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物报道有“生活逻辑”才可能形神俱佳 |
范文 | 乌琼芳 裴雨莉 一个社会人,但凡成为权威媒体的报道对象,一定是因为其身上有着特定的传播价值,可能是人性之美,也可能是精神之贵,更可能是因其身上折射出太多的时代特色、或国家脚步、或民族发展等相关的信息。可以被媒体报道的原因有很多,新闻价值点更是无数,但相应的报道能不能达成说服力、感染力、引导力等传播效果,最终能不能形成传播力量,有一点非常关键:人物形象在报道中有没有生活逻辑。 形象立于生活,思想才能抵达受众。《内蒙古日报》4月7日头版刊发一篇报道《高贵,高贵!》,首先就将被报道对象非常鲜明的人生画像呈现给了读者:“3岁时,他被亲生父母送给了别人;15岁时,他就跟着养父四处擀毡;20岁早早结婚;21岁时养母去世;26岁时养父也去世……38岁时外出打工……2011年,他28岁的大儿子因车祸不幸丧生……2014年,被查出患有股骨头结核病,手术没成功,双腿终身残疾……”,无法想象一个人如何面对这样的命运,报道正是把握住了人物的特殊经历让他顽强的精神在字里行间绽放出来了。不仅如此,在高贵的人生经历中,致贫原因、脱贫过程都浓缩在他一个人的故事中了,高贵的努力与顽强都在字里行间,用公共资源“扶他”纳税人心服口服也很佩服,找到了好素材,写出了好稿件,让整个版面都有了奋斗的力量感,这个具体的人,也因为有着时代的缩影而容易获得认同,他身上的奋斗精神当然也就能够形成感染力,報道内涵的思想性也就具备了让读者接受甚至悦受的前提。 而要让人物报道“立于生活”,就得把握清楚一点:人物报道的逻辑起点是人而非观念,以人为逻辑起点,才能够让情绪情感感染力更强,让思想观念渗透力更强,在《高贵,高贵!》中,没有快乐童年时光、失去读书机会的青年时代、不幸接二连三的中年岁月集于高贵一身,这就是她要面对的生活,也是报道中人物画像用笔较多的地方,于是,有了他内在的奋斗精神对接了国家的好政策,读者自然而然由衷佩服这个人,感恩这个时代,认同我们的国家。 不仅是这样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报道,在《戎鹏强:一生追求“正”“直”的人》(《内蒙古日报》2019年3月27日第三版)中,记者也是因为把人物形象的逻辑起点放在生活中,才有了在事业中的“了不起”,读者也觉得这样了不起的人离自己并不遥远,他的内在精神离自己也很近。与高贵不同,戎鹏强是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深孔镗工,被业界称为“镗刀大王”的人,他的精益求精“把精细做到极致”的事业性格是有着生活性格基础的:“每年把自己一半的工时给了徒弟,每个徒弟年均从他那儿得到2万元”“他唯一的住房,76平米”,“(来挖我的企业)太多了,而且给的工资至少是现在的7、8倍,但我不能走,我们是军工企业,祖国的国防事业需要我,企业也需要我,我干的又是很荣耀的职业,金钱是诱惑不了我的”,如此淡泊名利的性格根源就应该是生活中那种根植于内心的 “稳心稳力”的精神。 当然,把生活逻辑写扎实,写得有带入感从而生成感染力,离不开细节呈现,无论是高贵还是戎鹏强,报道反映出他们的奋斗精神在他们的行动中,行动在记者的细心观察中,观察在记者的能力素养中。两篇报道开篇都是精炼的事实陈述和有个性的生产、生活细节,“高贵左手握住车把,右手用两根拐杖做支撑,屁股一挪一扭,一扭一挪,终于坐到驾驶椅,插上钥匙,启动三轮车,然后绕着11个猪圈分别给27头猪喂食”“戎鹏强伸出右手,从头到尾仔细地摸着刀杆,十几秒后,他又用左手抓起一把铁屑,反复查看,然后弯下腰,耳朵靠近正在运转的机床边”……如此真实、可信、可感的人物立在读者面前,这样的细节吸引读者阅读整篇报道。就是这样,两篇报道看起来没有把被报道对象当作宣传的符号,恰恰能够最大程度地让被报道对象完成了作为时代符号的使命。 作者简介:乌琼芳,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裴雨莉,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编辑:徐?? 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