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
范文 | 钱毅君 孙愈中 【内容提要】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行为复杂化,导致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发生事实与真相缺失现象,情感宣泄与观点阐述大行其道。本文认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人机协作与人机共生等途径,依托固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与自媒体争夺受众,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有效地贯穿到新闻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之中,并根据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牢牢把住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杜绝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被忽视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传播主体 ?传播行为 ?新闻真实性 ?挑战与坚守 早在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就正式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既有客观事实也有谎言,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现实”,那就是信息内容不完全客观但也不完全虚构,而是一种包含个人情绪化在内的事实。①在后真相时代,传者主体的全民化和部分自媒體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传播伦理的认知模式被严重歪曲,大量不顾事实真相的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对此,笔者拟从三个层面对后真相时代怎样看待、应对、处理新闻真实性挑战与坚守关系的变化进行一番探讨。 一、从专业记者到全民记者,如何看待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行为复杂化 “后真相”是入选《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②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由专业记者扩展到了全民记者。大量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没有专业记者那样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把关、导向等意识不会像专业记者那样强,因此对传播伦理底线的踩踏和传播法规红线的跨越现象就经常有所发生。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情况下,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各种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并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传播。由于他们与专业记者不同,媒介素养不高,传播的新闻信息失实情况就非常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掌握新传播技术的普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很多热点事件,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经常早于专业记者在场,专业记者无法与他们比拼时效。”③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许多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权已不再在报纸记者、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手里,而是被众多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所夺走。除首发权外,新闻事件的解读权,也不再为专业记者所掌控。这一方面促使了新闻信息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丛”催生了“后新闻业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④如今的民众已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既能与专业记者抢时效,还能诠释重要事实,独家揭发内幕,补充背景材料,干预现实世界。“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主要有三个品种:利益诉求类、探寻真相类和社会动员类。”⑤传播新闻信息的自媒体平台则有五类,即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尤其是专属于个人或企业的微信公众号,能够向特定用户群推送信息,用户基数很大、传播效率也非常高。“在新媒体兴起之后,因民媒不信任官媒,官媒回避民媒的质疑和诉求,社交媒体场域的传播失灵现象常常出现。”⑥ 在社交媒介时代,当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大屏幕的时候,浸入式的整体参与就是这种行为的核心之处。⑦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虚假信息的发散地,许多失实报道的传播主体往往不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是媒介素养相对缺乏和传播伦理意识不强的自媒体人。有些自媒体人为了吸引网民眼球,使自己成为“网红”,还经常妙笔生花,捏造一些并不存在的新闻事实。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后,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互通与互动,结果使新闻报道赖以依存的客观事实一次次被忽视。向媒体供稿的,以前有通讯员,现在是公民记者,这些人可以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多媒体形态的各种公民新闻。某地有个公民记者向当地电视台提供了一条视频新闻,内容是有条西洋狗一胎下了6崽,其中4只小狗和2只金丝猫。实际上,其中的2只小猫不是狗妈妈所生,而是他从邻居家的猫窝里抱来的。虚假新闻供片者的恶搞行为,也许还有测试电视编辑这个把关人知识面的目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受关系主要是单向的,传者掌握着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进入以网络为传播主渠道的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广泛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传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这就像人人都会做饭烧菜,但厨师还是一个专业行当。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的传播行为既不用受到机构的约束,又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专业记者则比他们更懂新闻传播规律,有更强的职业精神和传播伦理规范意识。因此,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担当起新闻真实性执着坚守的重任。 