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民国报刊舆论引导与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
范文

    【内容提要】随着妇女解放浪潮的兴起,民国时期新兴的报刊媒介着意向女性传播教育新知识与新观念。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月华》与《天方学理月刊》“妇女专号”为例,考察知识分子透过报刊传媒引进先进的知识体系,宣传引导女性进行科学养育子女,并阐释其舆论引导对女性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民国报刊? 宣传引导? 现代科学知识? 新式女性

    报刊专号是指经报刊编辑的策划,确定某一主题,并针对这一主题进行组稿、以某项内容为中心而编成的一期专刊,这类专号一般具有“专题”的色彩。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高涨时期,女性纷纷走出家门,接受教育谋求职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不只是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关涉到女性如何教育下一代。民国时期创办于北京的《月华》以及广州的《天方学理月刊》两份报刊都于1930年推出了“妇女专号”,两份“专号”的主题内容不只是宣扬妇女解放,还重点向女性传播教育新知识与新观念,希望她们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教育知识影响下的“新母亲”。本文以民国时期的《月华》与《天方学理月刊》“妇女专号”为例,考察知识分子透过报刊媒介引进先进的知识体系,宣传引导女性进行科学养育子女,并阐释其舆论引导对女性教育子女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妇女专号”,宣传引导新女性

    民国时期,社会性别格局的重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女性的自觉解放与社会解放一度成为大众舆论普遍关注的焦点,其结果是带来了中国妇女整体社会地位的飞跃式提高。因此,在妇女解放时代潮流的推动裹挟之下,女性问题被以知识阶层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所关注是必然的,报刊作为社会的舆论平台自觉地以前沿姿态来关注女性问题亦是必须的。受妇女解放需求的呼声及社会普遍对妇女问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的催化,到20世纪30年代,报刊传媒着眼并关照女性问题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明显的标志就是专门集中探讨女性问题的“妇女专号”的诞生。

    《月华》于1929年11月5日在北平创刊,1949年停刊,前后断断续续共历时约20年,约计出版17卷485期。此刊由北平成达师范学校主办,社址初设于北平,后因战乱随成达师范学校辗转桂林、重庆,抗战胜利后回迁北平,先后有孙幼铭、赵振武、白寿彝、马金鹏、庞士谦等出任主编,是一份在北京及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刊。《月华》报刊较早对妇女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该刊在创办的第二年即在主编孙幼铭的策划下推出了“妇女专号”。从作者性别来看,除署名为“稚吾”的作者外,其余三位皆为女性,可见该刊希望通过女性作者自身来探讨妇女问题,希望女性自己发声表达观点和看法。从内容上看,该“妇女专号”主要围绕妇女解放问题进行讨论,对广大女性予以唤醒,倡导妇女参与社会,提倡妇女解放运动。

    《天方学理月刊》创办于1928年10月,由广州天方学理月刊社主办,一直连续出刊到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陷落前为止,该刊主要刊载了20世纪30年代华南地区民众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天方学理月刊》于1930年6月也刊发了“妇女专号”,与《月华》南北遥相呼应,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报刊媒介对妇女问题的极大关注。如《天方学理月刊》“妇女专号”祝辞中所曰:“专号谈密丝,绝妙好辞,看来笔底有胭脂,新绝句中含警意,痛快淋漓!非作虚张语,争雄炫奇,更非捧心之东施,聊将笔墨作晨钟,唤醒梦迷。时尚傲欧西,女德衰微,鸿妻□(为原始资料缺损,难以辨认)妇化苏狮,不幸颓风延下去,何以藩篱?同人穷之,发刊维持,毛锥如椽骇英雌,愿天下旧头脑,共赏文奇”,①点明了其刊发意旨。该“妇女专号”的撰稿人大都没有署全名,多以名字中的后两字代替,如“瑞图”(即主编马瑞图)、“焕文”(即陈焕文)、事勤(即吴事勤)、子嘉(即纳子嘉)等,当然也有署全名的,如山国庆、王诚之、杨瑞生、刘传根等,这些作者大都是男性,这与《月华》“妇女专号”的作者皆为女性的最大不同之处。该“妇女专号”刊载的文章主要从妇女婚姻、社会生活、卫生清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阐述,体现了编者、作者对妇女生活、婚姻、健康等诸多和女性密切相关问题的关注,其报刊话语也表现的更加积极和主动。

