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开封到封开:《汴梁晚报》“万里寻踪客家路”大型主题报道创新解析 |
范文 | 卢浩然 内容提要 重大主题报道创新难,惟有难,创新才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汴梁晚报》将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作为专项课题加以突破,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组织实施“从开封到封开万里寻踪客家路”大型系列主题报道,探索出地方媒体如何做好有全国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的新路径。 关键词 地方媒体 重大主题报道 汴梁晚报 不久前,由“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从开封到封开”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大型系列报道作品结集出版的图书《从开封到封开万里寻踪客家路》,继获第七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之后,又荣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 一、精心选题,突出主题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首先要做到精心选题。选择重大主题报道的标准是,在新闻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读者强烈关注。举办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对于开封人说无疑是一个人人关注的大话题。 客家是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由于历史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开封是历次客家人迁徙主要出发地,是海内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开封的文化个性与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闪光之处,开封有着客家人祖先与开封人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2012年11月,开封获得2014年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承办权。开封要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各城,就要通过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国际性大活动,提升开封的国际影响力。选择开封举办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这一重大主题,人们关注度高,是报道成功的前提与关键。 二、借助专家,站位高远 作为地方媒体,要做好有全国影响的专业性较强的客家主题重大报道,有不少局限和很大难度。 客家时间久远,地域广大,包容丰厚,是《汴梁晚报》新闻报道策划遇到的一个严峻课题。他们称作“窖家人”,他们从何而来又因何得名?千百年的迁徙历程中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代代相传的客家文化孕育了怎样的客家精神?当代的客家人如何传承古老的客家习俗?对与客家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移民、谱牒等多种文献与历史,应该予以怎样的观照和呈现?西晋末年以来,“客家”迁移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沿革嬗变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这一历史的主题报道策划活动如何实施?这是摆在《汴梁晚报》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为此,《汴梁晚报》报道组成员经过1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搜集客家资料,对《客家源流考》《客家文化导论》《中国移民史》等著作进行多次研读,还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客家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客家研究》主编房学嘉,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冯秀珍等多名客家权威学者问计,做足了功课,为报道成功打下了基础。 三、策划创新,构思巧妙 新媒体时代,众声喧哗。传统纸媒要站稳脚跟,脱颖而出,必须搞好新闻策划。新闻策划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报道质量与效果。可以这样说,一张报纸的深度和力度,充分反映在新闻策划中。从创刊之日起,《汴梁晚报》就开始了人文精神的探寻之旅。这组大型系列报道就是其走向全国、彰显新闻文化实力、提升影响力的扛鼎之作。 宣传造势,常规报道自不待言。《汴梁晚报》的目标是:在重大文化主题报道领域,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要通过此次客家主题报道,创新新闻模式,彰显新闻实力,打造重大文化主题报道新高度,报道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汴梁晚报》拟在做好常规报道同时,派出特别报道组,沿客家先民大迁移的基本路径,深入赣粤闽客家聚居地,踏遍客家人走过的山山水水,探寻客家迁徙足迹,记录客家生活,感悟窖家精神,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探寻客家文化精神,推出一系列客家主题文化报道。 万里寻踪客家路大型系列采访活动拟定在以河南开封和广东封开首尾照应的两个“点”间,以“长藤结瓜”的方式组织稿件,“藤”是万里寻踪路途上的“寻踪采访札记”一个联版,“瓜”为客家先民迁移史上重要活动地域的客家人与事、历史与记忆、遗迹与影响等报道,总报道量为100个整版。开封和封开,这两个“点”既有客家迁移史的照应意味,同时又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缘系。开封与封开名称上回环互联,远隔上千公里,遥相呼应,在地理时空上有美学意义。封开地处粤西边陲,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封开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四、文本优美,行而长远 本次大型系列报道以新闻的眼光、文化的视角、学者的思维创新新闻报道,以此提升报纸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文化关怀,彰显新闻文化软实力。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话写文章应该讲究些艺术,让它更生动活泼,作用更大。“新闻散文化”是著名记者穆青提出的一个观点,一直是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业界关于“新闻散文化”存在争论,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新闻散文化”却为广大读者所欢迎。对大型文化主题系列报道来说,新闻作品写得有文采更是至关重要。 由于抽调了精兵强将,又对文本提出较高要求,这组系列客家主题文化报道文字优美,文采飞扬。在《旧时王谢堂前燕》报道中,记者写道:“王谢风流,一时无两,簪缨之家,允文允武,尤其是谢安的予侄孙等独擅文坛,先后有谢道蕴、谢混、谢灵运、谢惠连、谢庄……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江城涛声依旧,繁华世事不再。王谢之后,靖康之变,又有大批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南徙渡江,如同一只只燕子飞到南京,飞到旧时王谢的屋檐下,带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在对故园的追忆中,静赏落寞,笑看繁华”。文字优美,让人一见难忘。 五、融合传播,多元呈现 《汴梁晚报》在新媒介平台和终端上持续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从一份报纸发展为“1+N”的全媒体矩阵,构建了“滚动采访、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立体传播格局…… 这一大型系列报道,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形式和路径,运用新媒体传播,采用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除纸质版的《汴梁晚报》,还通过开封网、开封新闻客户端、掌上开封客户端、汴梁晚报微博、汴梁晚报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滚动播报。为读者呈上浓郁客家风情的文化报道大餐。 为期两个月、横贯6省、行程万里的报道让世人震惊,多达100个整版的大型文化主题报道备受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网、凤凰网、和讯网、天涯论坛、红豆社区等全程转载,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组先后经过的城市的媒体和客家精英手机报对此次采访活动也给予了全程报道,在全国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客家文化热潮。 系列报道受到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组好评,称赞《汴梁晚报》能够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从受众需求出发,发起具有高度文化气息的大型主题报道,彰显了地方报办大报的理念。房学嘉说:“《汴梁晚报》策划的万里寻踪客家路大型采访活动行程最远、规模最大,内容最充实、影响深远……”复旦大学教授程士安也高度评价:“在新旧媒体交融的时代,传统媒体承载了很大的历史责任。《汴梁晚报》能够在快文化时代静下心来,精心谋划、梳理历史,用行动为未来留下宝贵的史料,写出了一流大报的水平,彰显了晚报记者的实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