二、从情感叙述到合理想象,如何应对非虚构写作渗透与失实报道的泛滥 长期以来,职业新闻从业者通过标准的新闻生产流程践行“真实性”原则。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生产者的身份和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元,新闻真实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⑧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叙述和合理想象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正在逐渐占据上风,新闻真实性原则被漠视和遗弃,非虚构写作、合理想象、情绪化言论与随意化观点比比皆是,客观事实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尤其是某些自媒体人,把玩弄真相、消解事实、戏谑调侃,作为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重要手段。 新闻文稿的写作需要投入情感,以引发受众共鸣并给他们以审美体验。但这种情感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代事实。“后真相”的突出特征,就是观点先于事实——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客观事实在影响舆论方面没有多大影响,但诉诸情感反而会吸引更多受众。⑨情感叙述主要是运用文学手法,戏剧化地描写事件和人物。如果过于看重情感叙述,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掺入合理想象。这样做,虽然文本的审美感和精彩度增强了,但结果却是舍本逐末。如今,网络空间经常会出现一种游走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信息,这种被严重情绪化的内容放大碎片信息、强占话语权,向受众提供一种解读情绪和建构情绪的语境,从而影响受众,让受众对信息产生误判。后真相时代,大量依靠情感叙述来进行所谓的新闻报道,是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非虚构写作倾向。进入后真相时代后,这种写作手法侵入到了新闻写作领域。对于非虚构写作,新闻界与文学界的解读存在着较大差异。新闻界更侧重于对通讯、特稿中新闻真实性这个原则问题的质疑,文学界则是更倾向于对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的讨论。非虚构写作通常分为实用性的和文学性的两种。前者要求事实准确,不讲究叙事的精彩,文本比较粗糙和简陋;后者突出在呈现事实时用创造性方式。⑩非虚构写作是通过合理想象去再现事实,新闻报道是通过真实纪录去反映客观现实。 由于媒介生态的变化,在当前的新闻传播领域中,侧重于实用的非虚构写作重点反映在网络内容产品层面,其中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平台、受众构成、传受关系等,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许多新情况。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既可以对内容进行选择性关注,也可以对形式进行选择性关注。在融媒体语境下,虽然非虚构写作丰富了信息的呈现形态,拓展了传播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那么非虚构写作实际上就会发展成为纯虚构写作,客观上会催生出更多的失实报道。 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将民众变为一群毫无责任感的大众。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将大众表征为一个缺乏情感的同质群体,这一群体拒绝参与和自我确认的媒介策略。112017年11月发生在北京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许多人在还未搞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像一群失去理智的“乌合之众”,忙着疯狂转发,而某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又在二级传播过程中趁机夹杂许多“私货”,恶毒污蔑子弟兵,严重诋毁人民军队形象。用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被称为“意见领袖”的人,他们比普通人接触媒体更频繁,更留意媒体的各类信息,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有时还能左右舆论场。12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2016年大选之后,美国新闻界从新闻理念角度对“后真相”现象作了反思,他们除了看到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外,更认为自身对现象负有责任,是新闻媒体由于受傳统新闻理念束缚未能给受众带来足够的真相,从而失去了受众的信任。13在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后真相时代,辨别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责任落到了普通受众身上,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同时要求传者增强自律意识。 按照沃尔特·李普曼的观点,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拟态环境,人们接收的信息都是间接的,是媒介对客观事物的符号化再现,是建构性现实。虽然新闻传播的最后环节是怎样表达,但如果没有前期的深入采访和调查,没有现场仔细的观察和体验,传者在后期再是妙笔生花,这样的新闻产品一定是脱离现实的,是值得受众怀疑的。因为传者再强的笔力,也必须建立在脚力、眼力和脑力的基础之上。要是让情感叙述和合理想象取代客观采访,将非虚构写作当成新闻写作的主要手段,那么失实报道就会更加泛滥。 三、从智能生产到算法推荐,如何处理被动的刻意迎合与主动的理性引导 人们在打开各种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技术网页和APP接受信息时,便将包含着信息的行为提供给了各类传播主体,供其通过数据算法进行分析,发送反馈。14在人们扫二维码的过程中,对方数据库就能及时掌握扫码者的手机号码,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手机号码为基础,获得扫码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从而利用算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和实时社交情况。人们在刷屏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方刷了,因为你在阅读信息后,会留下自己的“足迹”。传者可以通过算法归纳梳理出你平时喜欢关注什么样的信息,从而实行精准推送你所希望了解的信息。这在分众化和精准化传播方面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 新闻产品的智能生产和算法推荐,是为了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关注,但受众因受情感的影响经常会对某种信息产生一种认知偏见。这时候,如果媒体只注重刻意迎合而不讲究理性引导,那负面效应是非常大的。如何处理好新闻内容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新闻产品在受众中的到达率,既是增强受众本位意识的主要路径,也是媒体在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大行其道,发布者为了迎合受众而忽视客观事实,抓住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不断强化某种判断或观点,为了吸引关注,不惜使用猜测、极端话语、网络暴力等手段来煽动受众情绪。