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者当行走一生 |
范文 | 李澍 笔者之所以提出“记者当行走一生”,是因为“行走”是记者整个新闻生命的“呼吸”与“阳光”。新闻界的行话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是“踩”出来的,新闻是“跑”出来的。这些说法都体现了“行走”二字。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 因此,我们用心研究一下如何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记者要用专业的眼光贴近真实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新闻,应做到“五字诀”:认准一个“苦”字,落脚一个“民”字,做到一个“实”字,突出一个“新”字,咬定一个“学”字。更要有工作激情和真情,如果缺少激情和真情,很难挖掘出让世人感动、让读者喜欢、让自己满意的报道。 范长江不到祖国的西北地区,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罗开富如果不重走长征路,恐怕写不出让读者如临其境的现场报道。魏巍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于是,他从众多的感人材料中选择了松骨峰战斗、勇救朝鲜儿童和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等三个最令他动情的典型事例,写成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整整感动了新中国几代人。魏巍说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感情的酝酿。有意境的好作品确实应该有一个闭目沉思的过程。这正像酿酒一样,酝酿得法,酒味才醇厚。 我们的先辈们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理论功底外,就在于他们善于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新鲜营养,而这离不开永不停息的“走”,“走”是记者新闻生涯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发达了,报社记者写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极了。足不出户,呆在办公室或家中,打开电脑,通过鼠标复制粘贴拼凑,上千字的稿件很快就完成。顶多再打一个电话,向采访对象要点材料,然后照着网上搜来的现成的稿子做点技术处理,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传给编辑部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报道见报了,可采访对象却不认识“写稿”的人。 正因为采访、写作等条件的改善,现在“走”字似乎被人们忽略了,六七百里的路程,运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一日还”;六七百字的稿子,借助传真、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可以“即就章”。因为走的少,鲜活的东西上不来,因为走不到一线,真实的情况弄不准,因为没有走近群众,百姓的脉搏摸不透,写出的稿子肤浅得很。 这就要求记者在“线”更要在“场”,要深入新闻现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因为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真谛;只有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才能写出好文章;只有用鲜活质朴的群众语言反映百姓心声,才能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 一度时期,有这样的思潮很盛行:经济报道“宜浅不宜深”,深了就容易走进理论化的窠臼,这种理念显然低估了受众的水平和价值需求。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是许多人最爱看的栏目,有专家甚至认为,它和被奉为中国电视新闻最高水平的“新闻调查”一样,因为深度而存在,因为质疑而精彩。这些报道中涉及经济报道的内容,可以说是深度的思想表达,深刻的智慧外露。 记得1980年,天津日报的同志针对经济报道事实陈旧、枯燥乏味的问题,曾提出一个含义颇深又具形象的口号:“大家动手抓‘活鱼,让‘活鱼上市。”所谓“抓活鱼”,是指记者转变采访作风,深入下去,抓鲜活的东西,抓读者喜闻乐见的东西。该报时任总编辑石坚等人写的文章《抓“活鱼”》《编辑配合记者抓“活鱼”》,在《新闻战线》发表后,曾在全国新闻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30年过去了,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媒体上发表的新闻,有没有变化呢?应该说变化是不小的。仅以鲜活而论,新鲜活泼的新闻多起来了,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我们又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有些新闻从内容到形式,用“鲜活”的标准来衡量,还有距离,也就是说,新闻失鲜失活的情况在部分新闻中依然存在。正因为这样,重提“鲜活”,很有必要。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做“跑新闻”。意思是说,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关在屋里冥思苦想出来的,也不是人家送上门来的。 又鲜又活的新闻更是如此。这个 “跑”字用得好,很有动感,反映了记者工作的特性,更形象地把鲜活新闻的特点反映了出来。如何写出又“鲜”又“活”的新闻?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主动出击,二是亲临现场,三是多留心。应该着重抓最生动的事物,抓最激动人心的事物,抓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典型。 第一,主动出击 所谓主动出击,就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加强策划,主动往下面跑。虽说现在电信事业大大发展了,电话采访十分快捷,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电子邮件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的新的采访手段,但这些都不能代替记者的两条腿。又鲜又活的东西在哪里?到群众中去,到实际中去,到生活中去,特别需要到那些过去没有去过或很少去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更出新闻,更出鲜活新闻,读者也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就更具新闻性。今天我们有些记者从范长江的采访实践中受到启示,采取了类似的做法,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经验表明,往下面跑,除了需要勤奋、需要激情、需要吃苦、拒绝懒惰、拒绝冷漠、拒绝享乐外,还需要求异思维。 第二,亲临现场 往下面跑,要亲临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突发事件,更要力争到现场。到现场去访问、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掌握既新鲜又生动活泼的第一手材料。 用文字描绘现场、再现现场,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现场感。现在有些新闻的现场情景少,或该写现场而没有写现场,和记者不亲临现场有关。这是新闻缺少鲜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多年来,媒体有一句话:“文章要带点‘土味。”所谓的土味,就是新闻的原点,就是紧接地气的原创,土味是报纸要立足本地,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本土信息,符合地方口味和地方特色。“三贴近”和“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就是新闻的源头活水,记者只有沉入“水”中,才会如鱼得水游得欢畅。 (作者单位:阜新日报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