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探析
范文

    施小明+伊影秋+陈阳

    摘要: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反腐败取得压倒性势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必须成为法治思想思考者和法治行动的领跑者。文章通过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研究,比较全面了解了高校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及能力的现状,提出了领导干部依法治校思维与能力提升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法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全面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治党管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教育部于2012年11月就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学校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尊重章程、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为此,课题组自拟了问卷,分别发放到上海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共收到有效问卷445份。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党的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我党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重视法治建设,并不断推向深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等不同历史重要节点均有明确提出,必须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是我党基于我国现状,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把握,是对执政能力正确认识和发展。领导干部是我国依法治国推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法律、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者,因此,必须科学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法”,这不仅是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是深化改革的必备条件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中共中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深化改革设计了法治的顶层设计后,党政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必须具备了应有的能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冲突也在加剧,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对党政干部能否响应时代变化、具有法治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升,应当成为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自觉需求,而高校党政干部理应走在前列,成为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排头兵。

    (三)是适应新形势和协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深化改革的当今,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由之路,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有效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化解矛盾,把法律置于脑后,仍然通过人治方式来处理矛盾和问题,从现象上看伤害了法治建设,从发展上看与全面深化改革背道而驰,从根本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领导干部能做法治表率,为百姓树立良好示范,才能真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最终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二、當前领导干部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主要不足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法制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治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从目前现状以及问卷调查的情况看,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及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决策、处理问题的状况还不容乐观,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法治思维意识的欠缺

    在“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障碍”的回答中,选择“法治思维意识淡薄”的占52.81%,这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干部法治思维意识的不足,法治思维能力的障碍还处在整个问题链的初端,这也直接反映出了高等学校推进依法治校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长期形成的官本位封建意识还留有明显印记;这一现状在“您认为传统的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向依法办事转变,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的回答中也得到了印证,40.90%的教师选择了“人治观念”,可见依法治校意识和观念的欠缺是我国高等教育依法治校的首要问题。

    由于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以权代法、以情轻法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用权,而是如何治“民”,个别领导干部把社会上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的人治思维方式带入高校,缺乏发展的、前瞻的思维与眼光。由于法治思维意识的不足,导致依法治理的能力欠缺,面对师生的合理诉求不能做到依法行事,影响到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干部依法治校能力有待提高

    在“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障碍”的回答中,选择 “法治思维能力不足”的占31.69%;而在“你怎么评价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回答中,选择“能力一般”的比例为55.28%,选择“能力很弱”和“能力缺乏”的比例高达33.03%,广大教师不但认为我们的干部法治思维存在着不足,更为突出的是高校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可以看出这些法治能力的不足是多维度、多层面的,领导干部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十分需要弥补这方面过硬的“本领”。

    尽管党的各级组织一直强调党员干部要重视理论修养、重视法治观念的提升,但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给广大教师留下的影响并不理想,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强表现在面对问题和矛盾的处理中,不能科学地从法治思维出发,而是简单地套用过去的传统做法,没有从发展的眼光去化解问题和矛盾,更无法科学运用法治的手段处理问题和矛盾,甚至把本来的小矛盾、小问题扩大化、严重化,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作模式在高校已经开展多年,也取得了实际的成效,这一理念也深入广大教师心中,为我国高等学校依法治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各项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可以说制度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已经比较完善,尤其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制度进行了废改立,制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得到了提升,高校干部对于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更进了一步,但我们教师对于党政干部依法治校的行为还不够认同,关键在于决策程序不够规范,部分领导干部依然我行我素,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执行法律和制度,出现“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甚至违规操作。如某高校一个学生规模超过5000人的大学院,在一年中仅有数次党政联席会,且会议记录寥寥几笔,年度工作计划、人事分配方案、人才引进等“三重一大”工作是如何研究和决策的都无纪实。种种现象表明,一些党政干部把制度挂在了墙上,看看制度不少,但执行制度就要打折扣了。

    三、领导干部依法治校思维与能力提升的思考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推进学校稳步发展,其最根本、最可靠的就是法治,因此,党员干部作为推进法治实现的关键,正确的法治意识、深厚的法律知识和良好的法治思维方式是其履行领导职责的基础。课题组认为领导干部依法治校思维与能力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治学习教育

    “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针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甚至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清楚,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如此说道。在问卷中,课题组设置了一个“请您谈谈贵校在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方面的有效做法或建议”的开放题,在上海理工大学的278份问卷中,有78位被访者共作了136个回答,其中认为应当加强法治学习培训教育的有60个,教师对这一回答的高度一致性充分表明法制学习培训教育的必要性。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要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样责任、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等。

    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管理部门要特别重视干部法治培训工作,有计划的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纳入各级组织的干部培训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法律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开展好这项工作。充分学习、掌握、运用好法治思维方式,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更好的发展。

    (二)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与思维

    首先,应当具有公平正义的法制意识与思维。在“法治思维的特征”的回答中,选择“法治思维出发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的占42.92%。法治体现的是公平正义的精神和原则,让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把广大师生利益和意见体现在办学过程,这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在决策过程中如果不从广大师生的利益出发,不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要求出发,而是偏袒部分利益群体的做法,就是缺乏公平正义思维的表现,在行使职责时,随意地、选择性地、不公性地开展工作,都不是法治思维,难以取信于师生,不可能获得师生的认可。

    其次,规则与民主决策意识与思维。在问题四“法治思维的特征”的回答中,选择“法治思维过程的规则意识”占44.27%,这个结果显示出高校在制度出台后,按章执行制度更为重要。干部在行使职权时,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解决问题、矛盾,都应该认真思考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包括行为的目的、行为的内容、行为的手段、行为的程序以及行为的权限等等是否合法合规。

    (三)致力于推进依法治校的体系建设

    高校领导干部不仅需要自觉的法治学习习惯,有良好的法治意识与思维,这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运行对党政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但仅仅具有这些观念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要求,能遵纪守法只是一个好公民的要求,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跳出个体层面的局限。在“您认为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最大的突破口在哪儿”的回答中,选择“体制机制完善”的占54.16%,同样在“如何提升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的回答中,选择“健全法律制度,加快法治体系现代化”的51.91%。两个问题回答的高度一致,反映出教师对依法治校体制机制建设的期盼。课题组认为,领导推进依法治校的体系建设可以从外部匹配及内部制度的衔接配套两个维度去设计。

    与外部匹配的一致性。首先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个大法为基准,其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我国数百条各类教育法规及制度已经覆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保障了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衔接配套。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可分为横向管理体制与纵向管理体制。横向管理体制是指领导体制、咨询体制、执行体制、监督反饋体制;纵向管理体制则主要指学校和职能部门、学校和学院(系)两级之间的组织架构及其责权划分。确保制度之间、权力之间相互衔接、制约,确保依法治校体系的完整。

    参考文献:

    [1]李茂林,刘玉威.大学依法治校的意义、问题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15(03).

    [2]中组部.过八成犯罪领导干部自称不懂法[EB/OL].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14-10-30/160231070406.shtml,2014-10-30.

    [3]袁祖望.学院制与高校纵向管理体制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5(02).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