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留心生活中的细节 发掘历史中的新闻 |
范文 | 张文魁 2012年5月25日,《沈阳日报》一版刊发一组三幅图片《中街又现神秘遗迹》,疑似清代遗迹。图片见报后引起沈阳各界极大反响。第二天此消息继续发酵,百姓街谈巷议,大半都是中街神秘遗迹。 沈阳中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不仅是沈阳自明清以来历史悠久、交易繁华的商业街,而且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过的宫殿建筑群,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月上旬我在中街采访,发现北中街一处建筑工地颇具神秘感。此地已被围板圈住,大门紧闭,严禁外人入内。我家曾居住在八王寺地区,常听祖辈父辈讲白塔、长安寺、九门、中街、故宫的逸闻轶事。此工地位于北中街路北,九门路南,北面正对清盛京城“九门”遗址,南面正对通天街,疑似一处清代遗迹,有可能是消失了380多年的努尔哈赤的早期寝宫。我几次采访均被拒绝,无奈只能透过围板间的空隙和大门打开的瞬间,按动快门抢拍了几张图片。 捕捉新鲜信息,抓住受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和重大事件,选择题材和表现题材进行深入报道,是体现摄影记者素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媒体在竞争中赢得受众的重要条件。 2007年沈阳瓮城遗址出土,2010年9月以覆盖玻璃罩的形式重新与市民见面。2011年4月,中街修建人防工程时挖出沈阳鼓楼遗址。我均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受众关注的新闻。鼓楼遗址位置就在沈阳故宫的西北角。据说这座鼓楼是370多年前,皇太极改建当年的盛京时修建的。北中街地处沈阳老城区中轴线上,这里发现清代遗址引起我的极大关注。 摄影思维比拍摄技巧更重要,价值取向是新闻摄影绕不开的一道坎。对于反映重大新闻事件来说,组照代表完整性,单幅体现典型性。由于拍摄客观条件受限,拍摄的角度不好,我匆匆拍摄的一组图片竟引起了涟漪效应。 《沈阳日报》图片见报第二天,《华商晨报》5月26日一版刊登《中街疑现努尔哈赤寝宫》。5月27日《辽沈晚报》A10版、《沈阳晚报》第5版,分别刊登《沈阳北中街发现疑似多铎王府遗迹》、《市考古所:中街清代遗址身份待解》。众报媒以各种新闻特长,图文并茂地回答了沈城受众的关切。 作为摄影记者我对北中街清代遗址是否是努尔哈赤的“故居”更为关心。7月2日,在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再次采访了疑为努尔哈赤早期寝宫遗址。当日,新华社播发了我拍摄的五幅新闻图片。详实地反映了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遗址现场工作的情形,全国有影响的网站和报纸,几乎都刊用了沈阳北中街清代遗址的图片。 该遗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南北通长41.5米,东西宽度不详。一进院仅发现大门和南围墙。大门为南向,东、西各发现3块柱础石。南围墙为包砖墙结构,宽1米。二进院整体坐落在高台基址上。遗址废弃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有板瓦、筒瓦、滴水、花砖、串珠纹砖、砖雕等。瓦当、滴水当面和部分模印花砖上均为莲花纹饰。沈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证实,此处清代遗迹出土的“绿釉瓦当”,只有亲王一级才可以用。 7月31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揭开了380多年的历史之谜。位于北中街路北的清代早期遗址为努尔哈赤的住所罕王宫,它是沈阳故宫的组成部分。罕王宫与沈阳故宫大政殿为同时期建筑,两者的关系真实体现了清早期“宫”与“殿”分离的满族宫廷建筑特征。清初盛京城的建设,采用的是藏传佛教曼陀罗理论,城市建设外圆内方,道路呈放射状,并非正南正北,这在沈阳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全国也是惟一保存下来的。 在罕王宫南侧偏西不远的地方,还发现了豫亲王府遗址。豫亲王多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年幼的嫡子,也最受宠爱,他的王府离沈阳故宫最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豫亲王府被日本人占领。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辗转成为沈阳某部门的档案存放室。王府里唯一保存下来的石雕影壁,仍保存在沈阳故宫大政殿东侧。 沈阳罕王宫遗址曾入围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终赛。鉴于罕王宫的重大价值,沈阳市政府决定在罕王宫和豫亲王府遗址处,开辟2000平方米的“罕王宫殿遗址广场”,借鉴雅典新卫城博物馆的保护展示理念,采用玻璃走廊,建筑沈阳标志性的文物景观工程。 由于《沈阳日报》独家刊登了《中街又现神秘遗迹》图片,我获得报社通报嘉奖。 (作者单位:沈阳日报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