史,用叙述表达了阿细跳月传承的精髓,用音乐表达了阿细跳月的幸福快乐,用故事唤醒了阿细跳月的保护意识。

    (一)情景再现,用画面呈现阿细跳月的原真生态

    《弦舞的艺术》微纪录片画面内容生动形象,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阿细跳月原生态的舞姿。画面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分别是片头中故事的主人公黄鹏程的音乐生活;中间贯穿的是阿细人跳月的情景,包括在村寨里跳月,围着篝火跳月,老年人跳月,孩子们跳月……另外就是阿细跳月传承人的情景,包括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岳兴制作乐器大三弦的场景和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段正荣的采访。

    (二)视听结合,用语言阐释阿细跳月的千年历史

    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充分运用字幕、旁白、主人公讲述以及他者采访等主要视听语言,阐释了阿细跳月的千年历史。字幕“听说在云南,有一项流传了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阿细跳月,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阿细人都会聚在一起唱啊、跳啊……千年来,阿细人用阿细跳月表达着对彼此的爱意和丰收的喜悦……没有阿细跳月我是生活不了的,阿细跳月比我生命还重要……”这些自然樸实的语言,充分表达了阿细跳月悠久的历史。

    (三)古今关联,用叙述表达阿细跳月传承的精髓

    微纪录片《弦舞的艺术》通过主人公黄鹏程对阿细跳月的叙述,配以快乐的音乐,将传承千年的彝族阿细跳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关联起来,他说:“我发现阿细跳月虽然传承千年,却和现在流行的欧美爵士、funk等潮流音乐不谋而合……那是一种怎样的乐器,能奏出延续千年的幸福和快乐。”这充分表达了阿细跳月经久不衰的原因和传承的精髓。阿细跳月不仅仅是这一古老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这一民族对彼此的爱意和丰收之喜悦的情感表达,对快乐的追求,对民族的守护与虔诚。经典的文化永远不会过时,正如传承千年的阿细跳月,仍然有着现代音乐的经典。

    (四)传统与现代结合,用音乐表达阿细跳月的幸福快乐

    纪录片中,以主人公黄鹏程bboxer的现代音乐开始,结合各种不同的以阿细跳月为背景的快乐音乐,包括田野里跳月的音乐,村寨里跳月的音乐,孩子们欢快的音乐,还有新年将近阿细人一起举杯祝酒的音乐,当篝火熊熊燃起,阿细人手牵着手载歌载舞,欢度新年。这些都表达了阿细跳月跳的不仅是舞蹈,而且是幸福和快乐。

    (五)参与体验,用故事唤醒阿细跳月的保护意识

    整个纪录片的核心人物黄鹏程通过听说阿细跳月,到自己亲自到阿细跳月的故乡云南弥勒西山寻找阿细跳月,最后自己亲眼目睹阿细跳月的风采,体验原生态的阿细跳月,感受阿细跳月的巨大魅力以及其所带来的幸福与快乐。他说:“阿细跳月给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快乐和幸福,我想,这也正是它代代相传的原因。”借主人公之口呼吁人们珍惜阿细跳月带来的这份快乐和幸福,保护好阿细跳月,将它代代相传。

    三、微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

    非遗微纪录片是以非遗项目作为表现主体和审美对象,运用声画语言进行記录和表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适用于电视、网络、手机传播的微型纪录片。它凭借其真实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特性,成为记录、传承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方式。从非遗的发展层面来说,非遗微纪录片具有保护价值、传承价值和传播价值。

    (一)保护价值

    纪录片的首要功能是记录,非遗微纪录片虽然时间短,但是它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影像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记录下来,要保护就要先记录、保存。尤其是像阿细跳月这类民间舞蹈,全景式的声画记录才能将传承人的原生态舞蹈动作、舞蹈服饰、肢体语言和场景情感等原汁原味地采录下来,才能真正起到保存和保护的作用。

    (二)传承价值

    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记载,很难看出非遗的原始本真痕迹,缺乏生动立体的影像记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但是很多又流失在民间,像阿细跳月这种民间的传承是非常脆弱的,因为传承人已经老龄化了,资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不感兴趣,渐行渐远,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传承危机,如果不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可能随着传承人的去世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

    (三)传播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已逝的历史和文化,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保护和传承它的最终目的是将民族的这种传统文化和精神特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久地传播下去,让后人能够全面、真实地认识已逝的历史和文化,传播人类的文明。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图像就是世界及其认识世界的方式,当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都被视觉化时,这个时代也就是“世界图像时代”了。在传媒影像高度发达的今天,试图避开影像的影响去追寻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认识世界不仅不能忽视影像, 相反必须先认识影像。

    微纪录片在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微纪录片作为现代影像的一种,短小而精悍,视听结合,声画兼备,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经常辅以精美的图画或者直观的视频,改变了传统文化的艰深难懂, 便于现代人更形象直观地接受与理解。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发达,微纪录片记录和保存方便快捷,传播的内容丰富而多元,更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基于网络、微信等媒介的广泛性、快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微纪录片有利于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形式进行二次传播,增强对阿细跳月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

    [2]赵谦.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141-149.

    [3]石宏伟、范欣欣.影像传播的认识论思考[J].学习月刊,2007(04).

    [4]肖芒.论影像记录在“非遗”抢救中的优势和价值[J].齐鲁学刊,2010(06).

    [5]张有平.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纪录片传播——以文化传播为视角[J].东岳论坛,2017(03).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彝族阿细跳月的数字化影像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2015Y4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玫瑰,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系讲师

    编辑:孟凌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