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挥之不去的网言网语 |
范文 | 张研 【摘 要】近年来,各界人士对网络语言的评价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语言系统,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尽管对网络语言的说法不一,但是网络语言却依旧充满着活力,甚至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在顶级党媒上、央视春晚更是逐步在恰当地使用网络热词。如此看来,网络语言并不是洪水猛兽,正确适当使用对丰富传统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而媒体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用好网络语言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促进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 【关键词】网络语言 传统媒体 规范 网络时代,网络语言从最初的网络环境下使用,到“溢出”网络环境影响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语言使用习惯。网言网语经历了从饱受争议,到荣登大雅(“吐槽”“拍砖”等高频热词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入其中),不可否认,网络语言已经为现有的语言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在不断完善、规范中,展示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已经不能拒网络语言于大门之外,用好网言网语才能更容易与受众打成一片。 一、整合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一个影响人类语言的并不是网言网语,代表求救信号的“SOS”就是电报时代的产物,并且沿用至今。现在,网言网语成为语言新宠儿,简洁明快、轻松随意、风趣幽默的风格颇受欢迎,甚至传统的语言词汇中有时也缺少能准确表达网络概念的新词汇,如“当”(down)表示从网上下载文件,“猫”(modem)指调制解调器等等。可见,吸纳一部分网络语言成为新词,这对丰富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益处。但是,一些网络语言流于口语化、粗俗化、过于随意等倾向,对传统语言规范和使用也产生了负面作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语法混乱和拼写错误。在运用网络语言时,尤其是媒体使用网言网语,就要加以辨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网言网语中夹杂着字母、数字、语言意思表达不明、带有负能量色彩、不健康的网言网语要坚决抵制、禁止使用。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媒体人要做到通俗而不低俗,简洁而不简单。 二、传统和时尚并存,合理“卖萌” 把电脑高手形容为“大虾”。那些电脑高手由于长期使用电脑,时常弯着腰驼着背,外观形象就好像大虾一样,而且“大虾”与“大侠”谐音、通义,于是精通电脑的人就被称作了“大虾”。这种表达既合理地说出了语义,又展现了独特、诙谐的语言风格。还有许多结合网络语言的文字也是恰到好处,比如“神马都是浮云、科学发展才是真经”、“手握鼠标、胸怀天下”……这些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思的“网言网语”一改过去生硬呆板的文风,前卫新潮又让人感到亲切。 语言文字在与时俱进,在这个发展进程中,传统媒体对待网络语言也不会一味拒绝。2012年11月,网络热词“屌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热词做标题。而早在此前,《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就使用了“给力”这一网络热词。随后,网络热词逐渐开始出现在顶级党媒上,央视春晚更是逐步在恰当地使用。一些官员也一改过去的“官腔官话”,用合适的网言网语亲民。国务院新闻发言人首次使用网络语言“你懂的”,仅仅三个字拉近了发言人与百姓的距离,在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所有这些都在表明,网络语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用好网络语言可以增强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促进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 “给力”“萌”“雷人”“高大上”“白富美”“伊妹儿”“亲”等等网络语言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并随着网络的普及迅速流传开来。但是,也有人盲目跟风,一些表达语义时风马牛不相及的语言,也在频频出现,那种“非驴非马”的语言令人费解,以致一些人对“网言网语”产生暧昧晦涩、语义难懂的感觉。比如:把“喜欢”说成“稀饭”,“东西”称作“东东”,“超强”叫“走召弓虽”,“过奖”说“果酱”,“酱紫”就是“这样子”等等。也许表达者想要“卖萌”,想缩小沟通的距离,却让不伦不类的用语使人产生了“啼笑皆非”效果。 由此可见,简洁、易懂、生动、时尚的网络语言可以借用,但不可以乱用。尤其是对待政治、经济、突发事件等新闻,则最好采用规范的语言,这样才能显示新闻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三、“尝鲜”更需规范 使用网言网语,不是胡言乱语,媒体站在语言使用的哨口前沿,更需要谨慎规范。网言网语的任意缩略、同音替代,字母符号等与汉字混搭一起表达,也使网络语言饱受诟病。“小心我TSNM”是想表达“小心我踢死你们”,“蛇精病”其实是“神经病”,“涨姿势”实际是“涨知识”。类似于这些缺乏规范的网言网语,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也叫人“想说爱你不容易”。许多网络语言只是在网络这种特殊语言环境中才能使用,离开特定语境,生硬地带到语言中,不但对词语规范使用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也会混淆受众的视听,让人觉得费解难懂。 规范网络语言,媒体责无旁贷。在网络语言的运用中,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一个甄选和保留的过程,留存高雅的、约定俗成地词汇,要兼顾很少“触网”的人群,媒体在普通人群能理解语义的基础上才能对网言网语适当“尝鲜”,尽量避免非议和争议。要在了解熟悉网络语言的基础上适时地给予运用,对于那些容易造成沟通、理解困难的网言网语要禁止使用,对于片面追求“奇”、“怪”、“特”的网络语言要坚决杜绝滥用。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维系着文化的血脉,保持语言的规范媒体人义不容辞。语言在发展变化中始终进行着容纳、调整、完善,而对于融入语言的各种形态,媒体语言也不可能一味强硬地否定与禁止。媒体人要正确看待网言网语带给语言的影响,用积极的态度辩证地使用和引导,趋利避害、灵活运用不失为让语言规范而丰富的一条有力途径。 (作者单位:本溪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丁慎源 “网言网语”的创新与规范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08-03;[2]王传言 “屌丝”登上《人民日报》的启示 红网 2012-11-05;[3]李恩建 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 新闻中心-中国网 2011-03-15;[4]戴清林 规范网络语言之我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9-06-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