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库布其》系列视频评析 |
范文 | 2019年第27届内蒙古新闻奖共有226件作品入选,包括4件特别奖,31件一等奖,68件二等奖,123件三等奖,其中不乏优秀的融媒体新闻作品。这些新闻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的新成果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融媒体新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中心于2018年8月制作的《库布其》系列视频在此次评选中荣获一等奖,作品主要讲述的是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30年固沙、治沙,让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沙漠的奋斗历程,在库布其治沙成果的诸多报道中独树一帜,社会效果良好。 该系列短视频具有典型的媒体融合特点,分析其采编发布过程可发现:作品不仅仅体现新传播手段丰富、快捷的特点,还充分发挥了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深厚积淀,给新媒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此之外,该作品还有以下几点可圈可点。 一、践行“四力”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库布其》系列视频的惊艳亮相就是制作团队成员平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 (一)脚力:深入实地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需要用“脚力”深入基层去寻找原始素材,听取最真实的民意,感受时代脉搏。《库布其》在创作过程中“两条线并行”:一线记者深入灾区,采写最新、最真实的新闻;融媒体中心同步采集素材,作品与纪实报道相互配合。 创作团队深入库布其治沙一线,历时7天走遍关键地点,走访了常年坚守的治沙创富英雄——“治沙民工联队的灵魂人物高毛虎”“扛起父辈植树精神的旗帜,立志绿满家乡的高云亮”“植树30载,筑起6000亩绿色屏障的白音道而计”“种沙柳能手,200亩沙柳扎根沙漠的袁五十四”“一线治沙工人,掌握多项沙漠造林新技术的杨海星”等人,生动真实的讲述了“30年,3代人,用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库布其模式”的感人故事。 (二)眼力:关注重大议程 互联网时代党媒要不断扩大影响力,继续做好新闻舆论的舵手,重大题材始终是媒体报道的绝对主角。党媒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通过对重大题材的报道传达正能量,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大处着眼、用一线视角、创新形式,说明新成就、新动向、新问题,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报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加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对新闻工作者的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入实践,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而荒漠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库布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制作团队运用其过硬的“眼功”及时准确地完成了这一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任务。 (三)脑力:深化立意 脑力是理性思维的体现,记者应该以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用专业素养深刻解读时事,切实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的职责使命。通过新闻作品直接或者间接表达党和国家的立场、观点以及方针政策,如何在短视频时代既保证内容质量又符合新时代的传播特点,考验制作团队的脑力。 《库布其》系列视频创作团队深刻剖析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30年治沙的剪影浓缩在四部视频里,《守望》《梦》《歌》《路》,4段视频、约13分钟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一脉相承。其标题也是提纲挈领,凝练简洁,与库布其精神紧密相扣。这样震撼感人的作品,一定来源于记者对宣传热点的精准把握和深刻洞察能力。 (四)笔力:以情制胜 视频制作所考察的“笔力”有别于文字稿,它考验创作者对整个作品的布局把握以及专业素养,要把党和政府思想、政策方针通过短短几分钟时间直观清晰的传递,让用户无障碍接收并且接受。同时融媒短视频新闻要满足用户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要抓住用户眼球视觉亮点,遵循“少即是多”新的叙事方式。 在《库布其》系列视频中,每段仅3分钟的视频均能完整传达作品主题,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库布其治沙人坚持不懈、不抛弃不放弃的匠人精神贯穿始终,用“小人物”展现“小细节”,凝练干脆,选取五位始终奋斗在一线、做出巨大贡献的治沙人典型代表,通过推拉特写镜头中饱经风霜的手,打动人心。 二、今夕对比增加报道的纵深感 《库布其》系列视频不是简单的图文视频堆砌,而是对特定个体——库布其治沙人典型代表的关注,扩展至对特定人群——库布其治沙人、特定区域——库布其沙漠的关注。将历史上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库布其与焕然一新、绿植满山的库布其的图文视频进行编排、运用,形成纵向融合,从而延展了时间的长度,使报道有了纵深感。如果仅是如今库布其沙漠的图片和视频的罗列堆砌,就难以让用户真切感受到库布其这30年的惊天“逆袭”,从而影响选题价值的充分发挥,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關联时代主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是新闻媒体报道和宣传的重要主题。从报道角度来看,《库布其》系列视频属于宏观的全面式专题报道。创作者将宏观的环境治理理念,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照片。通过丰富的组合形式,根据时间线索,利用传播矩阵实现多层次多样态信息的传递,确保了报道节奏从鄂尔多斯“小”地区到世界“大”舞台的层层递进,使得整个作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记录伟大时代。 四、“实力”与“颜值”并存 我国进入“注意力经济”时代,视频的每一帧就是一幅图。视觉冲击力强的画面,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布局,才可能在纷繁的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制作团队把在传统媒体积累的专业技能、新闻素养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融合,生产出让人“入眼、入脑、入心”的精良作品。 在《守望》《梦》《歌》《路》四个视频中,除了内容以“贴近性”和“独特性”独树一帜外,在画面设计方面,以绿色和黄色为主体色,“黄”沙遍地、枯木残枝让人压抑,而灵动、枝繁叶茂的绿叶形象充盈整个系列作品,使整个气氛“活”跃起来。作品采用视觉中心点、特写、动静结合等多重拍摄、剪辑手法,充分运用各种元素。如图片,搭配各种色彩、设计,让画面更具艺术性、可读性,实现颜值(画面)与气质(内容)并重。这从侧面反映出策划团队的成员既有在传统纸媒工作时练就的文字功夫,又有图片摄影、视频摄录以及文图视频的处理、编辑等几方面的整体策划思维能力。 五、全媒平台分发产品,提高了传播效果 内容为王、渠道为金,借助各平台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产品传播力、说服力、真实感,为加快内蒙古传统媒体转型步伐,内蒙古日报社建立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中心,为顺应移动传播的发展趋势,从内蒙古新闻网到内蒙古客户端再到内蒙古日报微博、微信互动报道,形成了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等传播矩阵,实现了覆盖的最大化,成功发挥全媒的平台优势,为地区融媒体建设树立标杆。一等奖作品《库布其》微视频就是内蒙古日报社组建骨干团队精心策划、制作一个半月,最终呈现出的惊艳作品。 内蒙古日报社自身的新兴媒体和门户网站的联动,手机端和PC端的融合传播,前沿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精良的制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视觉盛宴。该作品在盟市及区内的新闻媒体纷纷转载,点击量近五万,社会效果良好,得到网友的一致点赞,展示了主流媒体全媒体形态报道的风采。 作者简介:周逸斐,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