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出路 |
范文 | 刘莉 【摘 要】从风生水起到趋于平淡,尽管电视民生新闻一直保持着较强的收视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几近陷入困顿。本文试图在分析民生新闻的困境之余,找到突破民生新闻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民生新闻 困境 出路 用风生水起来形容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似乎一点儿也不为过。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一炮走红。随之,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掀起了一阵民生新闻的浪潮。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在中国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因为它主持风格上的多样化,形式上的轻松活泼,内容上的通俗易懂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不过,当人们看惯了身边的民生新闻,渐渐退去当初收看的热度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民生新闻,进而变得挑剔。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 1.软中没硬,缺少嚼劲儿 民生新闻的软,是相对于以时政新闻为代表的传统新闻而言。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新闻、言论写得深入浅出,让读者有通俗、生动、亲切之感,从而感到可亲可信,有味有趣。简言之,民生新闻的软,指的是表达形式、取材角度、编排技巧。而它的硬,指的是思想内容。现在有些民生新闻乍看起来很亲民,很轻松,实则思想性不强,不能给人以启迪,经不起推敲,达不到乐中有教的效果。拿蔬菜价格上涨问题的报道来说,很多媒体在关注这一问题时,一窝蜂地给民众制造紧张气氛,涨声一片。 例如,有媒体写道:“近期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在不同程度地出现上涨情况,使原本就‘热闹的涨价风更加剧烈。”还有媒体写道:“近日,东北部分地区、福建沿海、广东中南部、广西中南部以及云南西北部等地将有大雨或暴雨,预计本周局部地区蔬菜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从总体上看,这类报道属于常态报道。这些报道联系了实际,反映了实际,紧密联系了百姓的实际生活。但是百姓更关心的是是否有充足的蔬菜供应,菜价什么时候会落下来。如果不把后面的问题说出来,看了这样的新闻,对广大市民来说,除了不胜唏嘘之外,只有忧心的份儿了。 2.感觉上新鲜,事实上不新鲜 一般来说,民生新闻的主要观众都是本市市民。辛苦一天的电视观众,希望在民生新闻中看到较多的信息,听起来又不吃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不过,随着民生新闻做得越来越多,创办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发现,能进入民生新闻视野的无外乎停水停电、暖气不热、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尊老爱幼、婚姻恋爱等生活琐事,题材大多雷同。如果剔除主播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以及轻松活泼的编排方式,每天的新闻内容无异于唱同一首歌,美则美矣,毫无新意。再以“炒菜价风”来说明此理。观众们会发现,刚才报纸上看到的新闻,又出现在了电视上;刚在省级台看到的新闻,又出现在了市级台上。这种内容同质、题材扎堆的现象,给观众造成了审美疲劳。 3.贴近生活,却不贴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主旋律。所以贴近就是要真实正确反映群众生活中的活人活事活道理。贴近的目的是让群众知道电视是为他们服务的,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呼声,与他们坐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身边的新闻,彼此是平等的。不过,近几年,当民生新闻以谈心的方式与大家商议各种共同关心的问题时,尽管没有架子和官气,却显得越来越没有底气。观众能感受到电视是在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是为他们反映问题和说话的,尽管电视在他们眼里是朋友,但却没有贴心的感觉。这是因为居民的好多诉求,诸如断水、供暖差、物业管理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或者根本得不到解决。电视舆论监督能力的薄弱未免令观众们失望。北方的冬季要供暖,电视新闻里几乎天天都在播出居民的诉求——家中温度不达标,但是,报道完了也不见解决的声音。长此以往,此类新闻虽贴近百姓生活,却难以贴近百姓的心。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 1.着力策划,注重传播内容和形式 再好的新闻作品也离不开丰富的信息量而独立存在。因而要摆脱民生新闻的困境并找到出路,仍需要在传播内容上下足功夫。 首先,要做到短而不空,有血有肉。电视的观众是千家万户的居民,从总体上说文化程度不高,但又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所以要求电视新闻能短些再短些。虽然短,也要写得有血有肉,要用事实说话,防止写些人尽皆知的大道理、不着边际的议论、难以理解的政策条文。新闻写作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心态,要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站在观众的立场,把国家大事与柴米油盐想结合,让权威与民生零距离,唯有如此,才能在新闻中体现出民生视野、民生态度。 再以百姓关心的“菜篮子”为例。每年,或者因为商家囤货,或者因为旱涝灾害,或者因为疫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物资,在短时间内总会出现一些短缺的状况。