    《月华》与《天方学理月刊》的“妇女专号”的推出莫不是响应当时具体的社会时势,有意识地引导社会舆论对妇女问题从多个角度及层面进行深入讨论,使妇女问题得以浮现并引发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对于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因为从中国传统封建社会性别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地位整体较为低下。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报刊传媒在倡扬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思想的启蒙诉求中,妇女解放成为一个突出的话题,这两份报刊也首次公开地探讨妇女解放的话题,显示了对妇女问题高度关注。

    《月华》与《天方学理月刊》组织开辟“妇女专号”的意义非常重大。就报刊史而言,它是这两份报刊中全新的构成元素,既实现了办报栏目形式多样化的新突破,更在办报内容上表明了报刊媒介高度重视妇女问题,并宏观展现出报人知识精英整体不输于人的进步妇女观;就女性发展而言,过去的妇女群体一直以来是被忽视的,而像“妇女专号”这样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聚焦妇女问题,关照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妇女问题活灵活现于舆论平台,的确是一大创举。同时,“妇女专号”倡扬女性写作,知识女性“现身说法”,代言了广大女性的主张和愿望,表现了她们的自觉自醒;就社会史而言,“妇女专号”表象上只关乎妇女,但实际上,揭示的是婦女生存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大问题。梳理“妇女专号”所刊载的文章,尽管其内容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立意先进、境界高远,但见微知著,妇女问题被公开集中讨论,使得那些潜伏的不敢言说的妇女问题明朗化、社会化,无不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传播养育新知识,塑造科学新母亲

    过去的女性养育子女仅凭经验,相关知识的传播传承大多靠口耳相传。近代以来,这种情形发生了改变,女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教育而获得专门的科学育儿知识,报刊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在报刊上有论者认为现代母亲必须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至少须研究过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人种改良学、家政学和经济学。因为生、育、教,是三件不容易做的事,至少也应具备这些常识,才可以充分举母性之职责。”②作为新时代的女性,需要掌握现代育儿知识,她们通过新兴的报刊传媒获得了很多关于家庭生活中所需要的现代卫生、育儿知识等现代家政科学常识。

    家庭育儿知识包括养育和教育两个方面。一直以来,中国的母亲对于子女,养大于教,养也只是局限于吃饱穿暖,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育儿观念。有论者在报刊上发文指出:“母亲自己还不明白教育是什么东西,那里能作伊的影响,使子女在道德上宗教上推理上审美上以及身体上都得调和的发达呢?这是因为世人将母职看得太容易了,不知道‘生和‘育不同,‘育和‘教又不同。普通的女子只知生不知育,更说不上教了。”③有鉴于此,《天方学理月刊》“妇女专号”专门向女性介绍养育婴儿的科学方法,从婴儿的喂养、早期的教育到特殊教育,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为女性提供指导。如提醒母亲要注意婴幼儿饮食的合理性和营养性,详细介绍了婴幼儿容易发生的各种病症,如眼病、鹅口疮、湿疹、消化不良等,并具体指导如何护理和治疗。以眼病为例,作者介绍说,初生婴儿患此病的原因多是母亲患淋病,小儿经产道时,感染了病菌而发病。治疗的方法是小儿出产道后,应该用升汞棉拭去眼中不洁物,再用五十倍硝酸银滴入眼中,眼内会有白泡出现,然后拭去,这种治疗方法叫做crede氏预防法。④对于当时医疗条件尚差、医疗机构尚不普遍的中国,这些养育知识对于帮助广大母亲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确实起到了传播与指导的积极作用。

    卫生观念是近代以来要求国民应该具备的公德之一,甚至卫生与否成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区分落后与文明的分野指标之一。母亲不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注意卫生,自己也應该具备一定的卫生常识,并把卫生观念传播给孩子。作者应昆批判了在旧的礼教之下妇女的疾病与卫生是不能随意谈论的观点,他认为“其实妇女的卫生常识,在无论任何时候都应该知道,因为每一个妇人女子都与国家宗教有密切关系,如果母体不强,将来所产生的儿子必不能健康,将来所影响到民族都会因此而致衰弱。”⑤山国庆还在该刊发表了《妇女红潮问题》的文章,文中讲解了妇女成熟期与卵巢、月经须知、产后出血及护理等妇女必知的生理常识和注意事项。