15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只是第二性的。新闻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等诸要素之中,如果用模糊化的主观性词汇来表述,那么报道就会事实少观点多。2019年6月14日,网上有篇题为《伊朗打响第一枪!大批C802导弹呼啸而出,多艘中东油轮腾起火球》的报道,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臆想,其中的新闻要素就是两艘油轮被不明身份者袭击,其中一艘属于日本船只。但文稿中用了不少诸如“分析”“认为”“很可能”“如果是”“应该是”“据知情人士透露”等主观性很强的词汇。此类报道,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 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是事先把关,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是事后把关。传统媒体在生产新闻产品时有非常严密的流程,对虚假的信息、错误的观点,一般不会让其进入传播环节。对各类复杂的信息,把关者会经过综合考量,对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后会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在内容层面上,新闻涉及信息,传播者为分析新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将构成关系或媒介层面上的元信息。信息超载滋生了具有组织、分析和综合之功能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但信息控制能有效影响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是内容层面上的信息,控制则是媒介层面上的信息。16网络媒体出于点击率和流量的考虑,通常会片面迎合网民,过度追求新闻信息的新鲜性、猎奇性和刺激性,而对于信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往往会忽视掉,许多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会依靠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通过裂变式传播迅速传遍世界。现在,众多网站都在根据网民的喜好,通过智能生产和算法推荐传播信息,由机器对新闻产品进行分发,让计算机程序来为传播内容把关。算法时代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更加复杂,主流媒体不能将把关人的角色让位于机器,而是要让新闻生产场域中的“他治性”转变成为“自治性”。 新闻报道离不开对事实的感性判断,但更需要理性思考。根据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纲德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能够通过对信息和议题的安排来左右受众对某些事实和意见的关注程度。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关注,媒体也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传播。主流媒体选择何种题材、取舍哪些内容、突出什么重点、确定怎样角度,都是事关理性引导的大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传播活动,主流媒体要通过选择真实的事实性信息和正确的意见性信息来抵制虚假和错误的信息,让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对社会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效果。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特殊传播语境的形成,使新闻真实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此,既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执着,也离不开大量自媒体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提升和传播伦理意识的增强。当前,虽然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与信息接收的主渠道,加上新闻真实性也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个老话题还需要继续进行反复强调。新闻传播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建构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稳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媒介融合步伐的当下,主流媒体要大胆利用新技术、建立新平台、开辟新渠道、运用新手段,时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根据媒介生态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杜绝后真相時代新闻传播活动中事实真相缺乏的反常现象。 注释: ①孟育耀.“后真相”时代民间网络话语的传播转向与意义建构[J].传媒,2019(2)上. ②饶翔.计文君《化城喻》:“后真相时代”的虚与实[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25/c404030-30993423.html. ③胡晓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知[J].青年记者,2016(11)上. ④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 ⑤申金霞.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J].当代传播,2013(1). ⑥薛可、孟筱筱等.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J].新闻记者,2019(5). ⑦【加】马尔科·阿德里亚著.刘宝译.理解社交媒介:马歇尔会如何说?[A].李西建、金惠敏.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94. ⑧陈昌凤、师文.智能化新闻核查技术:算法、逻辑与局限[J].新闻大学,2018(6). ⑨周小雯.“后真相”与专业媒体“四力”的提升[J].新闻战线,2019(5)上. ⑩刘蒙之.非虚构写作不是什么[EB/OL].东北作家网,http://www.xdbzjw.com/index.php?act=newsdetail&id=29152# 11【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69. 1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7. 13王建峰.“后真相”语境下对客观性新闻理念的反思[J].青年记者,2019(3)下. 14江作苏、刘志宇.从“单向度”到“被算计”的人——“算法”在传播场域中的伦理冲击[J].中国出版,2019(2). 15康智、王晓琳.情绪主导与传播:新闻后真相再思考[J].青年记者,2019(1)中. 16【美】兰斯·斯特拉特著.胡菊兰译.麦克卢汉与媒体生态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64. 作者简介:钱毅君,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编辑;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