我们的新闻作品,应该紧紧抓住百姓关心的问题点,全面把握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把它的开端、发展、结局以及预期做以脚踏实地的报道,而不应一味地求新、求快,偏离事件的本质,人为地造成百姓心理的恐慌。像几年前的炒菜价风、抢盐风、陈年月饼馅儿事件,都有报道内容不全面或不实的因素在里面。 其次,要避免雷同,讲究宣传艺术。要运用对比报道,形成反差。比如,老人倒了到底扶不扶的问题,一面要报道见义勇为的正面形象,一面要关注不少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以此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批评一些人道德沦丧的表现,也褒扬一些人的凛然正气。要提出问题,供人思辨。对于问题性报道,应不偏不倚,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报道。每个观众心中都有杆秤,事件的是非曲直,自有观众去评说。对于相同的题材,要寻找不同的角度,甚至取其新鲜的内容,让观众不但没有雷同感,相反产生一种新鲜感。 比如,时政新闻作了正面报道的东西,民生新闻就可以侧面写,以求得“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宣传效果。新近发生的热点新闻,哪家新闻单位不想登上头版头条以吸引公众的眼球呢?但是看多了千篇一律的报道,观众就会有味同嚼蜡的感觉,进入审美疲劳的状态。菜价再涨,总会达到制高点;食盐再被哄抢,总会有停下来的时候;白口罩再缺,疫情过后它也会显得多余。所以当一个热点发生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关注一下产生热点的原因,想办法降降温。真正做到帮忙却不添乱,做百姓的贴心人。 2.扩大宣传阵地,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 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输手段越来越先进,在当今世界上,信息播发的频度密度高、覆盖面积大。人们对传播媒介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看新闻的时间和地点也越来越灵活。坐在网吧、咖啡馆、交通工具里,只要是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收看到最新的信息。这种新的形势迫使电视媒体要经常根据现代人的收听收看习惯和他们的心理需求,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努力把传播方式搞得灵活多样。如何把观众的注意力从手机、网络分散一些到电视上来,勇于探索的新闻工作者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诸如把电视节目上传到网上,每天在微博中发布最新消息,多搞大型直播活动,把办节目和搞活动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收视群体的效果。我们锦州电视台的《直播锦州》团队在稳定收视群体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直播锦州》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把节目办到了百姓身边。适逢周末、节假日,我们的直播团队都会出现在市内各大广场、社区,把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活动送到他们身边的舞台上,并在媒体微信平台上进行推介。如今年的“七夕”节,我们就搞了一场汉式集体婚礼直播活动,深受百姓欢迎,借此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颇具艺术性、思想性。 3.全力以赴,争得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有人对“全力以赴”做过精彩的解读。一个人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也不叫全力以赴,他要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出来,能用到的办法都用到,把能用到的人脉资源都拉到自己身边,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全力以赴。从民生新闻诞生那天起,观众就对民生新闻寄予了厚望。当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通过正常渠道不能解决的问题,会把目光投放到电视媒体上,以期得到解决。殊不知,人民群众认为棘手的问题,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同样不轻松。因为新闻媒体只有依法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而没有行政权和执法权。因此,民生新闻要想当好百姓的贴心人,赢得百姓的信任,就必须想办法突破舆论监督难的瓶颈,巧妙地寻求解决方式。比如与行政部门合作、与律师合作,对重大案例、复杂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并连续报道,让公众知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做到既有上文也有下文,既促成事件的解决,又消除观众的疑虑,带给他们观看的满足感。 综上,民生新闻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须抓住本土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把身边的新闻做足做深,找到更扎实和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以期取得长远的发展。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论民生新闻的策划与视角投放》,发表于《活力》2015年第8期。 [2]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发表于《宁树藩文集》,2003年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