    从谈论育儿知识到妇女生理卫生、生育健康等,体现出报刊媒介在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母教前提下对女性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事实上,《月华》与《天方学理月刊》是在向女性宣传一种科学、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时,历史上有关女性的私人话题,如生理卫生、生育活动等从来没有被如此热烈地讨论过,女性的私人问题成为了公共话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三、传授教育新观念,培养知识新母亲

    自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萌生以来,女子教育就一直是女性争取正当社会权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提倡的理由便是女子将来是要做母亲的。而儿童自出生就受到母亲的照顾、教育,儿童是未来的国民,所以发展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从女性未来的角色——母亲出发的,就是要培养能够胜任国民初步教育的母亲,使女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之母”。

    随着现代母职地位的强化,民国报刊媒介亦承担起传播教育新观念的职能,以便使未来的母亲有一定的知识进行儿童的早期教育。近代以来,在西方儿童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儿童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方式。瑞典爱伦凯女士提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论断,在民国社会得到广泛认同与传播,《月华》亦对儿童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定8月1日起为“儿童年”,《月华》特在当年双十国庆前后刊出“儿童专刊”以为响应,“本社既举行功令,更原藉此机会发表一下回教对于儿童的态度。”⑥

    《月华》报刊从儿童性格的养成、家庭观念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报道,并向父母们介绍有关儿童教育的最新论述,同时也传授教养儿童的方法等等。如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王森然特别撰写《儿童与家庭》指摘“我国对于儿童的一切,多漠然视之,儿童幸福的增进,儿童事业的建设,既无人提倡,亦无人设施。儿童年的产生,就是为消灭这里轻视儿童心理和由此造成的不良现象,使全国国民都能认识儿童地位的重要,共谋儿童幸福的增进,务使个个儿童,都达到理想中的健全境地。国家的基础,才能牢固,民族的生存,才有希望。”并指出使每个儿童的身心都有正当发展的责任无疑就是父母以及儿童所赖以生活的“家庭”。作者提倡“优良的家庭教育,是用积极的方法来陶冶儿童的品性,发展儿童的身心,并不是仅仅抑制了儿童通过不良的行为便尽了家庭教育的能事。这是个实施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也便是改善我国现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⑦这些言论反映了近代以来国人对儿童态度的改变,一方面批评过去传统社会父母对待儿童的不适当行为,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来自于西方的“儿童本位”思考方式的影响,提醒“家长和主妇”要适时调整教育心态,以积极尊重理解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对于如何培养儿童,报刊的作者提出父母教育儿童过程中应注意三点:第一,强健其体魄;第二,涵养其德生;第三,究实其智能。“作父母的人,都能按着这种步调走去:为儿童谋幸福,为儿童增长应具的知能,则未来的儿童,至低限度是不辜负其为社会一员的。”⑧从儿童教育更多地依赖家庭、依赖于母亲完成的历史事实来看,这种对儿童的关心和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侧面看做是知识分子提倡女子教育、宣扬贤妻良母式女性标准的舆论造势和遥相呼应之举。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社会对女性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女性不仅仅要做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中的“贤妻良母”,而且还要成为拥抱科学的具有一定科学教育知识的“科学母亲”,这亦是各式报刊话语所烘托出的新式女性的理想形象。报刊的编辑者与作者们孜孜不倦地引介与传播这些科学教育知识,希望女性能够学习并运用到孩子身上,完成好“相夫教子”的使命,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新母亲”。当然,在这些报刊关于科学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女性参与进来,主动地对育儿经验、母职角色,提出见解与分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20世纪上半叶报刊媒介透过文字叙述向读者积极传播并建构科学教育知识,这些知识也正逐渐深入到女性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她们教育下一代的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近现代回族报刊与国家认同构建研究”(编号:16BXW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海萍.刊首词[J].天方学理月刊,1928(创刊号).

    ②④稚吾.发展回教的根本方略——母教[J].月华,1930(11).

    ③若兰.育婴谈略[J].天方学理月刊,1930(21).

    ⑤应昆.妇女卫生[J].天方学理月刊,1930(22).

    ⑥编者.写在卷首[J].月华,1935(28).

    ⑦王森然.儿童与家庭[J].月华,1935(28).

    ⑧马心泉.为父母者应如何教养儿童[J].月华,1935(28).

    作者简介:刘莉,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

    编辑:王洪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